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梅尧臣创作了近三十首乐府诗,数量虽不多,但题材多样,风格不一,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他的旧题乐府有七首,大多能够继承传统,依题立意,扩充题旨;所写新题乐府十七首,多为关注现实,缘事而发之作。此外,他还写了部分摹写物象,抒志言情的乐府诗,对后人写作乐府诗具有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梅尧臣 乐府诗 承袭 创新
梅尧臣一生创作诗歌两千多首,对宋代诗风的转变与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后世也给予了充分关注。在他的诗歌中,有乐府诗近三十首,却很少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本文结合乐府诗的发展演进,对梅尧臣的乐府诗进行专门探究,以便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梅尧臣的诗歌。
一、依题立意,扩充题旨
梅尧臣所创作的旧题乐府诗数量不算太多,仅有《猛虎行》《野田行》《哀王孙》《行路难》《长歌行》以及《妾薄命》两首共七篇作品。这些乐府诗能够继承乐府诗旧题的传统,依题立意,但在承袭该题题旨的基础上,又能结合所处时代的特点,赋予旧题一定的新意,从而扩充了乐府诗的题旨内涵。
最为典型的是《猛虎行》。郭茂倩《乐府诗集》引此题古辞为:“饥不从猛虎食,暮不从野雀栖。野雀安无巢,游子为谁骄。”a大意是告诫游子应坚守气节,即使身处逆境也不为改变。到了唐代李贺、张籍的《猛虎行》中,为“猛虎”一词赋予新意,将地方势力比作“吃人”的猛虎,比喻地方恶霸给当地百姓造成的痛苦。
梅尧臣的《猛虎行》一诗,采用讽喻手法,夸大了猛虎的凶恶,讽刺了时政。当时,范仲淹因为抨击时政、主张改革,得罪了宰相吕夷简,遭到贬谪,革新党人也相继受到了迫害,但罪魁祸首吕夷简在朝中依然是独断专行。作者写作此篇,以吃人的猛虎直讽吕夷简。全诗一开始营造了凄惶的氛围,为猛虎的出场做铺垫。“掉尾为旗纛,磨牙为剑铓”,此时猛虎磨砺爪牙,正式登场,与李贺《猛虎行》中的“举头为城,掉尾为旌”一句同为化用典故,但又各有不同。李贺是讽喻下层官僚势力,而梅尧臣则是直讽朝中权贵,更确切地说,就是吕夷简。这种勇气令人敬佩。作者将夸张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不仅生动地描绘出了猛虎“吃人”的残暴,最后还站在猛虎的角度发出这样的诡辩之词:“食人既我分,安得为不祥?”猛虎不以为耻反以为然的无耻态度,不正和那些残害忠良的所谓权贵一模一样吗?相比前人所作,梅尧臣的诗更直接地写出了猛虎“吃人”的残暴,有着直讽权贵的精神,难能可贵,朱东润在《梅尧臣诗选》中指出,“全篇从猛虎的吃人逻辑出发,讥刺辛辣,为自古诗中所罕见”b。
再如,《长歌行》是一首汉乐府曲题。郭茂倩《乐府诗集》题解上这样记载:“古辞云:‘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言芳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c梅尧臣的《长歌行》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不同的是,“此诗发挥他对形、影、神关系的见解,强调要立足于人道,随遇而安”d。不是什么人都能有如此豁达的心态,超脱地看淡生死。梅尧臣对陶渊明的诗歌由模仿到借鉴,受其影响不可谓不深刻。
梅尧臣其余的五首旧题乐府诗,主题不一。《野田行》写农家忙事,寄寓了对百姓生活疾苦的同情;《哀王孙》写尽王孙贵胄贬谪之悲;《行路难》篇幅短小,和以往诗作如出一辙,也就是刻画蜀道之艰难险阻;两首《妾薄命》以深闺思妇口吻写作,写尽闺怨思念,饱含了对女子凄苦命运的深切同情。
二、关注现实,缘事而发
除旧题乐府外,梅尧臣还自拟新题,创作了十七首新题乐府,且大多是反映社会现实的“缘事”之作。班固《汉书·艺文志》谓汉乐府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e,唐代杜甫、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更是主张“为时”“为事”而作。梅尧臣作为宋诗的领路人,也很好地继承了这一传统,他的乐府诗多为反映民生疾苦,讽喻时政之作。梅尧臣的乐府诗中之所以能够反映现实,与其生平经历有关。梅尧臣出身寒门,对于底层百姓的疾苦有着亲身体验。他不慕权贵,不登权门,能体察民间疾苦,在地方任官时大兴实事。
梅尧臣的一些新乐府诗是以劳动人民自述的口吻叙写的,如《田家语》《蚕女》《织妇》。《田家语》以“我”与种田人的谈话展开,借由种田人之口,生动描绘了农人赋税繁重、酷吏欺压的生活现状。《蚕女》与《织妇》各借养蚕女和织妇口吻,表现民众生活的疾苦以及权贵的骄奢淫逸,对比鲜明,婉转表达了诗人对这些所谓权贵奢靡生活作风的厌弃。“谁知公侯家,赐帛堆满屋”与“辛苦得丝多,输官官莫省”相类似,讽刺鲜明。
梅尧臣的新乐府《邺中行》主要写进奏院之事。梅尧臣对革新党遭迫害表达了自己的悲愤,诗人借古讽今,“公干”“输作”指苏舜钦等革新势力。《道傍虎迹行》中的“猛虎”与《猛虎行》中的“猛虎”有相似之处,诗人借此表现了自己所畏唯有触犯清规戒律,表达了自己做好官的决心。其《朝天行》,直接表达了诗人这种无奈愤慨的心情:“始时暴夺何纵横,有货昼日不敢行。”批判高度直达天子。
梅尧臣反映现实的新题乐府中,最为出名的还是《汝坟贫女》。诗云: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郡吏来何暴,官家不敢抗。督遣勿稽留,龙种去携杖。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这首诗没有描绘家国天下遭此大難如何如何,而是以小见大,借由汝水边丧父之女的哭号触动人心。家中无男丁,万般无奈之下,老父应征,到头来做女儿的连尸体都无法安葬,绝望彷徨,一句“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饱含了无限情感。
常民强对于梅尧臣诗歌特点的概括很是到位:“梅尧臣的诗歌写到了一些前代诗人不大关注的社会下层人物,如‘倡妪‘陶者等。这说明宋代诗人观察社会生活比较深入细致,把笔触伸向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而形成了宋代诗歌的一个显著特点,其中梅尧臣的开创之功不可磨灭。”f梅尧臣的关注现实类乐府诗能够从小处、从人民本身入手,切实地写出底层人民生存的艰难,细致入微地表现他们的日常生活,是宋诗中开天辟地的创举。
三、摹写物象,抒志言情
梅尧臣还写了一部分寄情山水田园的乐府诗,诗人能从平凡的景物中,体会出深刻的哲理。早期诗人的田园诗创作还没有形成个人特色,仿古痕迹较重,这一类的作品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田家四时》,共四首诗,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写了农人四季的农事活动,以及描绘了优美的田园风光。此时的诗人刚刚踏入田园山水记游诗的世界,年轻的诗人此时还未被凡尘俗世干扰,也未受到落第的无情打击,因而语言清新,情感明快,这个时期写得较为突出的作品有《武陵行》《挟弹篇》。
《武陵行》无疑是向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致敬的作品,将《桃花源记》的故事以诗歌的形式呈现出来,语言优美,音调和谐,写景细致传神,一句“他日欲重过,茫茫何处是”表达了诗人向往归隐的淡泊胸怀。
自《挟弹篇》起,诗人历经世事的变迁,开始对现实产生了自己的思考,这表现为在诗歌中不经意流露出孤独忧伤的情绪,“不管花开与花老,明朝还去杜城东”透露出淡淡的哀伤与得乐且乐的惆怅。
到了后期,诗人历经了人生的世事变迁,对于年轻时所一心追求的功名官职也能看开,他的写作深度就又进了一步,山水田园诗中更加鲜明地表现出归隐避世的情绪。比如,《醉翁吟》颇有几分《离骚》的意蕴,采用“兮”字句,句式参差不一,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日暮烟愁谷暝”寥寥六个字将日暮时分原野一片静谧的情状生动描绘出来,“山花炯兮,山木挺兮”将山花和林木明媚与挺秀的不同特色用“炯”和“挺”两个字概括,生动传神。言景之余,就是写人了,“虫蜩嚎兮,石泉嘈兮,翁酕醄兮”,蜩虫攘攘,山泉滴答,在这样远离凡尘的世外桃源里,醉翁的心情如何呢?大概就是“翁自陶陶”了。这在《诗经·王风·君子阳阳》中也有同样的说法:“君子陶陶。左执。”表现了诗人自得其乐的心境。诗人以醉翁自比,表现自己向往恬淡田园生活的隐逸情怀,表达同样情感的还有《早春田行》《山村行》等。《早春田行》中一句“予非陶靖节,老去爱田园”,更是直接抒发了作者心中的情感。
另外,梅尧臣还写了少部分描事言情的抒情乐府诗,主要有《花娘歌》《西宫怨》《古相思》。这部分的乐府诗是他早年的作品,此时他受西昆派的影响,所用辞藻还是华丽精妙的,这部分乐府诗的特点是诗人的感情得到浓烈的抒发,与梅尧臣后期作品追求“平淡”的风格不同。
表现最为明显的是《花娘歌》,这首诗创作的背景是诗人以花娘的口吻诉说自己一见倾心继而为了男子大好前程忍痛作别的经历,全诗用典精准,感情充沛,从诗人的词句中,我们能感受对方与花娘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凄婉动人。“愿郎日日致青云,妾已长甘在泥滓。更悲恩竟不得终,世事难凭何若此”,是全诗情感的最高点。《西宫怨》描述女子色衰爱弛后久居寂寞深宫的哀怨,后人也有认为此诗是诗人以女子自比,叙写自己落第之悲的说法,但不论如何,从诗的表面层次来说,这首乐府诗最开始就是描绘女子凄婉命运的,语言优美生动,情致动人,《古相思》写相思之情,与之类似。
由于梅尧臣这部分的乐府诗数量较少,且诗人的诗歌风格尚未成熟,所以可供后人模仿借鉴的,就是诗人精妙的用典以及华丽的辞藻。
四、结语
梅尧臣大约创作了近三十首乐府诗,其中旧题乐府有七首,新题乐府有十七首。他的乐府诗题材多样,风格不一,前期语言华丽,明显受到了西昆体的影响,后期模仿陶渊明,进而有了自己的见解,形成了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古淡诗风,刘克庄在《诗话》评价:“本朝诗惟宛陵为开山祖师。”g这样的评价肯定了梅尧臣在宋代诗坛中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封建官僚,梅尧臣能够关注百姓的疾苦,创作了大量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樂府诗,且由于诗人坎坷的仕途,很多事情都是诗人亲眼所见、亲身所感,因此描写刻画现实生活又比一般诗人更加生动。这与诗人的创作主张也有很大的关系,梅尧臣坚持《诗经》《离骚》的现实主义传统,主张创作必须“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说”h,对浮华缥缈的诗风大力批判。除了坚持现实主义的传统以外,梅尧臣的写景类乐府诗在陶渊明的基础上形成了个人平淡自然的风格,语言质朴,思想深刻,扩大了题材的深度与广度,对后人的乐府诗创作有了一定的启发。
ac 郭茂倩撰:《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62页,第442页。
b 梅尧臣撰、朱东润校注:《梅尧臣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d 张明华、魏宏灿:《论梅尧臣诗对陶渊明的接受》,《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第141页。
e 班固撰:《汉书》,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693页。
f 常民强:《一枝一叶总有情 关心民瘼传政声——梅尧臣的豫西伏牛山情结》,《文化与传播》2012年第1卷第2期,第22页。
g 刘克庄撰、王秀梅点校:《后村诗话·前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 22 页。
h 梅尧臣:《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朱东润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36页。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省大学生创新项目《古韵新歌:宋代乐府诗研究与吟唱》(201810320065Z)的成果
作 者: 戴琨,江苏师范大学在读本科生。
编 辑: 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