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冬云 周清波 张卫东 张丽敏 邹 玉 岳丽红 吴恒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总书记强调,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习近平总书记还进一步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做到“八个统一”。教育部长陈宝生提出,高校本科教育要做到“四个回归”,完成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和教育部长的要求使我们高校教师明确了课程思政的重大意义,明确了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路径。人体解剖生理学作为师范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系统、扎实的人体解剖生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健康理念、敬畏生命、分享生命,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但授课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由于课程大纲、教材内容的选定,学时缩减等,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健康情感的教育的培养。如何在专业课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好地融入思政元素,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笔者仅以生物科学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为例,融入思政元素的做法,谈点个人浅见。
普通人体解剖生理学分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部分。人体解剖学介绍人体器官形态结构、位置,人体生理学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而师范类面向的教育受众则是未来的人民教师。因此,师范类人体解剖生理学专业课首要的任务是提高学生政治思想素养,还要求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牢固而熟练地了解基本概念,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培养较高的专业学习研究能力和教学技能,胜任高中、初中生理教学任务。
笔者认为,邱伟光教授对课程思政概念内涵的阐述比较准确到位,“‘课程思政’,是指高校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德性,转化为自己精神系统的有机构成,转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或能力,成为个体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周小李提出“要跟学生讲深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课程思政之“政”应包括几大系列:思想政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革命文化、形势教育、中华传统文化、道德修身,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系列。笔者认为教师就要通过课程思政,将政治思想教育、道德修养、先进文化融入课程,融入课堂,做到入耳入眼入心,深入学生血液,成为学生的精神基因,成为学生的潜意识、持久稳定的精神需求,进而固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最终变成学生认识武器和行动武器。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荣生先生提出:“教什么远比怎么教更重要。因为课程思政对中性的专业知识具有正面导向性,确保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著名学者、华东师范大学邱伟光教授对课程思政概念的阐释,即“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
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报告,在民族自豪感方面,他们打分分别为9.38 分和9.21 分(满分10 分),比其他年龄段都高。他们对国家发展的前景也比其他年龄段的受访者高。76.4%的受访者将不可或缺的素质选择为“爱党爱国”,获选率排在第一位。比如,在讲授《内分泌系统》一章时,讲清了胰岛的参与活动机制后,笔者插入了回忆文章《张申碚:忆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向学生介绍了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取得了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伟大成就,由此激发了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激励学生自觉以前辈为榜样,投身科研和教育事业。
比如,在讲《消化系统》一章时,笔者拓展了中国很多患者千里迢迢急赴医院,长久排队,焦急等待,而耽误病情的的悲催画面,激起了学生的共鸣。之后笔者链接了解放日报2019 年7 月9日的一则消息“瑞金医院实现国内首台5G+4K/8K+VR 腹腔镜手术直播”,学生看到了国际著名微创手术专家、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郑民华正在手术室为一名63 岁的女性患者实施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手术室外的会议室内,近20 名微创外科PLUS 精工坊的学员们或戴上VR 眼镜、或直接观看4K 超高清大屏幕,腹腔内的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地映入眼帘,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教师并未进行任何文字式评说,学生自然感受到了中国医疗科技的先进,发自内心地为祖国点赞。
比如笔者在讲授第五章《血液》时,在血型、输血教学内容之后,插入了几个因失血过多或得不到及时输血而死亡的照片和视频,引发学生由人及己地思考,联想到自己的亲人朋友身上曾发生的悲痛实例,水到渠成地引出了无偿献血内容,介绍了中国无偿献血制度、世界献血日及2019 年献血日主题,向学生发出倡议“献血可以挽救生命!”自然地唤起了学生关爱生命、奉献社会的悲天悯人情怀和高尚的奉献精神。
现在的学生生活黑白颠倒,熬夜司空见惯,饮食对付,有相当的学生健康不良。在讲授《泌尿系统》一课时,笔者在讲解了肾脏的构造、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后,引入了青少年长期吃“三高”食品和熬夜而导致的泌尿系统疾病甚至尿毒症的典型案例,并布置思考题:如何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释这种病变?病变的机理是什么?使学生在专业的探究中不知不觉中领悟到了不良生活习惯所带来的危险,感受生命的珍贵,自然地培养了学生珍爱生命的生命意观。课程思政本身就有震撼人心的魅力,要让它生动起来,活起来,变成吸引学生的强磁场,让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得到正确的价值引领。
“00 后”大学生新需求是小众的兴趣圈层、丰富的精神支撑,“00 后”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加之深受互联网环境的影响,孤独感和疏离感格外强烈,渴望得到情感的关怀;从小参加各种补课班、兴趣班,12 年的应试教育已让他们对枯燥的知识谈虎色变,渴求得到文化的滋养,充实精神世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比如,在讲《消化系统》时,笔者有意识地针对他们当中胖墩较多的情况,设计了关于快餐食品的利与弊的互动讨论环节,学生明白了快餐食品的高糖、高盐和高油极易导致肥胖,肥胖就易引发心血管疾病。在总结时用满是关怀的语调责备他们,“你们这样生活是在糟践自己,不但你们父母心痛,老师也心痛啊。生逢千载难逢之盛世,你们如果不能大显身手,不抱憾终生吗?”
“00 后”自带网络基因,喜爱游戏、动漫、幽默等,喜欢“以图传意”,喜用短小精悍的短句交流,他们的话语体系中还包括“打call”“扎心了”“吃鸡”“我太南了”锦鲤、官宣、店小二、佛系、确认过眼神、教科书式、巨婴、硬核、金色十年、nss、xswl、走花路、糊了、扩列、nbcs 等网络流行语、热词和潮语。比如,笔者曾这样说到:据官宣,中国有数量庞大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每年都在“扩列”,真的让我太扎心了,患高血压却无需药物治疗堪称“锦鲤”。流行语、热词和潮语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一下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教师可以利用视频音频编辑软件制作PPT、动漫,还可展示教师自拍和学生上传的短视频;利用超链接技术适时链接相关网址、网站,推送公众号;利用网络教室、交互式教学白板、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呈现教学内容,用声光电增强课程思政的可视性、可读性、可听性,让学生心享悦读、喜闻乐见。针对某些学生难以想象、难于亲身体验的课程思政内容可采用VR 技术,模拟再现真实的情景或利用AR 技术营造逼真的背景现场表演情景短剧,以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与感受。针对课程思政中某些感人的细节、常态下难以看清的情景,可采用AR 技术,进行增强现实,将转瞬即逝、容易令人忽视的幽微细节定格、放大,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困境之于大学生成长是把双刃剑,它具有正向作用与负面作用。它的负面作用是制约、束缚人的认知,使人的认识趋于片面、狭隘、肤浅;消磨人的意志,吞噬人的信心,硬化人的心肠,助长人的恶念。它的正向作用是促进人的认识飞跃的契机,淬炼意志的磨刀石,坚守初心的希望之火,提升思想道德修养的垫脚石。每跨过一次人生重大困境,人生都会实现一次”破茧成蝶”。
比如,在讲《血液》中的一节《自稳态》时,知识很简单,“自稳态”是“指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维持在相对平衡状态。”“自稳态的维持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来实现。”按传统讲授,学生不会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鉴于此,笔者设置了两个问题:“一是肌体内环境为什么维持在相对平衡状态?二是自稳态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内在机理是什么?”这两个有深度、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凭借现有认知无法解决,从而陷入深思、困惑,激发了学生探索实验思考的动力,从而在探索中理解科学家的艰辛,感悟科学家的伟大。
比如,在讲授《血液》时,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理性困境:面对失血过多的患者你愿意无偿献血吗?学生反应冷淡,有些学生公开拒绝。接着让学生玩了一款战斗游戏片段,游戏中学生在战斗中被子弹击中,大量失血,VR 技术使学生逼真地感受到极度痛苦,生命岌岌可危的情状,内心极度渴求他人输血,但是在虚拟现实中无人献血,学生最终“无师自通”:关爱他人就是珍爱自己。教师可设置家与国、利与义、己与人、个体与社会的系列理性困境,学生在这种理性困境中思考体验,才可能深刻理解是非界限、善恶原则和价值判断。课程思政就在无形中植入学生心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国家兴亡系于教育,高等教育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责无旁贷。高等教育是人才的“出口”,能否履行好立德树人的职责,能否落实好课程思政将直接决定人才的爱国“成色”。课程思政要力戒假大空,形式粗糙生硬,应在明确其内涵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方法手段、呈现形式,做到自然而然,浑然一体,追求真的内容、美的形式与善的价值有机统一,达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