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华军
高职教育的核心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借此有效促进我国各行各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应用型技术人才来说,身体素质至关重要,因此,加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势在必行。但是在多方面外界因素的影响之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均不理想。鉴于此,思考如何将职业体能训练融入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之中势在必行。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他们普遍认为体育教育不如文化教育重要,同时在进行课程教学时依然使用传统教学方法。并且在高职院校中,大多数文化课教师都觉得体育课程教学和自己无关,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当中没有注意和体育教师进行合作交流,这直接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效率及质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相关要求标准也随之变得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职体育教师除了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是,当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都是关系户,他们的综合素质不满足体育教师这一职位的要求。此外,还有一部分高职体育教师为应届毕业生,他们的专业水平符合标准,但是却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
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之下,高职院校对于文化课程的重视程度要远远超过体育教育,因此对于体育方面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最终导致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设施、设备不健全,并且高职院校许多已有的体育设施因为年久失修已经开始出现老化、锈蚀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威胁到学生的人身安全,不利于体育教学效率的提升。
职业体能主要指的是在符合特定的环境以及条件之下,工作人员的身体对于其所从事的职业劳动的适应力以及耐受力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能力。通过开展职业体能训练,能够锻炼高职院校学生对于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于工作环境的忍耐能力。《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明确了高职院校体育工作的要求标准,对这一文件的落实,加快了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进程。近些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对于体育教学逐渐重视了起来,不断加大对于体育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强研究体育课程改革建设。这有效满足了企业单位的用人需求,大大提升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体能以及身体素质。
高职院校的工作就是将学生培养成符合岗位相关标准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这样的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必须要具有专项适应能力,这样高职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立刻进入生产一线开展工作。有鉴于此,通过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之中融入职业体能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肢体反应速度、抗压能力以及工作集中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并且开展体育课程教学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可以提升学生的反应能力、忍耐力、四肢协调能力和注意力等等,这些都是职场工作必不可少的相关素质,因此通过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融入职业体能训练,能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际开展高职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通过应用职业体能训练将体能优势同学生的专业技能有机结合起来,让高职学生将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从内而外地展现出专业化的素养,大大缩短他们对于岗位的适应时间,有效提升他们的职业竞争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市场竞争也随之变得越来越激烈。因此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为了不被淘汰,除了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之外,还需要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借此可以大大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帮助学生在毕业之后获得更好的发展。现今,随着我国市场机制的不断改革创新,我国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综合素养的要求标准也随之变得越来越高。一方面要求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专业素养过硬,另一方面要求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场适应力、忍受力以及体能达到相关岗位的要求标准。鉴于此,为了让高职院校毕业生从茫茫人海之中脱颖而出,高职院校应当加强职业体能训练。通过在内部模拟相关专业的工作环境,能够帮助学生对自身未来的工作情况进行详细了解,更快地适应自身未来工作岗位的工作强度。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普遍偏小,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个阶段之内,高职院校教师必须要对他们进行合理引导,借此保证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和身体的健康发展。并且在实际进行职业体能训练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团队、个人比赛的形式,在课堂上营造出良好的竞争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进行学习,可以有效提升高职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调查研究显示,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体育教师都没有认识到职业体能专项训练的重要性,在实际课程教学的过程当中只是将其当做普通的课程开展。这直接导致在体育教学时,教师开展的体育活动知识仅针对学生的体育技能,并没有注意应用职业体能训练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此外,还有一部分的体育教师认为职业体能专项训练占据了课时,作用却不大。职业体能专项训练的实际应用模式和学生的专业息息相关,不同的职业培养目标、个人职业规划以及社会专业人才实际要求等不同,职业体能专项训练也必须作出相应地改变,这样才能够有效保障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进行职业专项体能训练的时候,因为教学方案以及教学应用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许多教师的课程安排经验不足,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有鉴于此,为了有效提升高职体育教学职业体能训练的效率和质量,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对高职体育教学中融入职业体能训练的策略进行研究分析。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要想保证课程的实践性和专业性,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当中就必须结合学生专业、学生情况以及对应岗位的相关要求标准,并在此基础之上制定教学方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自身未来岗位的相关要求标准进行详细了解,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素质,让自己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此外,在进行体育课程设置的时候,体育教师需要结合相关岗位的实际需求以及高职学生的发展需求,借此使训练内容符合学生未来岗位实际特点以及工作性质,同时应当与学生专业对应工作岗位的工作条件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做不仅可以在职业体能训练的过程当中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帮助他们养成一个健康的体魄,同时还可以在提升体质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的同时,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向学生传授关于他们未来从事职业相关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以及心理素质,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竞争力,让他们在就业的时候能够从众多的竞争者之中脱颖而出,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实际开展职业体能训练之前,教师应当详细调查不同的职业岗位对于体能的相关要求标准,在此基础之上通过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以及未来从事的职业可能会对人体造成的影响等要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内容。同时体育教师应当针对不同的专业传授不同的健康知识。例如需要全身运动的岗位,就可以进行篮球职业体能训练、足球职业体能训练以及排球职业体能训练等内容。以营销、旅游以及酒店管理等专业为例,这些工作岗位对于学生的体能、力量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体育教师可以选择形体训练、排球职业体能训练,同时辅以腰部力量训练、腿部力量训练等多方面的内容,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研究表明,现如今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在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时,大多数都集中于学生的相关技能以及体育技术,也就是竞技方面的培训,而关于学生日常体育课程当中的参与情况只占据体育成绩评价的20%左右,学生的技能占体育成绩评价的50%,学生的身体素质占据了剩下的30%,这样的评价方式存在非常大的弊端,一方面其违背了当前我国体育教育中提倡的健康第一、淡化竞技这一个主导思想;另一方面,其无法体现出高职教育对于体育教学的要求,这直接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对于体育课程之中的身体素质训练缺乏兴趣,严重打击了他们参与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了体育课程教学的效率以及质量。对此,高职院校相关部门应当注意提升职业体能素质在成绩评定之中的比例,职业体能素质占据总分数的40%,体育知识以及学生的平时成绩占据总分数的30%,选项技能则占据总分数的30%,借此可以有效保证成绩评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现今我国许多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对于职业体能训练缺乏足够的了解,这一问题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职业体能训练的效率和质量,导致职业体能训练无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体能。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只有在内部建设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才能够保障体育教学的总体质量。对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达成这一目的:
第一点,设置高薪资待遇,借此可以吸引更多综合素质过硬的专业人才到高职院校任教。除此之外,如果高职院校的条件较好,那么还可以邀请运动员到校内开展指导性教学,从而有效激发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体育学习之中。第二点,对高职体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高职院校应当定期组织内部体育教师开展培训,邀请相关行业的专家来校指导,提升高职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保证他们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加快职业体能训练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融入。
高职院校要加强内部体育设施、设备的建设,就必须加大对于体育设施、设备的资金投入。对此,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和体育企业进行合作,从而获得更多资金用于体育设施、设备建设。除此之外,在应用这些资金的过程当中,国家以及相关企业应当派遣专门的工作人员对其进行监督,有效保障资金的有效使用。通过加强体育设施、设备的建设,激发出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
通过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之中融入职业体能训练,可以大大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身体素质,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增强了学生顶岗的适应能力。为此,高职学校的体育教师应通过与专业教师进行沟通,加强体能训练的针对性;转变传统教学方法,增加职业体能训练环节的内容;淡化竞争,调整体育课程的成绩评定模式等方式,达到提升职业体能专项训练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