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云,王玉堂,2
(1.山东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烟台264005;2.山东大学领导科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
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当代大学生的信仰问题,不仅仅关乎个人发展,也是关乎国家和民族的重大意识形态问题。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筑牢大学生的信仰之基,便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经过严密理论论证的、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既是科学理论,又是理想信仰[1]2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2]因此,将马克思主义信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于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使之成为他们的行为原则、理想追求和价值目标,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意义重大。
近年来,我们在思政课教学中,通过无记名方式,对部分院系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摸底,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理想信念积极健康向上,正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陆士桢教授所言,“尽管意识形态渐呈多元化,但社会的主流意识、核心价值观仍在青少年中,特别是在大学生中间占有主体位置”[3]。但也不能忽视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迷茫化”或“怀疑化”。部分大学生认为共产主义理想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空想,它的实现是遥不可及的,而西方欧美国家的资本主义社会虽有金融危机,却依旧是世界强国。因此,一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持困惑、矛盾态度,形成消极宿命的人生观。二是“过时化”。新时代大学生出生于世纪之交的国家富强时期,充裕的物质条件使他们的艰苦奋斗精神淡化,成为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俘虏,因此,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已经不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了,已经完全过时了。三是“功利化”。部分大学生利益至上,他们有的积极加入党组织也仅仅是为就业时增加政治资本而已,还有部分大学生只把马克思主义看作为一门课程,一个应付学业考试的工具,而不是自己的精神信仰和支柱。
由此可见,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人生信仰形成的关键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尚未完全成熟,对新事物好奇且接受能力强的大学生对新媒体充斥的真伪难辨、良莠不齐的信息分辨不清。在面对这样复杂的环境时,大学生群体往往会出现信仰迷茫和困惑的状态,给高校的信仰教育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理性分析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上存在的问题和根源,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造成了不良影响。目前我国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多元文化价值的冲击,社会的深刻变革,社会公平问题、腐败问题、民生问题等凸显,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当人们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恰当地解释这些现象时,很容易削弱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程度。
第二,国际环境的变化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造成一定的冲击。大学生一直都是西方敌对势力进行“西化”“分化”的重点人群,是各种信仰力量争夺的主要对象。改革开放后,各种思潮涌入,有些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网络文化媒体“打无硝烟的战争”,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进行“和平演变”。再加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度陷入低谷,使得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开始了怀疑和动摇。
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形式化和边缘化也是造成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主要原因。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渠道,受思政课教师自身理论水平参差不齐和教学方法单一枯燥等因素影响,课堂上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呈现空洞化和教条化现象,难以解答学生的困惑,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难以入脑、入心,弱化了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影响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力度和效果。
“人无刚骨,安身不牢。”(《水浒传·第二十四回》)信仰是一个人精神上的“刚骨”,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是超越世俗利益的最大公约数[4]59。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子早就说过:“万事莫贵于义。”(《墨子·贵义》)“义”就是墨家的理想、信仰和主义[4]87。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2]。“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5]。“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6]。但是,信仰的确立有一个从认知到接受再到坚定的过程;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同样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再到自由的阶段。加强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自发状态走向自觉状态,最终形成自由状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路径来实现:
第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强说人,人莫之知也。”(《墨子·公孟》)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思想需要灌输才能为人民大众所接受,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1843 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7]16这里,马克思把向工人阶级灌输科学理论的过程,形象地比喻为“思想的闪电”击中“人民园地”。1902 年列宁在其经典著作《怎么办》中更是直截了当地说:“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8]247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高校是主阵地、主渠道,发挥着家庭、社会无法替代的作用;思政课教师则肩负着传播理论、传授知识和铸魂育人等重大政治责任,必须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这一平台和载体,加强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等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灌输教育,有针对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
第二,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践教学。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有些青年,仅仅在嘴上大讲其信仰三民主义,或者信仰马克思主义,这是不算数的。”[9]566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方法”[10]664,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实践的理论、开放的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从认识到信仰的过程,也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亦即从“知”到“行”的过程,没有实践的信仰,只能是假信仰。为此,高校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课堂内容与生动的社会实践进行对接,锻炼大学生发现问题、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应广泛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社会调查、红色文化传承地实地教学、志愿者服务、暑期“三下乡”等活动,在实践中促使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分析、解决问题,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鼓励大学生在追求个人的正当理想的同时,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把个人奋斗融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奋斗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深刻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升华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情感,让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逐步培养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第三,培养大学生养成品读马列经典原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的习惯。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卷序言中说:“一个人如果想研究科学问题,首先要学会按照作者写作的原样去阅读自己要加以利用的著作,并且首先不要读出原著中没有的东西。”[11]26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形式。要认真组织大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原原本本地读,逐字逐句地悟,真正学懂弄通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和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读经典要“反对无益的急,学习必要的慢”[12]381,不能贪多求快。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善于把理论同活生生的现实联系起来”,“善于把理论变为行动的指南”[13]4,努力把经典著作中坚定的政治信仰、鲜明的政治立场和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内化于心、外践于行,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第四,思政课教师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必须“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14]。“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愿受其教。”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筑牢信仰之基,坚守初心使命,以“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政治品格、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思想自觉和知行合一的模范行动,教育影响和示范带动周围学生做坚定、虔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实践者。要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忠诚布道者,努力“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4],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及时回答和解决学生思想上的疑惑,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定力,从根本上扭转大学生对思政课“假大空”的偏见,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帮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点,不仅仅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教育的本质要求。
第一,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著名作家杨绛曾经说过:“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15]96不同的信仰会引导不同的人生。从大学生个人发展来说,正确的信仰能够引导人们走正人生之路,带来美好的人生;不正确的信仰则会使人误入歧途,无所作为,甚至会毁掉人的一生。[16]因此,高校作为大学生养成信仰的精神家园和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阵地,要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抓住时机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巩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主导地位,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让大学生真正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做坚定有为的马克思主义者,让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大学生成长路上的指路明灯,使大学生在遭受困难挫折时勇往直前;面对思想误区时,敢于亮剑,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更加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浮在空中的理论,还是日常生活的指南。
第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关系着我国教育“培养什么人”的战略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7]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战略主题的应有之义。青年大学生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在高等教育工作中,必须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4]的指示要求,使马克思主义信仰牢牢占据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更好地保证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