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郁达夫的文人品格

2020-02-28 16:59苗亮亮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批判

摘 要:郁达夫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特有的文人品格——他既批判社会又热切关注社会,他既在社会之中又在社会之外;同时他也对自身进行深刻的解剖,在解剖自身的过程中流露出一种真诚的忏悔意识。

关键词: 文人品格 批判 关注社会 忏悔

自从郁达夫的作品《沉沦》发表后,文学界对其作品的评价和他本人的关注就已经开始,综观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把对郁达夫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建国(1949年)前,主要有邹啸主编《郁达夫论》、贺玉波著《郁达夫论》、素雅《郁达夫评传》、雁冰《通讯》等。这些研究文章主要论及了郁达夫创作的三个方面:创作思想倾向、创作地位和创作特点。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主要的研究著作有:曾华鹏和范伯群合著的《郁达夫论》、丁易《〈郁达夫选集〉序》、周仲济《郁达夫的创作道路》、唐弢《饶了她》,以及陈子善、王自立编的《郁达夫研究资料》、安娜·多勒扎洛娃著《郁达夫研究》等。这些著作从不同侧面對郁达夫进行了综合研究,不仅研究郁达夫的作品还从他的生活经历来表现郁达夫作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品格和文化气质及这些因素在作品中的表现,在这个阶段研究者开始关注郁达夫受外国思想和思潮的影响及他对传统诗词的借鉴。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这个阶段的研究成果丰厚,国内外出版专著、编著、译著、传记达20余种。在这些研究中,大部分研究者把郁达夫的文本还原到“五四”时期并强调作家的主体意识,而对郁达夫后期作品的研究主要论及他的爱国主义思想。这时期对郁达夫的研究不仅是全面的而且是深入的——不仅从他的思想和所受的影响方面进行研究,还运用各种诸如像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此类的西方理论来对郁达夫的作品进行新的阐释,把他的作品同鲁迅、丁玲、尼采、施蒂纳、劳伦斯等人进行比较。综观这三个阶段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对郁达夫的研究是全面细致深入的,但在这些研究中有的还存在着一些不成熟的地方,对郁达夫文人品格的发掘还有待深入。

一、关注现实,批判现实

在“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中,郁达夫的作品《沉沦》一经发表便在当时的文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据此郁达夫也被冠以“浪漫主义作家”的头衔。在当时众多的评论中,郭沫若的评论是中肯的,同时也是一语中的。在《论郁达夫》中郭沫若指出:“许多人都以为达夫有点‘颓唐,其实是皮相的见解……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为什么 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直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a“五四”时代是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作家们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社会,他们在各自的作品中揭露了社会的种种弊端,尤其是社会对人的个性的压抑。他们想通过作品来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

在当时的文艺界《沉沦》可以说是毁誉参半,作家不是单纯地描写人的欲望,而且把主人公的命运和中国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主人公的个人遭遇同中国的国情紧密相连。为了强化这种国家意识,作品在结尾处借主人公之口喊出:“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b在此后的一系列作品中,郁达夫基本上都继续着类似的主题——社会对人的挤压和排挤,人在社会中生存的无奈和痛苦,而他笔下的主人公的特质也几乎是相似的,敏感脆弱,想反抗社会又无力反抗,最后只能用一种自戕甚至于变态的举动来祈求内心的宁静。如《茫茫夜》中的于质夫居然把针狠命地往自己的脸颊上刺,当看到自己脸上的血色时,郁达夫写道:“变得一块红一块白的面上,忽然滚出了一滴同玛瑙似的血来。” c于质夫没有感到一点点的疼痛,当他对着镜子看到自己脸上的血珠和手帕上的血迹时,于质夫的感觉竟然是全身浸满了快感。仅凭这些就评价郁达夫只是在宣泄主人公一种变态的、颓废的情感,没有任何的时代意义,这种看法是流于表面的。

事实上,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艺界的确有这种关于郁达夫的评论,这些批判者大都认为郁达夫是在“顾影自怜”和“博取同情”。其实即使郁达夫自己也很谦虚地在《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中说:“《沉沦》里的三篇小说,完全是游戏笔墨,既无真生命在内,也不曾加以推敲,经过琢磨的。” d但不能据此就断定郁达夫所写的《沉沦》里的三篇小说是游戏之作,郁达夫之所以会这样说和他自谦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

郁达夫的作品始终关注着社会,关注着时代。在《薄奠》中作者因为车夫的惨死而于心不忍:在心里起了一种不可抑遏的反抗和诅咒的毒念……只想放大了喉咙向着那些红男绿女和汽车中的贵人狠命地叫骂着说:“猪狗!畜生!你们看什么?我的朋友,这可怜的拉车者,是为你们所逼死的呀!你们还看什么?”e作者直接喊出了自己对现实的愤怒。

即使郁达夫在日本留学期间,也从没有游离于中国社会之外,而是想要积极地参与到国家政治建设当中。1919年,郁达夫曾经两次回国分别参加了外交官和高等文官考试,这两次应试都没有被录取。这样的从政失利,对他的打击是沉重的。同年9月26日的日记里,他写道:“庸人之碌碌者反登台省;品学兼优者被黜而亡!……余闻此次之失败因试前无人为之关说之故。夫考试而必欲人之关说,是无人关说之应试者无可为力矣!取士之谓何?” f这是郁达夫两次考试不第的创伤之言。但是,郁达夫并没有因为这样的不公遭遇而见弃祖国。1921年,在一次日本赫赫有名的所谓“宪政之神”的尾崎行雄的演讲中,他依然对讽刺中国的尾崎进行了质询,赢得了尾崎的道歉,获得了留学生们的钦佩。

在关注中国社会的同时,郁达夫也在针砭现实,揭露黑暗。他在1922年7月归国后一直过着辗转流离的生活。大革命失败后,郁达夫因在《洪水》上发表了《广州事情》和《在方向转换的途中》等文章而招致创造社同人的责难,于是宣布脱离创造社。在《广州事情》中郁达夫着重分析了广州的政治、教育和农工阶级的现状,在结尾处指出:“总之这一次的革命,仍复是去我们的理想很远。我们民众还应该要为争我们的利益而奋斗……不过我们的共同敌人,还没有打倒之先,我们必须牺牲理想,暂且缄守沉默,来一致的做初步的工作。”g在稍后发表的《在方向转换的途中》他直言不讳道:“况且现在中国革命,还只做成了一半,万一功亏一篑的现在,不幸有上举的黑暗行为出现。那么非但这一次的革命,要全部化为乌有,就是世界的被压迫的民众,也要受我们的影响。我希望大家努力,大家反省,使中国民族不要成了世界的笑柄。” h在遍布白色恐怖的当时,郁达夫以极大的勇气和对国家民族负责的执着,发出了这样的呐喊,可见郁达夫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现实的批判精神。

二、剖析自身,忏悔意识

郁达夫始终坚守着一个作家的良知,他的良知使他在作品中表现的是真诚而非虚伪。从这个意义上说,郁达夫的每次写作也是一种忏悔:“沉默了这许多年,本来早就想不再干这种于事无补、于己无益的空勾当了,然而友人说定要我写一点关于创作生活的经验,我也落得在饿死之前,再做一次忏悔。” i他是在用他的笔来唤醒民众,使民众和他一样来抛弃虚伪进而追求真理。

郁达夫的忏悔更多地表现在对社会的忧虑之中。郁达夫写于1937年元旦《可憂虑的一九三七》道:“一九三七年,或者是中国的一个转机;一九三七年,也许是中国的一个濒于绝境的年头。……亲爱的众同胞,现在绝不是酣歌宴舞的时候!” j在“七七事变”之后郁达夫又发表了《双十节感言》《“九一八”六周年的现在》《战时教育》等一系列文章,在这些文章中郁达夫无一例外地分析了当时的具体国情,表达对时局的忧虑,并主张在战时国家的财力、物力、人力都应该统一起来接济前方。

郁达夫的一生是复杂的,在他50多年的生命历程中充满着矛盾,但是即使在矛盾之中郁达夫在内心深处仍然时刻牵挂着苦难的国家和人民。不管是在寄情山水时还是在家庭变故之时郁达夫始终都关心着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存亡,在他的作品中述说着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诅咒,以及对自己内心的坦率表达。他曾说过不要因为表面的态度而怀疑他内心的诚恳,他的“贞心”包含了深刻的忏悔意识,这种反省不仅是对自己,更是对惨淡的社会现实。

a 陈子善、王自立:《郁达夫研究资料》,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85—86页。

bce 郁达夫:《郁达夫文集(第1卷)》,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第53页,第133页,第299页。

di 郁达夫:《郁达夫文集(第7卷)》,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第179页,第251页。

f 郁达夫:《郁达夫日记集》,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版,第9页。

ghj 郁达夫:《郁达夫文集(第8卷)》,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第22页,第28页,第247页。

作 者: 苗亮亮,山西工程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助教,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现当代文学。

编 辑: 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批判
哲学思维与大学生创新项目
反思与嬗变: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范式构建研究
五礼制度沿革与萧梁文运兴变
强人工智能和超级智能:技术合理性及其批判
对风险刑法理论的批判与反思探究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