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坤,辛 阳
(1.青岛滨海学院,山东 青岛266555;2.吉林工商学院,吉林 长春130507)
玉米是我国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占比一度接近40%,随着近年来农村引导调减玉米种植面积,产量有所下降,玉米供给侧改革取得一定成效。2016年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使得全国玉米市场一体化水平提高,东北地区虽然一季种植,但地处“黄金玉米带”,产量高,品质好,东北玉米畅销全国。吉林省2018年玉米播种面积为4 231.5千公顷,玉米产量为2 799.88万吨,全国占比达十分之一,占全省粮食产量比例超四分之三,是国内重要的玉米主产区。
玉米产业链就是以玉米产品为核心的集生产资料供应、生产、深加工、转化、销售于一体的生产单位或企业群。我国农业由增产导向加快向提质导向转变,从国民健康、食物消费到农产品生产、流通及其科技支撑,带动玉米市场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辐射范围更加广泛。吉林省致力于打造全国“粮食主产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综合实验区”,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现代农业的具体表现就是农业产业链化趋势,玉米临储制度改革后,流通模式和定价机制都发生很大变化,价格波动幅度也随之加大,影响玉米种植户、贸易商、加工企业、饲料厂甚至是养殖场的利润[1]。本文通过分析吉林省玉米产业链现状和存在问题,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提出有利于玉米产业链发展的政策建议。
2018 年全国杂交玉米可供种量为18 亿公斤,而需种量仅11 亿公斤,玉米种子供过于求的现象较为严重。吉林省的玉米种子市场年需求量约为1亿斤左右,省内玉米种子企业规模和实力不强,专用型玉米品种缺口较大,优质品种仍显不足,在玉米品种的播种面积和表现优秀种子数量上,省外品种仍具有一定优势,外国企业、合资企业和外省种子企业占据半数以上的吉林省玉米种子市场[2]。
2016 年国家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推动玉米收储制度改革,采用“市场化”加“补贴”的新机制,吉林省2019年玉米生产者补贴水平为86元/亩,较2018年下调8元/亩,是补贴水平最高的省份。吉林省玉米生产以规模种植户为主,单户种植规模大多在100亩以上,机械化、专业化生产较为普及,农业生产方式更加现代化,经营类型主要包括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据统计,从2013年开始,规模化种植经营主体不断增加,小规模种植户逐渐减少,土地集中化水平得以推进,2017年全省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为41.3%。截至2018年,吉林省内注册的玉米专业化种植合作社己达2 492家,玉米专业种植合作社的统一种植能将玉米带趋利避害的生态适应性发挥到最佳状态。
吉林省继续普及秸秆还田、地力培肥土壤改良等综合配套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等绿色技术,为土地持续“减肥”“节药”,补充“营养”,据估算,玉米种植户在化肥上可以减少近20%的投入资金。玉米生产成本中,土地成本、人工成本和农机作业费用占比较高,人工成本和农机作业费用呈现双增现象,土地流转成本也有所上升,总成本增长较快,土地经营规模扩大过程中并没有使单位土地成本下降。从边际定价的角度看,种植户玉米生产成本是玉米市场价格的主要支撑因素[3]。但由于种植户普遍缺乏玉米检测设备,而且送检成本较高,在种植户售粮环节不具备精准定价的条件,主要凭感官和经验判定,在模糊定价过程中仅关注“到手价格”,在价格谈判中较为被动。
由于政府对玉米深加工企业和饲料企业进行补贴,在财政刺激下,吉林省玉米本地消化量有所增加。吉林省依托粮食生产基地优势,主动巩固发展粮食产销合作关系,稳定拓宽粮食销售渠道,多元主体积极入市收购,仍有一部分为外运销量。从玉米流量流向角度看,可以分为一次性储备、本地消化和外运销售,其余则为贸易商囤购和南方企业东北做库存两部分[4]。吉林省目前有6家企业具备大商所集团交割库资质,主要分布于松原(3家)、长春、四平和公主岭地区,另外还有四个交割延伸库区,分布于白城(2家)、长春和松原地区。
截至2019年4月,吉林省入统企业累计收购玉米431.4亿斤,其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144.2亿斤,占比为33%;非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192.1亿斤,占比为45%;加工转化企业收购95.2亿斤(其中玉米深加工企业收购79.9亿斤),占比为22%。此外,烘干塔、经纪人、合作社和贸易商等中间环节收购玉米105.8亿斤,合计收购玉米537.2亿斤。从长春海关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吉林省玉米进出口逐年变动非常大,2018年由于国内首次出现当年玉米产不足需的情况,当年进口量达到14.2万吨,2019年前三季度则环比减少50%以上;2017年玉米出口量为1.3万吨,2018年大幅下降,2019年前三季度环比减少20%。总体来看,玉米每年的进出口量占比不大。
2019 年临储玉米拍卖中,2014 年产玉米成交378.5 万吨,成交占比17%;2015 年产玉米成交1 812.5 万吨,成交占比83%。其中,吉林省成交总量652.3万吨,成交占比30%。截至10月份,临储库存总计为5 100多万吨,基本为2015年产玉米,其中吉林地区存量占比为24%。从2016年底的2.3亿吨到5 100万吨,国内临储玉米库存规模明显收窄,民代国储、市场化流通及贸易格局得以优化。2019临储玉米拍卖虽然略显遗憾,但也意味着国内玉米市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时代”已然开启。
吉林省玉米流通模式主要以间接流通模式为主,从事玉米贸易的经营主体包括产地集货贸易商、长途运输贸易商、企业贸易商和复合贸易商等类型,是玉米市场产销衔接的重要纽带。在国家去库存政策下,随着玉米加工产能的不断扩张,加工企业直接收购(主要是订单合同和粮食银行)和建立生产基地成为发展趋势,玉米产销直接对接模式也逐步发展起来。在玉米外销环节,贸易商大多采取“港口价格倒推”,在本地销售环节,贸易商定价大多采取“加工企业收购价倒推”的方式确定,属于随行就市定价模式,贸易商处于被动地位,深加工企业是价格主导方[1]。
玉米几乎所有的部分都有利用价值,主要分为种用、食用、饲用和深加工。吉林省玉米产量的65%以上用作饲料,饲料工业和养殖业的变化对玉米的需求构成很大影响,而且玉米饲料消费量受替代品消费量影响较大。玉米是加工程度最高的粮食作物,玉米深加工产品增长速度最快的主要是淀粉和酒精,其中淀粉、淀粉糖类占60%,酒精占20%,味精、赖氨酸、柠檬酸等深加工产品占20%。国内玉米加工业的特点是加工空间大、产业链长、加工产品多达数百种。
玉米加工转化企业是吉林省内消化玉米的主渠道,吉林省政府不断出台政策鼓励饲料、淀粉、玉米糖浆和生物燃料企业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比较优势的玉米深加工产业链,占国内玉米加工消费的17%。代表性企业有长春大成、吉林燃料乙醇、中粮生物科技(公主岭、榆树)、嘉吉生化(松原)、天成玉米、黄龙食品、吉林梅花等龙头企业。经估算,这7家企业可以年加工转化玉米近800万吨,目前在建和扩建产能项目还有400多万吨。从加工产品来看,主要是淀粉及副产品、淀粉糖、氨基酸、化工醇类产品;酒精和燃料乙醇加工,主要副产品为酒糟蛋白饲料(DDGS);赖氨酸及有机肥料生产加工。从全国范围来看,吉林企业每生产1吨玉米淀粉理论盈利约100元,加工利润高于国内其他地区,通过开发具有较高附加值的深层次加工品或副产品,可带来更高利润。随着东北深加工企业产能扩张,未来吉林将由玉米净流出省转为内部转化省。
根据2016—2018 年各地农作物品种、粮食产量等基础数据,核算全省秸秆年可收集利用量约4 000 万吨。吉林省未来几年将推动以秸秆肥料化利用为先,饲料化、能源化利用为重点,原料化、基料化利用为辅的“五化”利用,2018年省内龙头企业以玉米秸秆等生物质为原料生产聚乳酸、乙二醇技术亦获得成功。据估算,2019年全省将实现秸秆综合利用量超2 800万吨,利用率达70%(含农民生活燃用约25%),到2021年将实现全量化利用目标。
玉米加工企业近年来开工率较高,部分企业全年满负荷开工,原料主要为本地区采购,也会参加临储拍卖,主要是随采随用为主。由于玉米加工企业的毛利低,对玉米原料和副产品的价格波动非常敏感,因此在大型购销主体之间主要采取远期定价模式,包括远期现货定价、现货点价、基差点价方式。2019年上半年,大商所玉米期货套保效率和期现价格相关性均增幅明显,大型购销企业的期货市场参与率普遍提升,玉米期货单位客户持仓量占比达58%,玉米期权单位客户持仓占比达68%。
吉林省已经形成了包括玉米育种、生产、加工、流通及销售的完整玉米产业链。随着玉米市场被全方位激活,国家库存向社会库存转变,产业链参与主体数量增多、类型增加、实力变强。玉米产业发展亦呈现向前端延伸建立优质原料生产基地,中端仓储、冷链、物流体系逐步完善,向后端拓展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的融合发展。随着市场化定价机制的确立,政府需要根据市场形势逐步建立择机调控机制,强化发布信息的预测预警功能。
临储改革后,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农户要综合考虑价格波动趋势选准售粮时间点,才能实现自身收入的最大化。农户可以组建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立分工协作机制,与加工和粮储企业实现直接对接,选种优质玉米品种,合理扩大种植规模,提高储藏能力,降低运营风险。农户售粮决策更趋理性,将有利于实现玉米均衡上市。间接对接模式虽然增加了玉米的流通成本,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我国玉米流通的主要模式。随着贸易商群体增速发展,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当玉米产需格局发生变化时,“倒推”方式定价使贸易商成为接受价格方。集团化发展有利于增强贸易商实力,与客户的多领域广泛合作,可以为下游客户提供收储、冷链、物流等综合服务。
在“大玉米经济”背景下,随着玉米价格从高位回落,加工企业利润改善,深加工企业也进入新一轮产能扩张期,加工企业实力日益增强,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玉米加工企业应注重调整产品结构,化解过剩产能;利用生物技术研发优势,改造生产工艺,开发高附价值产品;融入智能制造,实现数字化、网络化、系统化的全流程改造。玉米产业链购销主体参与期货避险意识增强,利用保险+期货、基差贸易、场外期权等工具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已成为大型贸易商、饲料企业和加工企业的共识。农业生产风险防范系统形成过程中,期货市场正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