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宁
2020年新年伊始,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交通阻断、人员隔离、企业推迟复工、学校延迟开学,社会生活受到的影响之深、范围之广前所未有。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促使全社会深刻认识到公共卫生健康的重要性,尤其是医疗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显得相对滞后。因此,加快补齐健康乡村建设突出短板,加快构建与经济发展和新时期广大乡村民众对医疗卫生需求相适应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实现美丽乡村、幸福乡村、健康乡村建设和提升乡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健康是人类最大的财富,不断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并专门提出了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强健康乡村建设,是为农村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是为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保驾护航,是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此次新冠肺炎病毒具有传染性强、潜伏周期长、群聚感染率高等特性,为防止疫情在全国的蔓延,全国各地由城市至乡镇以及乡村地区,积极进行疫情防控。但与此同时,春节期间广大乡村面临返乡人员量大、人员流动性强等诸多不利于疫情防控因素影响,对乡村地区的疫情防控提出了挑战。据统计,2019年年末全国有50多万个行政村,乡村常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近40%。加之我国农民工有2.88亿人,春节期间大批返乡,滞留在乡村的人口更多[2]。而随着节后各地逐步复工,大量人口又要返回城镇,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极大增加了疫情传播风险。面对此次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表现出来的收治能力有限、防疫物资紧缺、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短板较为突出。加快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大力提高乡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迫在眉睫。
2020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指出,要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织密织牢第一道防线。广大乡村作为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如何织密织牢这道防线,构筑疫情防控坚强堡垒,是打赢这场疫情防疫攻坚战关键“节点战役”之一。为此,对广大农村地区而言,应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契机,以疫情防控为切入点,以确保农村居民身体健康为核心,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加快构建与经济发展和新时期广大乡村民众对医疗卫生需求相适应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实施,围绕着健康乡村建设,各地不断加大对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逐步改善了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但与乡村基层群众获得更好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美好愿望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乡村表现出来的人居环境面貌相对落后、防控意识差、防控力量薄弱、医疗设施薄弱、信息化水平滞后、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短板问题仍较为突出。
据农业乡村部最新数据,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乡村卫生厕所整体普及率超过60%,虽然大多数乡村厕所改造、乡村厕所粪污治理、乡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村庄清洁行动等多项措施稳步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仍有很大一部分乡村存在畜禽粪便污染、垃圾围村、上游排污下游洗菜的现象,特别是明确新冠肺炎在粪便中监测传染病毒后,农村厕所粪污管控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从目前情况看,缺水、高寒地区在农村厕所革命技术上还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在缺水地区如何因地制宜地实行旱厕改造,怎样处理好粪污,在高寒地区如何处理低温冰冻影响等[3]。人居环境差极易滋生细菌,传染病也更容易流行,为疫情防控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为此仍需进一步加快步伐,改善乡村环境面貌落后局面。
相比于城市,乡村最大的特点就是人际关系熟络,喜欢走街串巷交流感情,这一活动已经成为了每家每户的习惯。春节原本是农民工回乡团聚的日子,是聚在一起热闹的时节。面对疫情,一是很大一部分村民难以改变长久以来的生活习惯,邻里感情难以割舍、风俗习惯不易改变,出现在疫情期间串门、聚餐、聚会等群聚现象;二是缺少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特别是年龄较大人员,随地吐痰、不戴口罩等行为依然普遍存在;三是重视程度不够,受家庭经济状况差、卫生防疫知识不足以及观念落后等因素影响,很大一部分村民生病后不够重视,能拖就拖,就诊不积极,特别是受传统观念束缚,不愿意在过年期间去医疗卫生机构看病、吃药。
农村地域面积广、返乡人员多。随着经济发展,农村人口转移就业、持续流动已成为常态,农村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也随之转型升级,不健康生活方式、不良饮食和行为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日益凸显。面对疫情,作为乡村直接“管理者”,广大农村“两委”班子,一是缺乏传染病防控经验,较难做到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及时处置。同时,排查返乡人员及村民耗时耗力,在对乡村群众的宣传、动员、组织和服务能力上略显不足。二是受乡村地域广阔、居住分散、返乡人员多、农民防控观念落后等多方因素影响,疫情防控在人员数量上和防控力度上略显不足。
虽然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政策举措的落地实施,各地各部门都加大了对乡村卫生院(室)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乡村医疗卫生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从满足我国5亿多乡村人口医疗卫生需求来看,乡村卫生院(室)基础设施薄弱,诊疗设备简陋的状况仍较普遍。一是大多数基层卫生院(室)都是在现有基础上修修补补,面对疫情,口罩、消毒用品、体温计、药品等防疫物资极为匮乏。二是防控水平不高,防控手段少。在应对疫情防控的快速筛查、医学追踪、预检分诊和转诊等医疗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基层医务人员“引不进、留不住”现象仍普遍存在。乡村医生经济效益低下,职业风险高,年轻人不愿意从事乡村医生职业,人才断层严重。新增本科以上毕业生基本流向了城市或城市大医院,而流向基层的少之又少。人才匮乏成为制约乡村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瓶颈。面对疫情,一是乡村医生短缺,据相关部门数据统计,2014年至2018年村卫生室数量呈断崖式减少,村医人数大量减少,一个行政村往往只有1到2名村医[2]。二是执业医生短缺,乡村医生大多数都是“赤脚医生”,受制于医务人员的编制、岗位、身份等因素限制,执业医生,如全科医生、中医师、疾控医师等很难下沉到一线服务乡村。三是乡村医生年龄偏大,据调查显示,目前大多数乡村卫生室面临村医年龄偏大,后继无人的困境,年龄结构严重断层,特别是应对此次疫情,村医的年轻化对提高乡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大部分乡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各系统之间没有互联互通,健康档案基本信息难以动态更新、整合共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质量和数量难以准确统计、有效监管。应对疫情,一是难以快速实现广大农村地区病例的快速筛查、医学追踪、预检分诊和转诊等工作。二是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通道堵塞,医疗信息化水平滞后,造成现有的远程医疗、“云医疗”“互联网医疗”等优质医疗资源不能便捷有效地落地乡村基层卫生医疗服务机构。三是在落实上级决策部署上存在一定时差,难以快速有效地将科学防控、精准防控、分区防控等政策措施及时有效传达到基层卫生医疗服务机构。
加快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一项关键内容,也是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更是应对“非典”、新冠肺炎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抓手。当前全社会的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广大农村容易成为被忽略、被遗忘的角落。为此,要以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为契机,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和要求,聚焦攻克脱贫攻坚最后堡垒,结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补齐健康乡村建设突出短板[4]。
面对此次突发新冠肺炎疫情表现出来的收治能力有限、医疗服务水平低、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要多方举措,加大投入,加快实现乡村医疗资源的升级,满足基层群众获得更好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一是要持续加快农村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室)建设,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实施乡村医疗服务空白点消除计划,实现农村标准化卫生院(室)全覆盖;二是加快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和医生下乡服务,建立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融为一体,大力推行医生下乡服务,打通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人、财、物等要素流动的渠道,破除医务人员的编制、岗位、身份等“藩篱”,激活职称评审、内部考核、绩效分配等工作,充分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加大乡村全科医生和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专业队伍补充力度,创新体制机制,逐步优化医疗人才结构和服务模式,建立一支规范的全科医生队伍,逐步提高乡村医生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的比例,以此次疫情为契机,补齐乡村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专业队伍建设短板。四是大力提升乡村中医药服务能力,大力推广乡村中医药服务,鼓励村卫生室、卫生院发展中医药服务,推动医疗服务从注重疾病治疗转向注重健康维护,拓展“治未病”、中医康复等特色服务,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可及性[5]。
广大农村环境清洁程度堪忧,卫生习惯存在隐患,是农村普遍存在的突出卫生防疫短板,也是此次疫情防控在乡村基层面临的一大难题。以村庄为最小单元进行疫区划分和居家隔离十四天是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治的重要举措,乡村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长时间的居家隔离对人的身心会产生一定消极影响,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更加有利于此项举措的良性实施,也是“健康乡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一是要以此次防控疫情为切入点,进一步优化乡村生活居住环境。持续加大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让农村垃圾得到清理、让农村厕所“改头换面”、让农村污水实现有序排放。进一步引导农民革除陋习、养成健康生活方式[6],为“健康乡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要着力构建“15分钟便民服务圈”,优化乡村生活服务环境。强化便民利民理念,统筹农村行政服务、公共文化、医疗卫生、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等资源配置和布局,探索开展乡村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着力构建空间高效利用、功能复合齐全、服务便捷舒适的公共服务圈,实现农村居民就近办理各项业务、享受各项公共服务。三是要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优化乡村生态环境。生命健康既基于全民健康意识,又基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疫情防控的需要,更是健康乡村建设的需要。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后,为避免院内交叉感染,线上问诊优势充分体现。各地医院相继开通线上“发热门诊”,患者线上问诊量显著提升。相对于城市,乡村人口密度小、交通可达性差,影响疫情防控的因素多,特别是各村“封村”现象的不断出现,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提高乡镇和村级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引导医疗机构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服务,显得愈发重要。一是要建设以病人为中心,以电子病历为核心,以面向临床服务为主线,逐步建立高速、移动、安全、广泛的新一代信息网络,促进医疗诊断信息共享、远程诊疗加速落地,打通健康乡村“最后一公里”。二是建立功能全面、统一管理、互通互联的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各系统之间互联互通[7],健康档案基本信息动态更新、整合共享,加速实现农村地区的快速筛查、医学追踪、预检分诊和转诊等工作。三是建设人性化、集成化、智能化、无纸化、无胶片化、无线网络化的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借助“互联网+”的优势,通过建中心数据库、合作开发软件等手段,打通上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通道,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就医和便捷报账,有效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8]。
2020年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调研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要以疫情防控工作成效来检验和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社区居民发动起来,构筑起疫情防控的人民防线。应对疫情,基层党组织是关键所在,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则是内在要求。为此,一是要持续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此次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从上海华山医院的张文宏到河南辉县市大占城村党支部书记李德平,众多基层党员干部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人员控制是此次疫情防治中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受广大乡村地广人稀、村庄出入口多、村民防范意识差等诸多不利于疫情管控因素影响,在缺少防护服、护目镜等必要防疫装备的情况下,在各个乡村基层党组织带领下,本村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回乡过节党员就地网格化编入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做到哪里任务重有危险,哪里就有党员先锋做表率。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乡村治理能力建设。201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指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全面领导乡镇、村的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当前,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推动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党的农村基层组织能力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提升基层乡村治理水平,为打赢防疫攻坚战、农村改革发展、健康乡村建设稳定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9]。
面对疫情防控的种种困难,广大乡村地区可谓是顶得上、守得住、打得赢,除了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广大群众同心协力、共克时艰外,广大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基层党组织以及人民群众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为此,要持续加快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统领,以此次疫情防控为切入点,以健康乡村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强化健康乡镇、健康村庄、健康社区、健康单位等健康“细胞”工程建设,严格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稳步扩展服务内容,大力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特别是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全面补齐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短板,满足广大乡村地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乡村医疗服务需求,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