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月 吴学军 孙耀辉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实现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条件。长期以来,国家相关政策文件中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不清是导致目前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不顺畅的主要原因。
行业企业是职业教育的最大利益相关者和受益者。同时,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也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为此,行业企业有责任和义务充分支持和积极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
中高职衔接课程建设的关键在于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职业院校应该在人才系列中找准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职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然后在实际工作中成长为更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在目前的条件下,最现实可行的做法是在国家层面对中高职专业目录进行修改,各省依据现实条件按照专业大类制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制定一定要体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在认真听取行业企业相关意见,依据实际工作岗位的任务要求,结合学生特点以及教育教学的规律,在兼顾就业与升学不同需求的基础上,使不同层次的知识、技术技能以及职业资格证书都能够有一个参照的可行性标准。
行业组织是指各行业在其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成立的一种民间性、非营利性的行业自治组织和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介于行业与企业、政府和市场之间,是政府和市场连接的纽带。 在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的作用的不容忽视的。例如,在英国从事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人员中有三分之二是来自行业企业界的代表,在参与课程开发的同时其也是课程的管理者。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标准。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问题不断受到各界重视,课程标准在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职业院校作为课程标准实践的主体,也在通过实践对课程标准不断进行探讨与改进。
加强中高职一体化教材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实现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纽带。教育行政部门应做好宏观引导与统筹,组织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依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按照不同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科学地组织并设计不同的教学单元。
职业院校的一线教师专业理论方面有较深的钻研,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对企业生产一线一知半解等。而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能够很好的弥补这一缺陷,他们具有较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能够协助教师了解哪些专业知识与技能是未来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职业院校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主体,同时也是职业教育专业教材编写的主体单位。因此,职业院校要与行业企业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教材编写过程当中的主体作用。
在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下,明确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准确定位其岗位面向,合理设置课程,是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切入点。 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还不完善,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完善需要国家层面的努力。我省可以在现有职业资格证书框架下,严格要求企业执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循序渐进的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改革。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职业资格证书是从业者所具备的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的一种证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仅是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的需要,更加关乎企业的切身利益,因此企业应当在用人过程当中严格执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所谓“双证书”制度也就是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天然的行业性,要求职业院校不能关起门来办学,必须要走进行业,深入企业,了解新动态、新要求。各行各业甚至是统一行业不同企业所需的人才类型和不同人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也不尽相同。所以职业院校要通过调研了解其所开设的各个专业所切实需要的职业资格证书,有针对性的要求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以提高其使用价值。切记不要为了“双证书”而“双证书”。
对目前高职院校招考制度进行改革,扩大或逐步取消对中职学生对口升学比例的限制,而转向招收中职校毕业生为主,普通高中毕业生为辅。
目前,高职院校的招生方式主要有对口招生、自主招生和普通高考三种途径。随着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招生政策的放宽以及自主招生考试,高职院校要在相关考试招生政策的引导下,以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为依据,通过学校自身或者联合行业企业来组织考试,在采用“笔试+面试”的形式基础上,积极构建“知识+技能”的考试科目体系,努力争取能够根据本校特点在招收适合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