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性护理干预对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康复效果分析

2020-03-01 07:32韦健玲
医药前沿 2020年30期
关键词:脊髓脊柱神经功能

韦健玲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脊柱外科 广西 南宁 530011)

脊柱骨折是一种严重的骨折类型,多由暴力直接或间接冲击脊柱所致,造成脊柱结构破坏,以胸腰椎骨折最为常见。青年患者以高强度外力冲击为主,老年人以骨质疏松性骨折为主。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脊柱骨折常合并脊髓结构及功能受损,导致损伤平面以下出现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甚至丧失活动能力、发生截瘫[1]。早期手术解除脊髓压迫、恢复脊柱正常解剖结构是临床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术后仍面临着神经功能康复的难题,需要长期康复治疗[2]。因此,如何提高术后康复质量,促进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帮助患者提升生活自理能力,是临床医护人员需要攻克的主要任务之一。护理干预是康复治疗的重要手段,连续性护理给予患者连续、全面、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帮助患者从急性期过渡到稳定期、由医院转移至家中,使其改善身心状态、提升康复质量、提高社会功能[3]。本研究进一步分析连续性护理干预对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现具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在我院脊柱外科手术治疗的56例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8 例,男16 例,女12 例,年龄22 ~70 岁,平均年龄(42.4±11.5)岁,腰椎骨折11例、胸椎骨折9例、胸椎+腰椎骨折8例;对照组28例,男15 例,女13 例,年龄20 ~68 岁,平均年龄(42.1±11.7)岁,腰椎骨折12 例、胸椎骨折10 例、胸椎+腰椎骨折6 例。所有患者均经CT、MRI 等检查确诊为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有肌力、运动、感觉下降等症状,行脊柱内固定术治疗,受伤至入院时间在1 ~12h,意识清醒,认知功能正常,均为首次发病,病情稳定;排除生命体征不稳定、合并颅脑损伤、合并多发性骨折、全身感染、意识障碍、精神障碍、血液疾病等。对比两组的年龄、性别、骨折部位等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术后护理,包括病情监护、指导用药、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生活照顾、适当帮助患者肢体训练等。观察组实施连续性护理:①组建连续性护理小组。由骨科2 名主治医生、4 名高年资护士、1 名康复医师共同组成,根据本病的特点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在患者出院前做一次综合评定,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4]。术后患者病情允许下床活动,我们也会尽早指导患者进行站立训练,促进下肢肌力恢复,充分利用上肢力量辅助下肢锻炼,每次练习站立3 ~5min 休息片刻 ,出院后持续进行,指导家属陪伴,防跌坠。因此术后第一日起,也就要加强上肢的锻炼,借助哑铃,哑铃重量逐步增加。②心理护理。患者会暂时性的失去运动反射功能,对心理状态有明显影响,容易出现悲观、绝望、抑郁等负面心理情绪,小组成员应开展一对一心理干预,讲解术后康复治疗方法,帮助患者疏导负面情绪,给予心理安慰和精神鼓励,用治疗效果好的病例鼓励患者,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5]。③康复训练。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即开展针对性功能训练,锻炼牵拉压缩椎体,提升脊柱稳定性;从术日就开始,生命体征平稳,有效止痛、舒适干预前提下,越早的功能锻炼越有助于疾病的恢复。术日以被动肢体活动,关节收缩,肌肉按摩为主;同时指导患者深呼吸练习。术后1d 起,进行上肢的锻炼,扩胸运动;有意识增加下肢锻炼,力所能及的进行活动,不能自行活动,医护人员指导家属并协助完成。

术后7d 开始进行挺胸、挺腹运动,取仰卧位,足跟、双肘、头部、臀部为支撑,将肩背部抬起,持续10s 后复原为1 次;术后14d,取仰卧位,足跟、双肘、头部、肩部为支撑,将臀部抬起,腾空背部,腰背肌锻炼分阶段分步骤进行,慢慢过度到五点式腰背肌锻炼;术后21d,改俯卧位,后伸四肢与颈部,胸背后仰,挺腹,训练日常生活起居。所有锻炼循序渐进,活动量由小到大[6]。所有的康复锻炼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宜,每日3 次,每次20 ~30min,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训练的强度、延长训练时间。④预防并发症护理。指导家属经常帮助患者翻身、活动下肢,促使受压部位悬空,在翻身时帮助肩部与髋部之间的平衡,避免脊柱扭转、加重病情。经常按摩下肢、被动屈伸下肢,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可视情况进行雾化吸入药物,指导患者深呼吸训练、有效咳嗽技巧、有节律的拍背,促进排痰,降低肺部感染率。指导患者进食高营养高纤维易消化食物,促进胃肠运动,提高腹肌收缩功能,以防肠胀气、便秘等[7]。⑤出院及随访指导。出院前再次介绍并强调康复锻炼的目的及意义,鼓励患者坚持康复锻炼,并给予持续电话随访,督促患者,掌握肢体功能恢复状况,持续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变化,帮助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两组均护理3 个月后评估效果。

1.3 观察指标

护理前后采用NIHSS 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总分0 ~42 分,得分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采用FIM 评分评估独立性,总分126 分,得分越高独立性越强;采用GSES 评分评估自我效能,总分10 ~40 分,得分越高自我效能越好;统计有无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尿路感染、脑脊液漏、压疮等并发症发生;采用ADL 评分评估护理后日常生活能力,总分100 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各项康复指标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NIHS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FIM 评分、GSES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各项康复指标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NIHSS 评分 FIM 评分 GSES 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28 32.14±4.06 9.58±1.76 53.72±15.98 102.85±20.14 21.28±4.32 34.11±5.07对照组 28 32.67±4.21 16.42±2.54 53.81±16.02 83.94±18.06 21.54±4.19 27.63±4.25 t-0.387 4.948 0.305 5.847 0.336 5.132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尿路感染、脑脊液漏、压疮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2。

2.3 两组护理后SF-36 评分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后ADL 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护理后ADL 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28 45.16±5.48 68.72±6.53对照组 28 45.23±5.39 55.69±5.37 t-0.276 5.439 P->0.05 <0.05

3.讨论

脊柱骨折不仅影响脊柱力学稳定性、支撑功能及运动能力,而且可损伤脊髓,影响损伤平面以下神经功能,导致截瘫、残疾。手术是治疗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常用治疗方法,但术后面临着长期的康复治疗任务,对护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随着临床医疗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护理不光要针对近期的病情、身心状况等,还应制定长远的康复目标,提供多学科、连续、无缝隙的护理服务,以提高整体康复效果[8]。连续性护理干预以患者为中心,以脊椎术后康复的要点为切入点,为患者提供心理、康复、预防并发症等护理服务,帮助患者消除心理压力、缓解不良情绪,按步骤督促患者进行康复锻炼,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提升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康复质量[9]。同时,连续性护理干预还可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从点滴康复进步中获得治疗信心,进而提升生活自理能力,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有助于促进受损神经功能的修复,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逐步提高感觉功能和运动功能,进而改善神经功能[10]。

综上所述,连续性护理干预对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确切,有效提升了神经功能的修复效果,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病情的康复,值得在临床使用。

猜你喜欢
脊髓脊柱神经功能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长期久坐低头 你的脊柱还好吗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18F-FDG PET/CT在脊柱感染诊治中的应用及与MRI的比较
如何保护宝宝的脊柱
姜黄素对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25例
间歇导尿配合温和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