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月 田可可 汪小燕 郑东 蒋茂林 纪凯婷
摘 要:海绵城市建设需要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并重,景观组合的效果对其效益的发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研究选取池州市5个典型海绵城市景观建设项目,采用SD法对其观赏效果、生态效果、功能效果3个方面进行调查了,并运用SPSS软件对结果进行定量处理和定性分析,从感知情况出发对其景观效果进行评价,提出池州市海绵城市发展建议。
关键词:SD法;景观评价;海绵城市;池州市
中图分类号 TU99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02-03)-0076-06
Sponge City Landscape Evaluation of Chizhou City Based on SD Method
Wang Pingyue et al.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 Chizhou University, Chizhou 247000,China)
Abstract: As an artificial and sustainable rainwater utilization and rainwater control facility, the combined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y landscape has the functions of restoring green ecological benefits, solving city waterlogging and purifying water sources. 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y should lay equal emphasis on ecological benefit and landscape benefit, and the effect of landscape combination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its benefit. By applying the method of SD, sponge of chizhou city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five typical projects, the ornamental effect, ecological effect and function effect three aspects of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and use SPSS software to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treatment of the resul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ople's perception of the situation to evaluate the landscape effect, sponge of chizhou city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SD method;Landscape evaluation;Sponge city;Chizhou
1 研究现状
1.1 研究背景 新形势下,海绵城市是推动绿色建筑建设、低碳城市发展、智慧城市形成的创新表现,是新时代特色背景下现代绿色新技术与社会、环境、人文等多种因素下的有机结合。海绵城市的建立,是从解决城市雨涝问题出发,完善城市雨水管理体系,涵养地下水资源,形成良性水循环,最大程度地修复生态环境。
景观组合建设作为一种人工生态可持续的雨水利用和雨水控制设施,其本身具有恢复绿色生态效益、解决城市内涝和净化水源等功能。作为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海绵城市建设应合理的将雨洪管理的控制及雨水資源的利用与景观设计相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应是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并重,景观组合的效果对其效益的发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5年3月,池州市成功申报首批国家海绵城市试点。根据《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央对试点城市考核的时间是5~10年,而目前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工作启动已3年,池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卓有成效。
1.2 池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现状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南部,北与安庆市隔江相望,南接黄山市,西南与江西省九江市为邻,东和东北分别与芜湖市、铜陵市、宣城市接壤,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平均降雨1483mm,平均降雨天数83d,中心城区规划面积200km2,建成区面积35km2,海绵城市试点区选取中心城区18.5km2的范围(老城区占比58%,新城区占比42%)先行先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3年来,池州市严格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打破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将建筑、道路、绿地等城市基础设施作为载体,完成建筑小区、道路、公园绿地、水生态水安全、PPP项目、能力保障等6大类117个海绵城市项目的建设,以景观评价理论为指导,选取池州一中、汇景北苑小区、百荷北园、齐山大道、三台山公园5个有代表性的项目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评价。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 本研究从书面和访谈交流2个角度,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问卷调查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最常用的方法,因其直观便捷的特性被大多数人接受并使用;实地访谈是指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能够简单而迅速地收集多方面的工作分析资料。
2.2 SD(语义差异法) 语义差异法(SD)是Semantic Differential法的略称,即运用语义学中“言语”为尺度进行心理实验,通过对各种既定尺度的分析,定量地描述研究对象的概念和构造,由概念和若干量尺构成,是美国心理学家C.E.奥斯古德于1957年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研究方法,又称SD法。奥斯古德等人认为,人类对概念或词汇具有广泛而共同的感情意义,不因文化和言语的差别有较大变化。研究过程是确定形容词对、评价尺度,然后对被调查者的心理进行评估,分析调查对象,对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得出结论。
2.3 FA(因子分析法)[1] 霍特林在1933年首先提出了因子分析法(Factory Analysis,简称 FA),是一种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的多变量统计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提取观测变量中相关性最高的几组变量,即公共因子。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得到影响事物的主要因素及各因素的影响力。
2.4 分析 量化评价方法是指从数量方面对事物发展过程和结果进行描述、分析,即采用数学的方法取得数量化结果的评价方法。该方法科学、精确,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和可靠性,能使一些含糊概念精确化,使SD法主观随意性的程度减弱,可操作性较强,利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并采用变量的协方差矩阵进行因子提取,同时用KMO和Bartlett检验,KMO大于0.7时效果最好。
3 研究过程
3.1 照片样本采集 选择晴朗天气,在池州市贵池区选取百荷北园、池州一中、三台山公园、汇景北苑小区、齐山大道5个典型海绵城市项目进行照片样本采集。相机拍摄时间为9∶00—16∶00,在相同的技术规程规定下完成拍摄(一律顺光、横向拍摄,拍摄高度1.55m),方向水平,景深相同,避免将非景观要素评价因子(人、动物、车辆、仪器设备等)拍摄在内,控制景观组合远近、比例等。实际拍摄过程中,共拍摄照片324张,剔除不符合既定要求的照片,最终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样本照片15张(图1)。
3.2 评价因子选取 在实地考察池州市海绵城市景观项目的基础上,选取调查目的地中具有代表性的景观,根据其景观要素确定11对形容词对,建立景观评价SD因子表(见表1)。
3.3 评价尺度确定 评价尺度为5级,即很不好(-2)、不好(-1)、中等(0)、好(1)、很好(2),由评价尺度得到问卷调查表(见表2)。
3.4 被验者选取 考虑到加权及概率分布规律,SD法本身对评价者有较高要求,因此选择了20名具有景观专业背景的学生、教师以及景观专业人士[2],另外考虑实际情况,选取5个典型项目范围内市民20名,他们对景观效果有亲身体验。共邀请被验者40名,回收问卷40份,有效问卷40份,有效率为100%,调查时间为2019年7月7日—9日。
3.5 数据采集 问卷调查表中前5个问题为被验者信息,后15个问题是不同景观空间的评价表,评价表中部是评价尺度,两侧为对应而列的形容词组。被验者依各自的心理体会感受目标景观空间,并将体验结果记录在表上,得到初始数据[4]。
4 结果与分析
4.1 平均值分析 对40份问卷进行最终数据统计,统计每个评价因子的平均得分,最终得到SD综合评分表(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所有因子中有3项得分在1以上,表明被验者认为在这3个方面池州市海绵城市景观项目的景观表现比较优秀,也就是说对于这3个评价的形容词在积极的一侧,具体表示为被验者对海绵城市景观组合的环境生态质量、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绿色绿化功能的评价持很满意态度。而其余8项评价因子都是落在0-1分,说明被调查者认为街区景观在这8个方面表现也偏向积极的一侧,介于中等和好之间,具体表示为被验者对海绵城市景观组合的美观度、轻松感、渗水能力、吸水能力、景观种类多样性、时序性、净水能力和蓄水能力的评价基本到达满意水平[1]。
4.2 KMO和巴特利特检验 将本次问卷调查数据导入SPSS,得到KMO和Bartletts Test检验结果表(见表4)。KMO和Bartletts Test结果为KM0=0.756>0.6(JP<0.01),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Sig.的值为0.000<0.05,意味着池州市海绵城市景观空间语义差异法的原始变量数据间的相关性较强,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主成分分析,可以对池州市海绵城市景观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
4.3 因子分析 将SD法得出的量化数据输入到SPSS软件中进一步分析,得到分析结果,通过因子分析,得出方差解释表(见表5)。由表5可知,本研究所选的所有变量中表中的前4个因子就可以评价解释历史街区景观中93.641%的内部关系。也就是说,这4个因子基本可以用来评价池州市海绵城市景观的全部11个初始评价因子。因此,称这4个因子为公因子[1]。
4.4 因子轴分析 旋转后的成分矩阵(见表6)中,在第1主成分中,绿色绿化功能、环境生态质量、渗水功能、吸水功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系数较大,分别描述景观组合的绿化情况、环境生态质量、渗水能力以及吸水能力,这3组形容词组合在一起,可以看成是生态效果的综合指标,命名为生态因子;在第2主成分中,轻松、美观、多样性、时序性的系数较大,分别描述景观组合的轻松感、美景度、景观组合种类的多样性以及景观组合的观赏期长短,这4组形容词组合在一起,可以看成观赏效果的综合指标,命名为观赏因子;第3主成分中,净水功能、蓄水功能的系数较大,分别描述景观组合的净水能力和蓄水能力,这2组形容词组合在一起,可以看成功能指标,命名为功能因子。由上可知,共抽出了3个心理因子轴对目标空间进行评价和分析,分别是生态因子、感知因子、功能因子。后期对于海绵城市景观项目的扩建推广中,可用以上3个方面作为评价标准[2]。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4.5 因子得分评价 以提取的4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累积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即F=(73.377×F1+10.965×F2+5.420×F3+3.879×F4)/93.179,得到评价池州市海绵城市景观各因子的综合得分F(见表7)[4]。
从表中可知,影响池州市市民针对海绵城市景观建设评价的因素包括景观多样性、可持续发展能力、时序性(景观的四季效果)、环境生态质量、绿色绿化功能以及吸水功能等方面,其中“多样性”是最主要因素,综合得分F最高,影响市民好感度评价程度最大。景观评价中的生态效果包括景观多样性因子、可持续发展能力因子和环境生态质量因子。由于海绵城市景观组合建设作为一种人工生态可持续的雨水利用和雨水控制设施,同时在景观空间内,市民对于生态效果要求较高,但不同建设地区市民由于景观的不同或多样性,评价存在一定差异。景观评价中的观赏效果包括景观美感度因子、轻松性因子、协调性因子和时序性因子。市民在公园或小区散步游玩重视空间整体的同时,对于局部也有所关注。其中一些市民对于压抑、开敞、舒适或杂乱的影观较为敏感。例如,在公园和小区内部铺设雨水花园和彩色混凝土步道不仅具有雨水控制作用,而且色彩鲜艳也发挥了其观赏效果。市民视角下的景观建设功能效果包括吸水功能因子、蓄水功能因子、渗水功能因子和净水能力因子。这些因子的效果功能一般体现在雨天,对于在附近居住的居民来说感受较深,只是游玩的市民很難注意到这些方面。
5 对策建议
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多角度分析可以看出,被验者对于池州市海绵城市景观评价都持积极态度,对11组因子都给予了中等及好或者很好的评价,从数据分析中可以发现海绵景观空间的优缺点。因此对海绵城市景观扩建和推广提出一些建议,主要归纳为以下4点。
5.1 丰富景观组合种类 海绵城市景观建设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景观组合的建设能够实现集中开发,建立更多开敞自然环境,增加生态休憩场所,可以提升人们生活品质,因此建议丰富景观种类和景观组合设计。人工湖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绵城市建设中核心的蓄水场所,建议在公园或小区等地建造人工湖,人工湖附近可以配置不同景观效果的植物群落。除此之外,雨水花园、生态滞留区、生态树池、植草沟、渗透池草坪、人工湿地、透水铺装、景观水景、绿色屋顶、创意排水管、雨水链等景观也是很好的选择。
5.2 延长景观观赏期 植物景观具有明显的时序性,景观时序变化可以丰富景观构图,形成丰富的景观效果,但目前海绵城市景观建设较不注重景观的四季搭配设计,导致景观观赏期出现单调空白情况,因此建议根据植物生活特性,合理配置植物结构,景观元素不仅有植物,还包括建筑、山体、水体、道路铺装等,应注重景观组合,合理进行景观规划。
5.3 增强蓄水能力 海绵城市建设通过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和灰色雨水基础设施,统筹应用“滞、蓄、渗、净、用、排”等手段,实现多重径流雨水控制目标,恢复城市良性水文循环。其中,雨水的蓄存是很重要的一种措施。在海绵城市的概念中,河道、湖泊、池塘、湿地、雨水罐、调蓄池等都是蓄水的载体。因此建议在绿化、道路、广场、停车场、运动场地下面铺设雨水蓄水模块,蓄水模块储存的雨水可以通过蓄水池将雨水下渗,达到补充地下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不但不会占用地面空间,而且不会影响景观效果。在地下结构限制蓄水模块的使用时,可以使用地下蓄水池、雨水桶、地下水箱等蓄水设施。
5.4 注重净水能力 “净水”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能够净化下渗和滞留的雨水,利于雨水回收再利用,经过3年的海绵城市建设,海绵项目的净水功能得到了基本实现,但是净水设施、项目仍需继续优化和推广。雨洪来临时,建筑屋顶产生的径流是导致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将城市的建筑屋顶改造为绿色屋顶能有效缓解城市雨水径流压力。一方面,通过海绵城市结构来收集、储存和净化雨水,可以使雨水回收再利用;另一方面,绿色屋顶将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的整体绿化率。城市道路应当运用海绵城市设计策略,设置生态树池、生物滞留池、道路渗井、道路中心隔离带,更好地净化雨水;生态停车场可与生物滞留池及植草沟结合设计,地下管道与海绵设施也可以相互结合;把城市公园绿地中的城市公园道路、雨水花园、下凹绿地、斑块绿地等海绵设施连成系统,这样可以有效传输和消纳雨水,在强降雨时能有条理进行处理、消化雨水径流,同时层级净化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
参考文献
[1]郭鹏磊,武凤文,张曦.基于SD和FA的北京旧城历史街区景观评价初探[C],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贵阳.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532-545.
[2]李文莉.基于SD法的孔目湖公园环境意象评价[J].华中技术,2018(9):28-32.
[3]李凌云.SD法品评假山初探.中国园艺文摘[J].2015(11):123-125.
[4]纪凯婷,韩雪,张乐勤.齐山公园冬季植物景观评价与分析[J].池州学院学报,2018,32(3):72-74.
(責编:张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