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桂华
新时代是从党的十八大开启的。新时代红色影视剧是指党的十八大以后拍摄制作的富有红色精神的影视剧,其总体特征是红色精神下与河北相关的正能量影视作品,贯穿着新时代所需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养料。如《我的故乡晋察冀》、《血战湘江》、《周总理的四个昼夜》、《古田军号》等纷纷获奖,成就斐然,形成了瞩目的“河北现象”,带来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在新时代红色精神的领导下,“河北现象”更应发扬光大,勇攀高峰。当下的河北红色影视剧是否具备攀登突破的条件,以及如何在此基础上进行攀登突破,这是值得思索的问题。
首先,“河北现象”带来了宝贵的创作借鉴。正是由于作品拥有与时代结合、与河北融合的拓展性、包容性和自信心,所以使其创作与时代、与地域同频共振,这给当下带来了很大启示,即必须自信地“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其次,河北红色影视剧有着天然的资源优势。无论是河北革命历史的存在,还是影视基地的初具规模,都给打造更多精品提供了当下可能性,这些艺术积淀也助推着我们河北红色影视剧在新时代地域气派的创作上拥有了可提升的空间。
但喜看成绩的同时,在调研中也发现新时代河北红色影视剧精品创作在突破中也存在着很大的制约性,具体表现在文化主体、文化主张、文化传达上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如下。
首先,文化环境及创作主体的不足。根据对创作队伍、观影群体及创作机制等文化环境的多维度调研结果显示,可以看出创作队伍的青黄不接、新生代力量的欠缺,影视融资体系的不完善,融入市场的举步维艰,成为了当下打造新时代河北红色影视精品力作的主要制约因素;其次,文化主张及创作认知的欠缺。在新时代语境下,随着电影日益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必备品,影视文化界的主要矛盾逐渐转变为“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若要调解这些矛盾,只有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创作具有文化自信、高扬河北文化优势的影视作品才能产生较强的核心竞争力。而当下有些影视作品的文化主张在传承燕赵精神、树立河北形象品牌、挖掘新时代民族精神、适应人民需求方面有所欠缺,这就偏离了文化自信、人民导向的根基,难以产生精品力作;再次,文化传达及创作手段的单一,近年,河北红色影视剧取得了一些精品力作,但也有些作品过于说教,人物的丰富性、立体性不够,传达方式过于单调,看点欠缺。这就要求我们在新时代自觉的构建具有民族精神、地方气派的表达方式。
基于对以上河北红色影视剧创作宝贵经验的吸收和对制约问题的深层“透视”,认为新时代的河北红色影视剧要实现更高台阶的攀登、突破,就需要在文化主体、文化主张、文化传达方面都要有较强的竞争力。
如若打造河北红色影视剧精品创作团队,首先就要在意识层面达成统一,即实现“三个意识”。分别是:实现三管齐下政策,政府、业界、高校要合作扶持,增强引导意识;三不开机原则,剧本、资金、市场不成熟,不开机,提升战略意识;实现三性统一标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要达标,实现品牌意识。在此基础上,广泛引进优秀影视人才、培养本土人才,激发新时代的创作力量;同时建设品牌影视基地、影视机构,实现有影响力的制作推广平台;拓展和影视产业相符的融资方式,多元投资,多方合作;从而培养和打造过硬的河北红色影视创作团队及环境。
挖掘红色剧作的燕赵革命传统,用新形象承载燕赵精神,将革命者的党性与人性融合,拓展叙事内涵,弥合大众与红色文化的疏离;传承红色剧作的燕赵文化基因,用新时代唱响自信号角,找准新时代与历史的文化血脉,凝聚燕赵风骨,弥合历史与现代的跨越。当历史与当下、革命者与大众实现了跨越与融合时,恰恰是新时代河北红色文化影视剧以“现代”的方式在解读燕赵红色文化,在凝聚国人情感,在以人民为创作导向,而这也恰恰是务必要坚守的文化主张。因为只有高度的文化情感认同,实现燕赵文化资源的深入发掘,让燕赵风骨化为自己的文化血脉,才能拥有并引导受众,才能在市场化道路中自信昂扬,才能达到新时代河北红色影视剧思想性的提升。
有了文化主张的自信,同时文化的传达也应同步。新时代的文化传达,更应拓展主旋律影视的多元化呈现,不失真实的将世俗生活与革命叙事进行结合;并且革新叙事策略,结合新的时代特色、燕赵特色,改变某些说教式叙事,调动各种审美元素,如民风民俗等大众化的演绎革命史剧;从而形成大众喜闻乐见、彰显燕赵气派的作品,在时代化、大众化的呈现中潜移默化地传播革命历史传统,弘扬红色精神,增强河北特色。
总之,时代是向前发展的,而燕赵风骨、文化自信是不变的根基所在。所以,新时代下的河北红色影视剧创作者务必要将其一以贯之,并将新时代的地方气派进行结合,高度自觉地讲好河北故事,不失真实地修复革命历史图景,从而使河北红色影视剧的发展获得更大的提升空间,攀越更精彩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