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严重影响人类健康,慢性HBV感染可进展为各种类型终末期肝病,包括肝衰竭、肝硬化、肝细胞癌(HCC)等。为实现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目标,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于2019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以国内外慢性HBV感染的研究进展为依据,结合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对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进行更新和修订,形成2019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与此同时,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还按照WHO指南制订流程,制订了《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防治指南(2019年版)》。本期“综述与讲座”栏目特别邀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阮冰教授为“乙型肝炎的规范诊治和管理”专栏组稿,并邀请此领域全国知名专家撰稿。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阮冰教授撰写的《消除乙型病毒性肝炎: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从我国国情出发,结合WHO提出的消除病毒性肝炎的五大措施(推广乙肝免疫计划、预防母婴传播、提高血制品和注射安全、预防吸毒人群内部的肝炎传播及提高乙肝的诊断率和治疗率),从传染病防控的3个环节(即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乙肝易感人群),阐述我国在消除HBV感染道路上取得的成就、面对的挑战及努力的方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徐小元、陆海英教授撰写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解读》,对该指南主要更新的6个方面(包括术语和概念、前瞻性的“预防”理念、治疗适应证的扩大、治疗药物、特殊人群的管理及尚待研究和解决的临床问题)进行逐一阐述,为慢性乙肝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功能性治愈(临床治愈)即停止治疗后获得持续的病毒学应答、HBV乙肝表面抗原(HBsAg)消失伴ALT恢复正常和肝脏组织学改善,由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组织的《中国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珠峰)工程项目》拟在3年内纳入30 000例CHB患者,使其中部分患者达到临床治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高志良教授撰写的《中国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治愈(珠峰工程)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针对珠峰工程项目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逐一进行概述,包括了CHB临床治愈的合适群体、治疗方案不同疗效有无差异、基线HBsAg水平与疗效的关系、早期(24周内)应答对疗效的影响、临床治愈的持久性及机体免疫在临床治愈中的作用,以期为临床医生在追求CHB临床治愈的过程中提供更多的参考及循证学依据。我国每年通过母婴传播的新发乙肝感染病例是WHO提出的从根本上消除乙肝这一目标的瓶颈所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赵英仁教授撰写的《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实践、指南与争鸣》,从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指南制订的特点、推荐意见形成过程、指南发布后的争鸣及今后的实践方向逐一进行探讨,以期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郑素军教授撰写的《乙型肝炎病毒新型标志物的临床意义解读》,对2019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在实验室检查部分新增的3种标志物[HBV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核心抗体(抗-HBc)、 乙型肝炎病毒(HBV) RNA、HBV乙肝核心相关抗原(HBcrAg)]的临床意义进行深入解读,为临床治疗制定订和调整诊疗方案、通过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以追求最佳疗效提供依据。核苷(酸)类似物与和干扰素-α是目前HBV感染的主要治疗药物,虽然能控制HBV复制,但很少能实现功能性治愈,因此,研发针对HBV生活周期以及宿主免疫调控机制的新的抗病毒药物对治愈乙肝十分重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裘云庆教授撰写的《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的新进展》总结了抗乙肝治疗药物现状以及以治愈为目标的新药研究进展。肝硬化是由一种或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肝脏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肝内血管增殖为病理特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在我国HBV感染仍是导致肝硬化的最主要病因,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感染科阮冰教授撰写的《浅论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对乙肝肝硬化与肠道菌群的相关研究内容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上各种调节肠道菌群治疗乙肝肝硬化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限于篇幅,更多精彩内容请参阅本期杂志“综述与讲座”栏目各篇文章。您可登陆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网及本刊官方网站(www.lcnkzz.com)搜索本期杂志。感谢您持续关注《临床内科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