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敏
(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1041)
临床实习是医学护理教育的重要环节,是由理论到实践的必要过程,它是联系护理学专业护生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关键纽带。笔者发现,由于儿科的特殊性,因而实习护生进入儿科实习后,存在多方面的问题。本文重点分析了儿科护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从学校儿科护理学教学层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让护生更好地适应儿科实习。
(1)基础文化知识薄弱,专业知识掌握不牢。部分实习护生的职业认知度较低,他们认为护理知识容易学习,专业要求不高,不肯努力学习基础知识;还有部分实习护生接受基础知识时不讲究学习方法,死记硬背,无法做到学以致用,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不能牢固掌握学科知识,甚至考完试就忘记;更有极少数学生,也许是被家长强迫学习护理专业,因而内心极度抵触,自暴自弃,也是造成护理基础知识缺乏的重要因素。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实习护生不能很好地完成由专业学习到临床的升华过程。
(2)儿科基础护理操作不过关。儿科护理操作有其特殊性,由于护理对象多为幼儿,大多不能配合,临床要求更高,实习护生很多情况下不能按照规范要求完成操作,而学校儿科护理实训内容与临床实践存在脱节现象,从临床模拟到面对真正的人,操作对象与环境的改变也使得实习护生变得异常紧张,导致其操作不熟练,甚至出现失误。
(1)不注意用手卫生,不能规范执行标准防护。(2)对于不同疾病患儿的隔离、针刺伤等基本防护、处置流程没有基本认识,造成医源性损伤、医源性感染,引起不良后果。(3)对医院感染、多重耐药菌、传染病的相关知识匮乏。
(1)与患者沟通:在儿科这种特殊科室,实习护生在与患儿及其家属沟通时往往缺乏主动性和沟通技巧,有的护生在护理工作中不注意患儿的感受和反应,导致患儿哭闹;有的则不擅长与家长沟通,进行操作时又较简单粗暴,导致家长产生不良情绪,引起家长的不配合,甚至投诉的发生。
(2)与带教老师沟通:儿科和其他科室相似,临床护理工作相对繁重,带教老师要同时兼顾临床护理工作和带教,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教学[1],部分带教老师缺乏教学经验,而部分护生进入临床实习后自主学习能力差,而且不知道如何与带教老师有效地沟通,致使带教效果欠佳。
在儿科护理学的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2],紧贴临床,联系实际。在实施过程中,抓典型重实例,仔细分析实例潜藏的理论知识及逻辑关系,对案例充分分析,让护生提出问题,在充分掌握基础知识后学习讨论,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再由老师补充、总结。指导护生在情境模拟环境中进行技能操作,注重护生操作的规范性和实用性。当真正面对患者时,护生可以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学习,运用在患儿的临床护理中去。
(1)在儿科护理专业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儿科常见疾病,尤其是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让护生了解无菌操作的重要性,穿插讲解无菌操作的基本概念、目标、流程、有关规定等相关知识,分析无菌观念缺失容易引发的危害,让护生逐步培养并牢固树立起无菌观念。
(2)在护理实践课中,教师应规范教学,严格要求护生规范穿护士服、戴口罩和帽子,严格要求护生的操作练习,规范考核标准,有助于迅速提高护生的无菌观念意识。
(3)在护理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结合基础知识、临床病例,强调自我防护的重要性,让护生掌握针刺伤等突发情况的正确处理流程,强化护生的自我防护意识。
在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人际交往知识进行教学,使护生不仅能学到专业知识,而且学会与患儿、患儿家属及带教老师沟通的方式,懂的沟通的艺术。学校除了进行儿科护理专业知识教学,也应该让护生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知识,真正了解人际沟通的重要性,指导护生将沟通技巧和理论运用到日常生活和临床实践中,不断提升护生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在严峻的医疗形势下,以及儿科工作的特殊性,护生在儿科临床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分析,对学校儿科护理学的教学进行改进,提高儿科护理临床教学质量,让护生更好地适应临床实习,获得职业认同感,更好地促进患儿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