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俊领
林地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森林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按照发展现代林业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严格实施用途管制,依法依规使用林地,认真落实林地分级管理,切实保护现有森林,引导节约集约使用林地,确保林地资源稳定增长。
某省公路建设项目是规划国家公路网的一部分,是城市群“三横三纵”对外综合运输通道中“三纵”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区人文生态旅游片区的主要干道之一。该公路建成后将成为地区生态旅游片区的大通道,极大改善沿线交通条件,加强城市群内部联系,对提升沿线人文生态旅游产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项目建设共永久使用林地占公路总用地规模的16%,由道路路基、互通立交、隧道工程、桥梁工程、养护中心五部分组成,林地分别占总林地面积的59%、10%、14%、11%、6%。工程区内的林木主要以针叶林、阔叶林和灌木林为主,树种主要有青杨、青海云杉、圆柏、柠条、沙棘、小檗、锦鸡儿。线路沿线穿越省级森林公园,占总林地面积的21%。
1.对森林资源的影响。在工程设计选线时“本着不占或者少占林地的原则”,优化公路线路布局,项目建设拟使用的林地大多数为村集体的人工林及四旁树,尽可能避开林相较好的天然林,只是在桥梁、隧道口等控制性工程不可避免地使用省级森林公园林地。根据以上分析,项目建设对森林资源的影响是局部面积的减少,总体上对森林资源不会造成大的负面影响。
2.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项目建设对地表植物是有一定的影响的,主要体现在道路主体建设,会清除和占压大面积的土地,其清除过程及占用会使原有植物永久失去栖息之地,但由于地表植物的损失面积与沿线总体占地相比数量相对较少,所以项目对地表植物整体群落影响不大。项目区野生动物类型和分布数量很少,调查发现建设过程中主要影响的野生动物均为常见物种,且对其不利影响仅局限在施工区域,因此该公路建设对当地野生动物不会产生显著的不良影响。
3. 对生态效能的影响。该项目使用林地数量占项目区域总数量比例较小,且森林群落结构单一,大部分林地为人工林,主要乔木树种为青杨、青海云杉,乔木林多为中幼林,生物量较小,所以工程使用林地对森林生态效能不会造成严重影响和破坏。加强监管,落实环评报告和水保方案中的水土保持及绿化措施,对因工程建设造成的裸露土壤、填挖地貌进行有效防护,减少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使项目区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生态效能逐步增强,同时注意要按照大陆性干旱气候地区植被正向演替规律选择植被物种植被恢复措施,要以种植乔木为主,辅以灌木、草,就能有效改善本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生态功能的减弱。
4.对自然景观的影响。项目建设对景观风貌的影响主要是施工过程中开挖、填埋等会影响土体的结构,造成地表裸露的视觉反差与周围景观的不协调,自然生态系统被构筑物占用,由自然生态景观变为人工景观。由于占地为带状布局,对景观风貌的影响十分有限,并可以通过植被恢复等措施将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且工程建设完成后,将会完善药草台森林公园的交通条件,从而带动森林公园的发展。
1.生态保护措施。在施工阶段,拟采用生态保护保措。(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保护意识。施工单位与当地林业主管部门定期座谈、交流。及时开展对施工人员保护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森林防火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保护森林资源安全的意识。(2)签订保护协议,明确保护责任。施工单位拟与林业主管部门签订有关的保护管理协议,明确各自的职责,尽量减小工程建设对森林生态环境的影响。协议内容包括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有害生物进入和工作人员的活动范围等内容,做到责任明确,各司其责。(3)科学制定施工方案,有效降低负面影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按照生态保护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工程施工方案,严格执行工程施工管理制度并加强管理,防止因为赶工期造成人为的生态干扰和破坏。
2.加强林地林木管理。在项目使用林地过程中,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要依法加强对使用林地的监管,检查用地进展情况,确保施工单位严格按审批范围使用林地,防止用地单位或施工单位擅自扩大林地使用范围,造成林地资源流失。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根据国土部门的正式用地手续依法对项目使用林地进行拨交和林权变更登记,及时核减被使用征收的林地。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确需增加使用林地,建设单位应依法另外办理审核审批后方可施工,林业主管部门要积极配合项目业主办理使用林地手续。
3.使用林地的恢复措施。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统一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负责工程占用林地的异地造林和植被恢复工作。造林面积不低于占用林地面积的120%,造林和植被恢复资金,按有关规定在占用的森林植被恢复费中列支。造林可安排在可研报告植被恢复费缴纳到位后的当年或历年进行。省林业主管部门有权对森林植被的异地恢复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以确保林地的占补平衡和森林资源的恢复和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