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丽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互联网+”时代,实体书店布局合理、特色浓郁、多业融合、体验丰富,类似于“樊登读书会”“喜马拉雅”“得到”等知识服务应用省时、高效、便捷,网络资源异常丰富,社会公众信息素养逐步提升、多方获取知识的能力不断增强,公共图书馆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1]。在大力引入新设备、新技术、新应用以提升馆舍环境、设施设备现代化水平的同时,公共图书馆若能将文献信息资源、服务手段与科学管理互相融合,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以互联网技术为手段,加大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力度,在某一特色领域具有核心优势与绝对的话语权,将会进一步满足读者阅读体验需求,有效提升公共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和现代化服务水平。
1)明确特色数字资源定位和建设原则。公共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建设要科学谋划、准确定位,深度挖掘馆藏文献优势及地方文化特点,以满足读者需求、为地方文化建设贡献力量。(1)独特性。开展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不做重复性、相似性建设,确保在该领域能具有独特、显著的优势。(2)实用性。选题和内容切合实际,使用方式简单快捷,或满足读者阅读、研究需求,或有助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3)科学性和系统性。以馆藏发展政策为主导,不断挖掘新的特色馆藏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建设计划,保持资源建设的系统性和连续性。(4)准确性。资源内容应以文献、历史、客观现实为依据,经相关领域专家反复审核确认,确保逻辑合理、结构正确、描述准确。(5)立体性。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读者行为需求,一方面深度挖掘资源内容,通过对资源的二次、三次开发,形成资源内容的重新整合及综合分析,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形成编排新颖、载体多元、检索快捷的导览平台,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特色数字资源库。(6)导向正确,应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进地区文化繁荣发展为主旋律,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整合现代技术。“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要注重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对数字资源进行合理组织,提供综合性数字化服务。一是持续推进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完成重要特色馆藏与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扫描与缩微,一方面保护濒危珍贵纸本资源,另一方面可形成系列文化资源并开放使用;二是搭建特色数字资源整合导览平台,深度挖掘数字资源之间的关联数据,建立传统文献与数字资源的关联信息,提供交互式的浏览及搜索体验;三是强化“大数据”思维,充分应用“大数据”加强对读者类型、读者行为和需求的分析,基于分析建设、推送用户需要和感兴趣的资源,从而使不同用户的不同阅读需求与阅读习惯得到满足[2];四是以互联网思维开展资源建设,加大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Agent检索技术及专业软件在资源建设过程中的应用,创新资源内容表现形式,实现资源整合,提升传播效果,确保读者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
3)与其他机构加强合作。“互联网+”时代,人们逐渐向“短、频、快”的碎片式阅读转变,类似数据库商、媒体平台等知识服务提供商凭借检索方式以及获取方式的便捷性与高效性、丰富的资源内容及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而获得了更多读者的青睐。公共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可以加强与数据库商、媒体平台、在线教育平台等社会其他机构的合作,一方面充分发挥社会机构的先进理念与技术优势,建设与公众的阅读行为相适应的资源库,满足信息资源的使用需求,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实现对信息资源系统性、完整性的保护。
4)依靠用户参与贡献。全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内容的生产者。在国外,很早就有包括WIKI、谷歌、Skype等一些互联网公司尝试建设“用户贡献系统”,依靠用户的参与汇聚信息资源,节省了时间和成本,内容也符合用户的阅读需求,且易被用户所接受。我国互联网公司开始利用这种模式鼓励用户参与贡献信息资源,最为成功的典型案例是百度百科。公共图书馆也要走好读者路线,坚持贴近读者、服务读者,强化图书馆与读者的连接,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官方网站等媒体平台与读者互动,一是吸引读者及广大用户参与资源建设的全过程,二是鼓励读者利用全媒体技术进行内容生产,从而生产读者更喜爱的内容、丰富图书馆资源内容。
资源的产生是为了使用。“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的建设,要以读者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一方面通过合理确定资源呈现方式,节省读者查找信息的时间、精力与成本,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广而告之,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1)丰富资源呈现方式。为有效解决纸质资源无法被很好地储存、利用和分析的问题,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多种媒体形式、多种访问途径对特色数字资源进行立体、系统和多层次的呈现。一是可提供多种媒体形式的资源,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从而满足公众在不同条件下的需求;二是可以通过网站、客户端、App等多种访问途径进行呈现,满足电脑、平板、手机等不同终端的访问。如首都图书馆“北京记忆”就是集信息资源和文化宣传为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站,不仅内容丰富、服务多样、互动性强,便于公众检索和利用,还更有效地保护了珍贵资源,提供了了解北京历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为北京文化事业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2)加大资源开放力度。进一步开放和共享资源,让读者和用户能享有更方便快捷的知识服务,是公共图书馆发展的重要趋势。公共图书馆可根据资源建设实际,赋予读者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互联网访问特色数字资源的权利,或在互联网上免费开放部分馆藏数字资源,方便读者远程访问阅览,使图书馆服务无所不在、无时不在。
3)拓宽宣传推广渠道。“互联网+”时代,也是全媒体时代,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趋势背景下,公共图书馆要充分认识到宣传推广工作对公共图书馆树立形象、连接公众、实现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制定可操作、可持续的宣传策略,集合各方力量将宣传工作做到位,提高用户的关注度,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3]。一是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阵地服务优势,策划以特色资源为主题的读者活动,以活动促宣传;二是利用公共图书馆自媒体平台(网站、微信、微博、抖音、app等)开展线上主题活动,形成线上线下活动的有机联动;三是加大与传统媒体、新媒体及社会力量的合作力度,实现对特色资源全方位、多角度的有效传播。
“互联网+”时代,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公共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将成为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任务,需要图书馆及馆员们不断创新服务意识、深度思考、与时俱进,以互联网思维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科学技术与信息资源建设的融合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多样的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