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邦洪
(广州工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850)
在近代,人类社会相继步入了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这两个由信息和知识所衔接和互为“表征”的时代。而这两者的一个十分凸显的共同特质,就是“全球一体化globalization”趋势。而这一趋势具体反映并体现在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和各个特定领域,其中以经济领域价值链融合和文化互相影响与渗透等方面的表现十分彰显。越来越多的研究与数据表明,“全球一体化globalization”和“经济价值链融合Economic Value Chain Integration”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个不可逆转的新时代趋势。
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与扩散,教育领域的产业化、国际化和全球一体化发展也日益彰显。许多的教育与经济研究表明,这种教育全球一体化趋势主要的“内置驱动力Built-in Driving Force”来自于经济价值链融合中经济商品与服务的跨国流动(这其中,跨国公司发挥着主导作用),以经济商品与服务为载体所带动的投资资金流Investment Capital Flow,商品信息流Commodity Information Flow,生产技术流Production Technology Flow的跨国无形流动。这标志着世界各国之间面对教育一体化在教育与培训方面的国际层面交流也变得日益频繁与“常态化”。在这一过程中,劳动力资源是各国与区域面对全球一体化的挑战和经济价值链融合的竞争的根本,而教育则是对劳动力资源的一种“经济投入Economic investment”,教育的质量好坏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与区域未来面对全球一体化的挑战和“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价值链竞争的竞争力与最终业绩。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与教育相关组织开始制订国家层面的面向中长期发展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规划部署与纲要。
我国在2010年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发展规划纲要》)。在该规划纲要中,教育部门明确指出了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和战略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办学水平,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在《发展规划纲要》还提出了一个重要要求:那就是要按照教育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来制订教育国家标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办、国办印发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为新时代开启教育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改革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国家将积极支持区域教育改革试验,探索新时代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模式。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另一方面,教育国家标准化进程也同时标志着进入教育新时代,我国的教育事业开始从义务教育普及这一规模扩张型发展模式逐渐开始转向和转型为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模式。与此相对应的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心也逐渐开始转向和转型为提高我国大学高等教育质量方面。这一点在近期教育部强调的“提高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的方向上最为体现。
大学本科高等教育是一个我国提高公民自身素质、培养面向全球一体化的挑战和“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价值链竞争人才的一项大型长期奠基工程。因此,大学本科高等教育的质量不仅直接决定着我国企业微观层面参与“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价值链竞争的劳动力资源核心竞争力,也间接影响着国家创新创业以及经济的发展质量与水平。提高大学本科教育质量以及教育国家标准化这两者同时要求大学本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实现标准化,而国外教育发达国家与地区在面对同样问题时,是如何积极应对和有效处理的,而且又有哪些有益的先进经验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特质而且值得我们教育界去借鉴、学习和效仿的呢?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教育国家标准化一直以来是各国教育管理部门的关注焦点,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以在英国倡导的“输出式驱动Output Drive”高等教育改革运动为标志,教育国家标准化过程中开始注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标准标准化,高等教育中本科生学习业绩结果成就的衡量标准开始实行规范性标准(Normative Standard),而逐渐取代了传统以往的依据高等教育中本科生为学业水平测试分数而制订的表现型标准(Per formative Standard),“输出式驱动”高等教育改革也就意味着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重心开始从“本科教学内容”转向“本科学生学习结果产出”。在英国倡导的“输出式驱动”高等教育改革运动之后,世界其他各个国家与区域的教育组织和教育管理机构纷纷效仿,开始研制适合本国特色和发展的各具“异质性”的高等教育本科学生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在这一个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化进程中,OECD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最早提出一个概念,即“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es)”,用于衡量高等教育质量标准。
国内外学者关于高等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和教育标准化框架展开广泛而丰富的研究。其中主要的研究成果集中在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两大方面。近年来,国内外的高等教育研究越来越重视高等教育教学科学和教育现代化技术推广。其中主要涉及的新问题可以归纳为1)高等教育质量与教学回归(Crosling,G,Heagney M,&Thomas L,2009;Stoller,F,1995;W Pander.R Woodward.P Koc.2010);2) 教育现代化技术参与可及性(Antonia AlbaniJan L.G.Dietz,2007);3)大学高等教育资金治理(McKinney,K.2013; Aleksander Aristovnik,Alka Obadic.2011);4)企业与高校合作(Leea K-J,Ohtab T, Kakehib K.2010; Madhu Singh, 2009)。 其中,近年来不少国外学者指出,要对高等教育教学进行质量评估激励和奖励参与教学活动的教授(McKinney,K.2013; Huber,M.T.2010),以便将教学和研究带回平衡(Crosling,G,Heagney M,&Thomas L,2009;W Pander.R Woodward.P Koc.2010)。有学者提出将大学教学的价值观逐步回归到围绕教学发展支持计划。其中的教学计划也多涉及到高校人才的培养路径研究,如通过对高等教育教学创新的教学奖励,包括教学评估、教学技术、教学支持服务或为制订人才培育方案而举办的教学座谈会(Banghong Kuang et al, 2017; Banbul Shewakena Tessema,Sintayehu Belay Abejehu, 2017; Creswell, W.2012)。目前,国外对于人才培养标准化研究的趋势可以总结为三个具体行动:人才培养支持方案,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奖励和发展教学创新活动。Khare,M.(2014)对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学教学创新进行了探究。这些研究着眼于发展教学创新的成功实例研究并归纳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创新发展背景下的作用。Banghong Kuang et al,2017;Tobin,K.(2012) 从创新教育制度和创新文化的角度出发,探索基于提高人才培养教学质量教学法。McKinney,K.(2013)Stoller,F(1995) 和Creswell,W.(2012) 从大学教师的教学态度角度出发,对教师创新教学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标准化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得出结论,教师要深入了解有关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和教学技术发展等问题。Andrijevskaja(2012)Pelletier,P.(2009)专注于教学创新观念,结合学生调查问卷的言语和评论,得出结论,认为人才培养方案标准除了提供对主要教学创新的观点之外,还必须重视产学研合作,研究发现也验证了创造有利于的产学研合作教学的制度政策和学术领导的重要性,也强调了在大学里进行研究活动是最重要的,而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政策应该给予与教学同等重视。近年来国内学者十分关注对于高等教育的产学研合作的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课题组(2018)从新时代的大背景出发,研究如何构建高质量、高水平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并基于教育课题组的发现提出相关的推进策略。邝邦洪(2017)提出基于“五进”的民办高校人才培育思想与路径。吴玉鸣(2009)从官产学合作的角度出发研究高等教育知识溢出与区域专利创新业绩产出的关系。近年来,也有国内学者从创新创业的角度出发研究大学人才培养(许星,2018;徐永力;2018;李伟东,2016)。以易露霞、尤彧聪(2017;2018)为代表的学者在他们的研究中认为商科高等教育院校要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建立商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团队为重点,建设一支教学水平高和创新意识强的商科高等教育师资队伍,更好地服务商科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
基于以上的相关国内外关于高等教育标准化研究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教学质量研究现状,我们发现,目前的国外研究文献集中于研究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近年来,国内外的高等教育研究越来越重视高等教育教学科学和教育现代化技术推广,其中主要涉及的新问题可以归纳为高等教育质量与教学回归;教育现代化技术参与可及性;大学高等教育资金治理以及企业与高校合作等方面,国内学者对于高等教育的产学研合作的研究作了大量探索。这些都为本研究打下了基础。但是,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高等教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而结合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高等教育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基于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化视角,研究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研究确定并相应归纳了五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图中提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差距模型。这些人才培养方案标准类型一共五种:大纲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已实现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已习得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标准,潜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标准以及期望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标准。这五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具体定义陈述如下:
(1)期望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定义:指的是包括了社会、企业和产业界所期望的重要教学内容的一种人才培养方案标准。
(2)大纲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定义:指的是由教育专家和管理者共同制订并颁布的纳入纲领的权威性书面人才培养方案标准。
(3)已实现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定义:指的是已实际交付和传授到在本科学习者的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内容。
(4)已习得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定义:指的是本科学习者真正学到的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内容。
(5)潜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定义:有学者也将其称为看不见或隐藏的人才培养方案标准,指的是社会上不指望作为教学的内容。
本项研究通过定义和检查了上述五种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标准类型,在此基础上流程式研究中间五种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在实际应用中的已经从中产生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差距。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差距模型描述如下所述:
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差距模型图
(1)书面差距:当有关教育权威和管理部门设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和大纲之后,便有下级部门负责印发、批准并以课本书面格式发布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和大纲。而与此同时,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意见已经总结并得以最终确定,导致那些之前不同意的意见(其中就包括了一些预期的内容)可能会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和大纲中出现丢失,从而产生了所谓的“书面差距”。
(2)沟通差距:当高校本科教师或高校本科教育服务终端提供者与高校本科学生或高校本科教育服务接收者进行相关互动、交流时,一些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内容可能在本科学习过程中出现缺少或缺失。从信息符号学的角度看,在这个沟通过程里面,信息编码和信息解码方法可能不同,人才培养方案标准信息发送者和人才培养方案标准信息接收者之间出现“信息不对称”。也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存在一些沟通通道和课堂上的信息噪音等环境障碍导致,从而产生了所谓的“沟通差距”。
(3)应用差距:应用差距来自高校本科生毕业与工作现实要求之间的关系不匹配。当高校本科生或本科学习者真正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标准中学习时,他们所获得的学习成果、业绩和他们在进入真正社会、企业与产业时意识到了自己的有效地获得工作和做工作的能力过程与雇主需求或期望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无法获得正确的工作经验与模式。这也体现在某些工作要求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先参加和完成一些基本的培训计划或需要在企业、产业继续深造。这是因为在现有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标准所决定的学习系统方法与实用的教育方向和专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或是因为人才培养方案标准与现有的企业、产业标准有“滞后”从而产生了所谓的“应用差距”。
(4)实现差距:实现差距源于感情大学毕业生关于在获得一定的工作经验后,逐渐发现的隐藏的人才培养方案标准,然后从整体社会经验角度出发,可能会意识到人才培养方案标准标准相关教育制度与现实工作的标准差异。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有偏差的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内容设计和评估人才培养方案标准所导致的所谓的实现差距。
(5)期望差距:实际上,学习者有一个学习期望过程。因此,个人价值观和学习者的信仰会出现隐藏和无意识发展,教师在执行教学人才培养方案标准标准时会无意识地意外地影响到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学习者的价值观。所以这种通常只会在脑海中提出过程式人才培养方案标准与现实书面人才培养方案标准这形成了所谓的“期望差距”。
(1)本科大学生毕业后所进入的行业需求与其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标准所学内容的供给出现结构性不平衡。
(2)企业所进行的就业评估考核形式与在校时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标准与考试标准不同。
(3)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在解决课堂上的问题时,仍缺乏关于现实生活的适当信息来源。
(4)缺乏符合商业教育期待标准的适当专业知识和确切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标准。
(5)学生只学习大学的所有人才培养方案标准,而考试后却忘记了所学内容。这证明了起草和修改时人才培养方案标准缺乏注意力特质的培养。
本项研究基于以上发现了的五种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和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差距,根据对差距产生的原因分析,得出结论和相应的建议如下。
现有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标准标准设计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特别是在拟定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差距方面,如何按照新时代面向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缩小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差距,有较大发展和改革空间。根据本文以上的模型分析,我们得出结论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基于期望型、大纲型、已实现、已习得以及潜在型这五个范畴所出现的书面差距、沟通差距、应用差距、实现差距以及期望差距等,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学人才培养方案标准供给与实际产业标准需求的结构不匹配。这也印证了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中强调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即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标准的“产出”与真正企业的“需求”不一致。因此,高等教育新时代教育现代化2035大湾区深度融合质量标准体系构建,就必须大力推广“产学研”创新模式,实现产业,政府和大学之间的三重螺旋深度融合发展。
三螺旋模型主要关注于“产学研”创新模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政府,大学和产业,促进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标准承载的知识的创造,转化和分配跨越“产学研Industry-university research”三个实体的边界。面向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2035的粤港澳大湾区域高等教育新模式,就是要大力推动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利用“产学研”创新模式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失衡问题,促成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标准的“产出”与真正企业的“需求”一致。具体而言,教育现代化2035的粤港澳大湾区域高等教育亟需由政府带动产业发展研究项目和/或由公司资助的业务发展,由大学承担进行,推进实现真正的“产学研”创新模式。此外,高等教育现代化2035的粤港澳大湾区域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标准上要兼顾学生擅长学习的技能的同时,大力发展学生其他软技能,学生必须有足够的机会分享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思想,鼓励学生创新,对不符合社会期望的的人才培养方案标准想法和各种知识有所挑战与创新。高等教育现代化还需要实习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在执行过程中除了解决课堂上的人才培养方案标准问题外,要掌握各种信息的来源。这项研究通过绘制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差距的理论模型,也指出了差距对于收集正确的意见会有所帮助,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在所有这些差距中,最相关的差距是人才培养方案标准标准设计有关的期望差距其他差距与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实施有关评价。所有类型的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差距都可能不会或从来没有根除过,但管理者和执行者要尽可能最小化人才培养方案标准每个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标准期望差距。
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从大湾区层面上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就必然要求制订面向新时代教育现代化2035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标准。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背景下高质量改革发展的一条创新驱动必经途径。大湾区深度融合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必须要与国家层面的标准保持高度的统一,必须在《高等教育法》等国家政策法规的规定下开展,标准一定要符合国家层面的标准规范。其中,要坚持四个统一:发展性与稳定性相统一,多样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绝对性与相对性相统一,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
(1)客观科学性准则Objective Scientific Criteria
大湾区深度融合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是一个基于我国国家宏观战略层面和区域发展中观层面的高等教育向导型质量标准。所以,客观科学性就必须是其标准制订所遵守的第一维度,具体来说就是标准的建设应该严格遵循客观科学的质量观、价值观并以客观科学的发展观作为总的指导,标准的具体设置必须通过对我国教育法、体制、政策等进行认真、有效的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域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和特质,根据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面向新时代教育现代化2035实际构建出客观科学的标准,坚持从教育供给侧发力,保证质量与结构平衡,促进标准在改革中可持续发展式地不断健全与完善,确保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与时俱进,才能确保粤港澳大湾区在新时代教育现代化2035取得良好的成效。
(2)系统与平衡准则SystemAndBalanceCriteria
所谓系统与平衡准则,即要在完整、系统、全面与平衡的系统工程学理念以及供给侧理论的指导下,将本科高等教育的功能、目标等全部纳入到标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才能从不同层面、维度与知度来指导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建设方向。系统与平衡准则能够保证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有助于高等教育本科学生对各个学科人才培养方案标准的知识能够系统完整的理解、掌握与精通。构成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标、过程、机制、评估标准也要根据系统与平衡准则来进行有效分析和建设。构成高等教育本科教学的各个教学资源要素与环节都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辩证统一体。高等教育新时代教育现代化2035大湾区深度融合质量标准体系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必须按照系统工程学的视角来进行设置与审视,如大湾区各个教育参与主体的教学基础设施的建立、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标准的设置、大湾区经济表征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等,面向新时代教育现代化2035实际构建出系统与平衡的标准,才能有助于整个大湾区的高等教育教学从供给侧保障出发,实现循序渐进、连贯性地进行。
(3)可操作性准则Operability Criteria
新时代教育现代化2035大湾区深度融合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构建的制订要有其实际的意义,要依托于相应的教育法律环境,绝不能空想或是纸上谈兵,所以制订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一定要具有高度可操作性和可行性。这样的标准才能保证得到执行。更重要的是,唯有执行的实践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才是有教育价值和理论意义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