■曾承文
(汉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0年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胜之年,要确保实现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中国将始终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生态文明建设是基本路径,要促进生态环保的长效发展。从经济角度分析,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同时强化污染防治力度,实现源头的控制。
现阶段,经济体制变革加速了社会发展的进程,不过高速增长的国民经济下,涌现出很多新问题,尤其是生态环境,已经陷入恶性循环。早期,人们缺少环保意识,过度砍伐森林,使得生态平衡被破坏,甚至造成树种灭绝。林业资源为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持续可再生能源,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够净化空气,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造纸木浆消耗量为3581万吨,同2018年相比增长8.42%。2019年全国纸浆消耗总量为9609万吨,相比2018年增长2.36%。再看另一组数据,2019年中国煤炭消耗量超过40亿吨,根据《“十三五”煤控中期评估及后期展望》预估2020年末,我国生产、建设煤矿总产能为45亿-47亿吨,煤炭产量大约为37亿吨,行业产能利用率超过75%。从上述两组数据分析,林木资源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同时煤炭资源消耗量增加,意味着释放的污染源增加。目前来说,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保障经济持续化发展,减少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相关人员研究的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将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以及生活方式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倡导的绿色生活方式具体指的是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以自然、环保和节俭以及健康的方式生活。践行绿色生活理念,展现了个人修养以及社会责任意识。作为当代人要具有持续化发展意识,享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同时,要考虑子孙后代的发展,为其积累生态资源,节约不可再生资源,促进人类持续化发展。基于经济学角度分析,生态环境具有整体性特点,个体消费活动所造成的资源消耗以及环境占用,很大程度上会给他人甚至整个社会造成额外的成本以及代价,也就是外部性影响。鼓励人们选择绿色生活方式,比如绿色出行,保护环境的同时,减少自身行为的外部影响,也是承担行为成本的过程,有助于创造优美的环境,营造积极的外部影响。除此之外,生态环境具有公共物品性,若个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顾公共发展,集体将会面临“公地的悲剧”。由此可见,提倡绿色生活方式是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从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内涵发展,是坚持以生态主义为原则,站在经济整体角度出发,内生地控制环境污染,助力资源利用,扎实突进社会经济发展,创造社会福利,提升环境质量。目前来说,环境日益恶化,加之生态破坏以及资源紧缺等问题影响被放大,对经济发展的追求,要快速转向以质量优先、绿色优先,构建绿色经济体系,实现绿色、低碳以及循环的统筹,促进三者有机统一,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建筑领域分析,推广的装配式建筑、钢结构等理念与技术,都是推动低碳建筑和绿色建筑的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获得不错的生态效益。从农业领域分析,积极推广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探索绿色生产方式,通过减少农药污染和化肥污染等,创造生态效益。从林业发展角度分析,积极探索森林碳汇发展模式,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某县为例,拥有丰富的资源,全县森林覆盖率为86.06%。根据测算,以1亩树林1天能够释放氧气大约49公斤进行计算,每年能够制造氧气4514万吨,拥有发展碳汇的基础和优势条件,碳汇效益明显且意义深远。从森林碳汇开发的角度分析,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采取植树造林和加强森林经营管理等多样化方式,积极改善生态环境以及减缓气候变暖等,与此同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森林优势和生态优势以及绿色优势,积极转化为经济优势,使得群众能够获得更多的生态补偿,实现脱贫致富。依托森林资源,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加速农业产业化、城镇园林化以及新型工业化发展,打造富有绿色特征的发展模式。
基于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要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打造优质的绿水青山。以某城市为例,根据自身的环境质量情况,围绕大气环境治理,重点针对环境问题和黑臭水体治理等各类问题,积极采取各类措施和手段。根据其2020年上半年发布的数据,全市环境质量中向好,优良天数总计178天,空气质量占据全国第3位,集中式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从生态环境治理的角度分析,要围绕环境治理、保护以及监测实践,提出各项措施和手段,认真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围绕水环境、大气环境等,整合社会资源力量,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目前来说,污染防治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例如2020年疫情下涌现出的“压力”:①医疗废物与危险废物收集处理设施资源拥有量不足;②环境质量监测压力激增;③疫情及防治工作给治污工程建造进度带来一定的影响。面对各类挑战,要采取牢固树立防治工作理念,加大资源支持力度,整合可调用的资源,助力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更多的效益。实践中除了做好日常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外,重点围绕医疗废物处置,采取“日产日清”制度。对于疫情期间的医疗废物以及废水,加大应急监测力度和管理力度,防范次生污染的出现,有序推进治污攻坚工作。
基于经济学视角分析,对于当前的环境问题,要积极探索和制定以及实施有利于资源环境优化配置的市场经济政策。实践中要积极完善并且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将生态环境积极转变为能够交换消费的生态产品,采取搞活经济的方式,吸引社会力量的参与,使得生态产品生产供给能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部分,通过发展经济的手段,来解决环境的外部不经济性问题[1]。从制定应对环境问题的制度角度分析,要站在我国环境真实情况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模式,助力经济“生态化”发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发挥制度政策的引导作用,促进经济的发展,解决环境问题,要深化政策引导。以工业固废资源为例,具有生产量大和情况复杂的特点,根据2019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工业固废资源年产量大约36亿吨,综合利用率大约50%,固废的产生量大且成分复杂,不仅有害介质多,而且处置难度大等。若长期堆存,极易对大气、水体以及土壤、环境造成隐蔽性以及滞后性复合污染,引发系列问题,比如土地和资源以及环境等[2]。从政策导向角度分析,要围绕固废资源化、减量化以及无害化方向加以引导,关注产业末端资源化治理,同时加大对产业前端的政策引导和深化,提出具体且具有可行性的政策。目前来说,缺少对工业固废产生着责任起到约束性的具体制度,使得源头环节缺少压力以及动力,使得固体废物的处理得到有效控制。将制度落实到实践,切实发挥制度的约束和引导作用,促进生产方式的积极转变,创造更多的效益,实现持续化发展。
从环境问题的应对角度分析,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产业优化,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效益[3]。实践中采取以下措施:①继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围绕污染问题,围绕过剩产能行业,加大生产限制力度,比如调高排污费标准或者执行严格的排污标准等。贯彻能源资源优化利用的理念,加大对传统产业的优化力度,探索绿色低碳模式,实现对落后产能的优化与调整。积极发展服务业,助力产业结构实现升级。除此之外,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开发力度,围绕设计和生产以及营销等全过程,实现产业链以及价值链的进一步延伸。②积极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的新型产业。实践中围绕清洁能源消费以及产业布局等,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助力能源结构得到优化,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导作用,以高端化和智能化以及产业聚集化等为主要方向,促进产业转型发展。围绕电子信息和新型光电以及节能环保等各类新兴产业,加大发展投入力度,促进能源以及资源得到节约,提高综合开发与利用率,助力产业绿色化发展,打造新业态以及新模式。③构建基于市场为基本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面向技术创新,加大政策和资金等的投入力度,促进绿色技术研究成果得到转化。除此之外,要构建完善的法律与制度体系。积极构建源头、过程以及后果的环境监督管理体系,实现全过程监督管理。充分调动多个部门的力量,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4]。
综上所述,环境问题的产生,同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紧密的联系,要做好严格的把控。基于经济学角度分析,围绕治理、制度以及治理等内容,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以及生态经济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