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正俐 张蔺方 梁 文
(重庆市育才职业教育中心 重庆 401520)
应用仿真动画演示操作流程,聘请企业师傅示范操作,再用仿真软件自己动手练习,学校教师评讲并演示操作,再让小组学生通过“讲—演—练”三个步骤突破难点。聚焦建构知识、获得技能、养成素养,以个人和小组、班级为对象,制定评价指标,完成课前、课中、课后评价。评价信息由相应质量评价表和学习平台采集、生成,实时向师生反馈,方便教师及时改进教学行为[2]。
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一个学习任务往往是集理论知识、技能操作、职业素养为一体的综合性项目,课程组将综合学习任务,按照钢筋工程实际施工流程,划分成“钢筋翻样”“钢筋加工”“钢筋绑扎安装”三大进阶任务,遵循“知(内容)—探(方法)—讲(难点)—演(流程)—练(技能)—思(收获)”六大环节,采用任务驱动法、合作探究法、情景模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促进职业技能的提升。
以某工程结构施工图为例,在课前根据学生学情完成分组,发布任务,让学生知晓课程内容,再上传电子图集,电子图纸、微课等辅助资料,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探索学习方法;课中教师根据课前任务完成情况,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内容,精讲任务难点,有针对性地演练部分复杂流程,要求学生按照任务要求动手实操,练就技能;课后反思,巩固收获,拓展知识。
从工程案例中提取一段连接柱和剪力墙的结构梁,以此作为课程任务,模拟施工过程,编制钢筋翻样实训手册,通过手工提取数据,并计算钢筋下料,形成手工配料单,软件输入梁钢筋信息,生成电子配料单,在两个配料单的形成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知识,根据学生配料单的生成情况,掌握学生学习成果。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钢筋加工实训计划,教师根据钢筋加工工艺流程,设置“选料断料”“主筋弯曲”“箍筋制作”三个任务环节,学生使用自己制作的配料单,按照任务要求,操作施工机械,完成钢筋加工任务,得到钢筋加工成品。学生通过任务掌握钢筋加工机械的操作技能,提升动手能力,培养职业素养;教师通过观察任务过程,检查任务成果,掌握学生知识技能学习情况。
以前置任务为基础,利用微课、动画等资源,先推绑扎方法:一面顺扣法、十字花扣、兜扣法、缠扣法、反十字花扣法、套扣法。在绑扎流程中,将绑扎流程总结为7个步骤“摆、放、划、套、穿、绑、查”,便于学生形成知识记忆口诀,培养基本绑扎技能。将绑扎流程由简入繁回归实际案例,让学生充当钢筋工分组轮流操作,利用钢筋加工成果,完成整梁的绑扎。
课程根据现场施工流程设置,以现场实训为主,再辅以BIM建模、E筋翻样、平台交流等方式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合作探究和任务驱动教学,课堂学习效果明显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法,划分多个子任务,降低难度,使学生在学习中肯定自我能力,提高学生自我能效感。课堂内容对接钢筋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1+X”建筑信息模型(BIM)等职业技能证书的理论与技能要求,将岗位应具备的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本次教学将原有先理论课程后实训操作的教学模式,转换为以实训课程为主的教学模式,按手工翻样—软件翻样—钢筋加工—钢筋绑扎安装的工艺流程设置教学任务,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并以学生完成任务情况和过程来判断学生学习情况;回归实训本质,以技能的实际形成为实训的最终目的。
结合本次突发的疫情和智慧建造热点背景,讲述国内近20年建筑发展的突飞猛进,把匠心精神,家国情怀的思想教育融入每个教学任务,让学生形成“敬业、精业、勤业、乐业”的职业精神,怀揣家国情怀的学习激情,强化技能兴国、文化强国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紧扣钢筋工职业技能标准,依托学校学习平台,实现全过程数据采集,教师、学生共同实施多元多维评价,使学有目的、评有数据、展有实物、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自信、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图1 依托平台多主体多维度评价模式
2020年疫情突发,教育部推出“停课不停学”的号召,自此线上课堂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线上仿真教学、视频教学等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收集都在有序进行。在疫情期间针对该课程内容,开设线上教学尝试,通过平台发布相应的教学资源和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因地制宜选取材料完成任务,通过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但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小组互动,还应在虚拟仿真、网络互动等方面展开探索[3]。
教师应紧跟时代发展,站在时代前沿,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实施校校帮扶、区域联合,开展企业实践与行业调研等多种教研模式,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职业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