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婷
阅读疗愈也叫阅读治疗、图书疗法[1],顾名思义,就是阅读具有针对性的文献,配合与专家进行交流,以期达到缓解负面情绪的辅助性心理治疗方法,进而使读者达到身心平衡之状态的活动。随着人类社会飞速发展,在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阅读疗愈”服务便在公共图书馆应运而生。
据记载,美国内科医生本杰明·拉什是开展阅读疗愈研究和实践的先驱,他于1810年提出,心理治疗机构不能仅提供轮椅,还应该提供有益健康的图书[2]。在我国,阅读疗愈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而真正引入系统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谈及阅读疗愈的著作自1990年开始出现,至今已有53部,其中专门研究阅读疗愈的专著有6部[3]。广东财经大学鞠鑫于2014年根据具身认知原理,简单探讨了阅读疗法“阅读—具身体验—认知心理”的关联。我国当代“阅读疗法”和“文学疗愈”理念的先行者和实践者有王波,于2007年6月出版的《阅读疗法》。宫梅玲在新浪网上创建了“书疗小屋”。2009年12月,台湾大学图书资讯系副教授陈书梅,以“儿童情绪疗愈”为抓手,成功编著《儿童情绪疗愈绘本解题书目》,成为当时第一部有关儿童情绪疗愈绘本的本土性中文解题书目。之后,不断有医学界和图书馆学界人员对“阅读疗愈”展开了研究与探讨、这些理念与书籍的出版,为阅读疗愈服务奠定了理论基础,阅读疗愈活动在一些图书馆逐步推广。
公共图书馆首创了“阅读疗愈”服务项目是在2013年4月。杭州图书馆从市民个性化需求出发,跳出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即由图书馆馆员、心理治疗师及其他相关专业人员,共同针对读者个别需求,充分沟通了解他们的困惑,选择适当不同载体的文献信息资源,让读者在接触适合的文献信息资源后,对其内容产生“认同”、“净化”、“领悟”,从而使他们对目前所遭遇的困惑有新的认知与体会,释放负面情绪,促进心理健康,达到自我治疗,进而掌握解决人生中遭遇困惑的心理问题。经过不断摸索,阅读疗愈活动目前已发展有“读书分享”、“OH”卡牌心态疗愈、OH卡剧、个体辅导、团体辅导、艺术疗愈等系列。截至2019年6月,杭州图书馆举办活动达200余场,受众群体上万人次,受到了业界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但“阅读疗愈”服务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阅读疗愈”服务没有得到广泛推广,从而充分发挥其“阅读+疗愈”共赢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读者对于阅读疗愈的理念认识不清;二是阅读疗愈的内容与形式过于单一;三是阅读疗愈在杭州图书馆的推出属于业界首创,实施缺乏一定的制度保障。这些都导致阅读疗愈服务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由于“阅读疗愈”服务虽然在国内外均有所发展,但在公共图书馆界应用并不广泛,属于新服务,在其开展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读者对于“阅读疗愈”服务的认识仅停留在心理体验活动,没有将其真正与阅读、文献结合在一起。很多读者参与完一次或者几次活动后,就想改善自己的心理亚健康问题。其实,阅读疗愈并不等同于阅读治疗,阅读疗愈是通过对文献的阅读,达到对疾病的辅助治疗、养生和保健的作用[4]。在阅读疗愈活动的推进下,图书馆邀请专门的心理老师,并通过推荐有针对性的文献目录进而缓解并释放读者的压力与负面情绪。阅读疗愈服务本身涵盖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阅读,二是疗愈。杭州图书馆2013年推出该项服务的初衷就是通过疗愈的形式促进阅读,倡导全民阅读的目的。同时,阅读本身不仅能治愈,更能让人明理,阅读本身便具有疗愈的功能。因此,阅读+疗愈的合作模式才能真正达到1+1大于2的效果。
公共图书馆的任何活动或服务的推出,都必须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人力方面主要包括专家团队、志愿者团队及馆员等人力的投入。物力方面主要指活动物料、活动宣传等。稳定的活动场地也是公共图书馆推行阅读疗愈服务的基础保障,因为阅读疗愈活动的参与对象为一些心理亚健康的读者,活动本身要求场地具有一定的隐秘性,确保读者隐私。安全的环境可以使读者更好的参与到阅读疗愈活动中,确保活动有效进行。例如,杭州图书馆在阅读疗愈项目推出之际,引入了OH卡牌心态疗愈子活动,该活动借助OH卡牌图案和文字的组合,刺激个体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增强自我察觉,亲近自己的潜意识,从自己的想法里探究到真实的心理,实现自我疗愈。此项活动的参与规则明确要求所有参与人员严格保密,活动过程也不应被打扰,活动场地要求相对固定且安全。因此,场地条件对于阅读疗愈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
阅读疗愈作为公共图书馆界相对较新的服务项目,其服务内容及活动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直接决定了该项服务能够吸引多少受众读者。公共图书馆在阅读疗愈活动在推出之初,一般涵盖了个体辅导、团体辅导、读书分享、OH卡牌心态疗愈、艺术疗愈等多种内容及活动形式。该项服务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可,除了服务本身,更多的是取决于活动策划者对于活动内容及活动形式的把握。丰富的活动内容,迎合读者的需求;多样的活动形式,吸引读者的眼球。
制度保障是任何一项活动或服务获得推广并取得成效的有力支持和保障。阅读疗愈作为公共图书馆界较新的服务项目,其服务的推出起初成果显著,但因其缺乏一定的制度保障,使得该服务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比如,杭州图书馆阅读疗愈服务推出之际围绕“将阅读融入生活”的主题,以打造全新的“阅读疗愈”服务品牌。在该项服务推出后期没有将活动推出的方案、实施过程、运行机制、活动反馈、推广模式等建立相应的制度,导致该项服务缺乏品牌建设力,以致活动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只有相对完善的制度保障,才能使得该项服务得以更好的实施及发展。
公共图书馆阅读疗愈服务要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只有了解其制约因素,从根源出发,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才能促进阅读疗愈服务不断发展,从而推进其阅读+疗愈的影响力,进而赢得社会的认可和欢迎。
公共图书馆应借助各方面渠道和手段,全方位地宣传阅读疗愈服务。其宣传内容应抓住阅读疗愈服务的正确方向,向读者阐明什么才是真正的阅读疗愈。阅读疗愈并非简单的活动或是单纯的治疗手段,它是通过疗愈的手段,借助不同的疗愈方式,辅以开具书单的形式缓解读者的亚健康状态。通过阅读促进疗愈,又借助疗愈推动阅读,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同时,阅读疗愈更是一种动态阅读,它能阅读你的心情,阅读你的情绪,阅读你的状态。图书馆应当寻求政府、媒体及社会化合作等多种方式,借助微博、微信、自媒体等网络工作,将该服务内容、目的、意义告之读者,让其真正了解这个服务项目,从而爱上这个服务项目。
阅读疗愈服务组织者应从该服务的本质出发,策划符合不同读者需求的服务内容。首先,公共图书馆面对形形色色的读者,可将读者按照年龄、性别、职业进行划分,策划具有针对性的疗愈活动。尤其是开展面向儿童、老人、残疾人、盲童等特殊群体的专业阅读疗愈服务。其次,在传统阅读疗愈的基础上拓展多样化的服务内容。公共图书馆在阅读疗愈推出之初,其服务内容包含“读书分享”、“OH”卡牌心态疗愈、OH卡剧、沙盘疗愈、绘画疗愈、音乐疗愈、电影疗愈等一系列阅读疗愈活动。随着读者对阅读疗愈了解的不断深入,阅读疗愈活动在后期的开展中可增加一些互动性更强的服务内容,例如文学疗愈、少儿绘本疗愈、心理剧疗愈等内容。阅读疗愈归根结底都是与文献、阅读相结合的疗愈类型,选择适合自身的疗愈书籍是阅读疗愈最重要的疗愈手段与疗愈内容,因此阅读疗愈除了可结合文献类型,推出诗歌疗愈、传记疗愈、国学疗愈、人际关系疗愈、婚恋疗愈、心灵鸡汤疗愈等疗愈内容外;还可结合生涯阅读,对读者的阅读行为引导从出生延续到生命终结。生涯阅读注重对读者不同生命阶段的阅读指导与引导,而阅读疗愈主动结合生涯阅读,更有针对性的对阅读进行全程跟踪,更有助于“阅读+疗愈”的共存、共鸣、共赢。
阅读疗愈服务要获得更好的社会效果,除了丰富其疗愈内容以外,其服务形式的创新尤为重要。结合杭州图书馆近几年的阅读疗愈形式,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一是阅读疗愈以项目分支的形式推进。以不同的疗愈内容结合相应的疗愈形式,以项目为推进手段,以阅读疗愈专项小组为主导,全面实施阅读疗愈服务。二是个服、团服配合推进。杭州图书馆目前阅读疗愈的形式主要以个服和团服分开开展,就近几年的尝试,我们发现将个服与团服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阅读疗愈效果,巩固阅读疗愈单个读者疗愈效果。当读者进行个服后,以个案的形式融入到团服中,加深了该读者的疗愈印象,同时在团服过程中形象、成熟的个案演示,更有助于团服效果的呈现。三是线上线下结合模式,利用互联网打造常态疗愈。线下阅读疗愈主要是指阅读疗愈团队专家与读者面对面进行交流,很多问题第一时间得以解决。线上疗愈是线下疗愈的补充形式,读者经过与专家面对面的交谈后,通过QQ群、微信、微博等互联网连接方式自发的将读者与专家连接在一起,自主发问、自由组织、自发行动。这样的疗愈形式真正打破了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从有限的线下疗愈形式扩宽至线上无限、自由、自助的常态疗愈。四是阅读疗愈服务走出去策略。公共图书馆阅读疗愈的形式一般是以本馆为主要阵地,大多数活动都是读者前往图书馆,读者都是被动式接受阅读疗愈服务。公共图书馆可通过社会合作化的方式,引入一些社会机构,参与到该服务中。这些机构可作为阅读疗愈服务场地提供地,读者即可就近选择地点与阅读疗愈专家进行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指导。同时,近几年公共图书馆都结合自身的馆藏特色,探索适合本馆的特色主题分馆。这些主题分馆都各具特色,且环境优美,遍布城市各个区域,其作为阅读疗愈服务的场地也是非常合适,各类疗愈活动的开展还可结合各主题分馆的“个性”,组织内容与形式各异的活动。
阅读疗愈服务团队是阅读疗愈服务开展的重要力量。杭州图书馆阅读疗愈项目启动之初通过多种渠道招募专家团队及志愿者团队。专家团队主要包括具有心理学专业资质的国家心理咨询师、疗愈师及杭城在职的医护人员。志愿者团队主要包括热心参与志愿者服务,想为公共文化事业贡献自己力量的社会志愿者,他们主要为现场活动提供后勤保障及服务。公共图书馆要竭尽全力为专家团队及志愿者团队提供招募、录用、管理、考核、评价等平台,引入各行各业热爱阅读及公共文化事业的人才。
图书馆馆员本身熟悉文献管理,对文献馆藏及资源十分了解。阅读疗愈疗愈团队除了向社会招募专家外,完全可以利用馆员力量,发掘及培训一批具有图书馆自身特色的馆员疗愈师。
阅读疗愈服务在公共图书馆领域要取得更好的发展,在以上策略卯足劲以外,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以期达到“阅读+疗愈”的效果。一是社会众筹,搭建服务平台,建立规范化的引入机制。一项有生命力的服务项目,需要有相对稳定的引入载体。服务平台打造,社会力量、组织与机构的合作,专业服务团队参与,第三方权威评价机制的形成,这些都是打造特色品牌服务项目的有力推手。随着这几年阅读疗愈服务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服务平台的搭建固然重要,相对完备的引入机制在专家团队与志愿者的招募中尤为重要。尤其是与志愿者等机构合作,探索出一套具有完善引入机制的人才报名、录用、签到、考核等一系列运行模式,确保相关人才的引进及管理。二是注重成果积累,实施有效的效果反馈机制。该项目的组织者应对阅读疗愈服务案例进行积淀,将疗愈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实施有效的项目过程、项目效果反馈机制。比如,读者与专家进行了一段时间的阅读疗愈后,组织者应通过细化的评价机制对该段时间内的疗愈效果进行记录、对比,并向读者及专家反馈读者在该段时间内产生的问题,以便促进下一阶段疗愈手段及方法适时调整,从而达到最有效的疗愈效果。三是公共图书馆应将“阅读疗愈”制度化。开展任何工作,制度先行。现阶段,公共图书馆开展的阅读疗愈服务大都只是一些行业的章程、规程或图书馆内部的管理制度,无法上升到法律法规的层面,更谈不上体系化,图书馆界也未真正对“阅读疗愈”进行全面阐释。因此,在《公共图书馆法》已颁布实施的前提下,阅读疗愈服务迎来了一个新的契机,建立长效服务机制,形成制度体系,并有效贯彻是我们图书馆界共同的心愿。四是公共图书馆形成合力,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阅读疗愈”体系。阅读疗愈服务的有效开展需要在图书馆行业内形成合力。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各专业图书馆要打破界限、互通有无、共同协作,主动承担起全民精神疗愈的社会责任。公共图书馆应尽力搭建读者主动参与该服务的平台机制,将阅读疗愈全面铺开,推行切实有效的文献疗愈。
在《公共图书馆法》应运而生的今天,图书馆界及图书馆人,应抓住契机,不断规范阅读疗愈服务规程,积极探索适合图书馆业态发展的阅读疗愈内容及形式,结合读者实际需求,不断优化服务策略,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集社会众筹之力,开拓出符合公共图书馆特色的阅读疗愈服务新思路、新方法、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