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楠楠 王久才
中华传统文化既是维系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团结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又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树立大国形象的一种隐性文化资本。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文化软实力也亟待提升, 文化自信也急需增强,而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发展势在必行,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1.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首先,文化是区别于政治、经济的人类一切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它具有高度的人文性和社会性,同时具有多元性。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历史文明、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语言文字等等,由此也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
中华传统文化,即特指中华文明长久以来逐渐演化发展,最后凝结成的可以反映民族特质和观念意志的全部文化实体与文化意识。一般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以儒家、道家以及本土化后的佛教文化为主要精神内核的,在中国的历史演进中所有思想艺术、道德观念、服饰礼仪等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2.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①因此,近年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党中央、国务院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面也颁布相关的文件和政策,这一系列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传统文化教育得到了重建和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长期以来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目前的传统文化教育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内容更新过快,对于具体内容的界定相对模糊,缺少文化本位的意识。而且国学经典一直占据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地位,而富有传统特色的戏曲歌谣、手工技艺等方面的民俗技术文化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第二,多年来的忽视,导致其文化主流地位弱化,中华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逐渐丧失话语权。第三,教学形式上相对比较单一,缺少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民族精神和思想道德以及人文情怀方面的深入挖掘。第四,地域间发展失衡。相比较而言经济发达的华北、华东地区等一二线城市教育发展情况相对较好,而中西部一些相对欠发达地区以及三线以下城市教育情况也不容乐观。
总体来看,虽然国家对于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给予了很大的重视和政策上的支持,但是我们确实还有很多方面都有所欠缺,这也是我们日后推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向纵深发展所必须要打破的一道藩篱。
1.有利于更好地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文明是在千百年的传承过程中,从来没有间断过的文明,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由此可见其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在该过程中亦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这也就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处事原则和思想意识。中华传统文化包括了丰富的人生哲学、道德品行、民族精神以及治国思想等多方面的精神财富,深刻理解和阐释并加以灵活运用这些思想理念,可以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精神养料。
但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必须与时俱进,秉承唯物主义观念,用科学客观的态度来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发表了关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将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作为主要任务,致力于用中华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注重推动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发展,挖掘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和内部价值,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
2.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思想保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对生活各方面的要求都在逐渐提高,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更加充实和丰富,中国也面对着众多外国文化的冲击和挑衅,而且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状况复杂多样。面对如此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能否坚持本国文化独立,建立文化自信,是事关民族精神和国家安定的大事。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需要和充足的精神食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应对国际文化复杂形势的稳固基础,就是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②”因此,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迫在眉睫,而这一重要任务理所当然地落在当代大学生的身上。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理应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历代先哲流传下来的哲学思想和处世之道,吸收思想文化的精华,建立高尚的道德品格。只有推动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才能更好地扩大自身文化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立起文化自信。
3.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文化强国战略的实践。在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各个国家也开始重视用文化,打造国际形象,推动建设多元性文化格局。从历史角度来看,人类社会每一次进步和发展,无一不伴随着社会文明的历史性变革。遍观中华民族发展的史册,文化的兴衰总是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每个王朝的繁荣兴盛都不只是社会经济上的发达,精神文化上也必然灿烂辉煌。例如,中国的唐代,不仅经济和军事实力异常雄厚,思想开放,文化也空前繁荣,唐代的诗画艺术、歌乐舞蹈以及建筑雕塑等都堪称世界文化的珍宝。高度的思想开放和文化自觉可以推动文化不断发展,这是人类历史发展带来的经验,也是实践文化强国战略的所必须要遵循的逻辑架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基础。充分理解和运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结合当前时代背景进行创新性发展,探究文化创新性发展的脉络,明确其战略意义,积极推动社会各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以此加快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步伐,为建设文化强国添砖加瓦。
1.促进与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本身的理解与研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找寻二者在文化道德等层面的互通之处,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借此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深入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让中华民族最核心的文化精神与现代社会潮流相适应,树立起更加鲜明的、具体的文化形象,使中华传统文化更加深入人心的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文化基础。这不仅可以增强整个民族的国家认同感和文化凝聚力,同时也有利于扩大中华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坚持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一是需要我们找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和历史发展脉络,揭示文化的本质和内在发展规律,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提供了文化根基。中华传统文化经久不衰,其众多思想在当今社会仍有很强的利用价值。要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相契合,从理想信念角度以及道德修养的层面进行深入挖掘,使其更具有时代色彩,充分发挥它的思想意义和精神价值。二是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准确把握,明确其重要内涵和时代意义。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将他们进行有机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目标。
2.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在历史的喧嚣中,各国文化竞相争鸣,我们中华民族当然也曾创造出举世瞩目的文化财富,发轫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质,是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教育和历史文化学习的重要素材。中华传统文化是历代先哲文人经过时间的洗礼而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考验不但没有消逝,反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足见其所带有的与时俱进的精神以及其厚重睿智的历史智慧,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理应对中华传统文化给予足够的尊敬与重视。推动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深入阐扬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从而建立文化自信。
推动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建立起文化自信,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在遵循教育学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相关课程。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设置课程难度,建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课程内容,开发优秀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二是培养具备专业知识以及高尚师德的教育师资队伍。要注重培养和引进具备专业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致力于努力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的文化素养。同时要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注意高校师德师风的建设,发挥高校教师的引领作用,切身践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以此激发大学生自身的能动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致力于让他们自主建立起文化自信。
3.借助媒体宣传的力量,树立民族精神榜样。“文化模式论的代表本尼迪克特认为,在每一种文化内部都具有多样性的同时,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区别于其他文化的主旋律,一般来讲主旋律就是民族精神。”③实现文化强国战略,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是关键。而民族精神则主要来自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的诠释与发展。民族精神作为一种文化遗传基因,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因此,践行文化强国战略也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影子。鲁迅先生说过:“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④将我们的民族精神引入高校教育之中,将当代大学生作为文化承继的主要对象,以此塑造其高尚的道德品格和精神面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这就为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氛围,增强我们整个民族的凝聚力提供了可能。
一是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网络媒体,充分发挥其影响渗透作用。高校大学生是网络媒体的主要受众,因此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网络媒体,是传承中华文化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在方法上将原本的填鸭式灌输改为渗透式灌输,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民族精神的建立。二是充分运用榜样的力量,树立富有民族精神的榜样人物,使中华传统文化的形象变得具体化、形象化。人的认识都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因此树立榜样人物,宣传具体事例,这种“抽象为具体”手段,更加有助于人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
总而言之,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要“深入生活,深入实践”,深化文化实践育人,将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落到实处。探寻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实际相结合的具体道路,变革和解决固有的理念和思路,实现文化观念上的突破与创新。推广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顺应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大势所趋,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发展目标。
注释:
①习近平.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中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 itics/2015- 10/14/c_1116825558.htm
②习近平.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③李荣之,唐守彦.现代社会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系统构建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1):60
④鲁迅全集编辑委员会.鲁迅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