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经济振兴视角下低收入孤残老人的养老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0-02-28 05:23■伏
经济管理文摘 2020年24期
关键词:低收入养老老年人

■伏 鑫

(南京财经大学)

1 引 言

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创造了无数个奇迹,却不得不面对人口老龄化这一问题。关于老龄化社会的标准,联合国已经做出了规定:在某一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中,如果有10%以上的人口年龄达到了60岁,或是有7%以上的人口年龄达到65周岁,即可判定这一国家步入了老龄化社会。生育率的持续下降,成为加快老龄化社会的主要原因。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都面临着生育率呈现较低速度增长这一问题。从我国统计局向社会披露的报告看,到2017年底,我国已经有2.4亿人口年龄达到了60岁,在人口总量中所占的比例高达17.3%。结合前期调查情况,早在1999年我国就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在2010年开展的全国人口普查中发现,在人口总量中,达到65岁、60岁以上的人口所占比例分别达到了8.87%、13.26%。步入新世纪之后,只用了短暂的17年,我国就新增了1.1亿老龄人口。有专家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预言,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将会达到34.9%,老龄化现象将更加严重。最近几十年间,我国城市化发展不断提速,尽管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缩小城乡差距,但始终没有获得显著成效。有些农村年轻人在城市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些农村大学生在城市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但他们都不愿意回乡发展,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持续增加。在“十三五”期间,出于发展老龄事业、构建完善养老体系的目的,国务院下发了规划性文件,明确表示到2020年底我国将有2.55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数中的占比为17.8%,老年抚养比将达到28%。

在经济建设与生活环境方面,农村地区始终无法与城市相提并论。生活在农村的空巢老人养老问题较为紧迫。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医疗卫生水平低下,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空巢老人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着来自物质、精神等多个方面的困难,社会支持主体与功能较为单一。

党的十九大召开时,党中央明确表示要全面推行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一项关系到全国人民能否一起迈进小康社会、能否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其目的就是要为乡村发展注入动力源,使农村经济建设能取得更卓越的成绩,但要清醒地意识到,在农村社会与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养老体系将是重要保障。农村地区高龄人口数量庞大,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的经济收入都比较低,尽管各级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方针,但他们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困难绝不只是局限于物质这一个方面。要想让每一位农民都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除了经济以外,还要在精神、文化等方面下功夫,使困扰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得到解决。本文对政策文件进行了梳理,深入苏北某县市开展了调研活动,把农村低收入孤残老人当成研究对象,了解他们的养老现状,旨在为解决实际问题起到参考作用。

2 乡村低收入孤残老人养老现状及问题分析

在本课题研究中选取的研究对象为苏北某县市,在民政局领导的支持与帮助之下,获得了相关政策文件、数据资料,先后来到当地养老院、敬老院等机构了解情况,与供养五保户、失能五保户等进行沟通,对低收入孤残老人养老问题产生了大致了解,发现了如下问题:

2.1 在养老方面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之下,在财政拨款的支持之下,农村地区养老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加,在调查中了解到,由于传统思想已经根深蒂固,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会固执地选择居家养老。

通过调查了解到,生活在农村的孤残老人,虽然他们的经济收入比较低,但由于他们年轻时经历过艰苦的岁月,对当前的生活状态表示满意,产生了强烈的幸福感。面临着可供自己选择的几种养老方式,农村低收入孤残老人的心理却十分复杂、矛盾,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接受良好教育,“养儿防老”的观念早已融入了骨子里,尽管羡慕在养老院里能有许多同龄人一起生活、交谈,却对此表示抗拒,明明知道自己到养老院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却不愿意入住其中,这种情况甚至出现在一些没有子女的孤残老年人身上。一方面,他们已经习惯了乡村生活,不愿意到一个新环境中生活;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住进了养老院就意味着子女不愿意给自己养老,不符合“孝道观念”,会固执地选择家庭养老。这一思想如果得不到扭转,社会养老模式的推广将会遇到梗阻。

2.2 空巢化现象突出

对城市生活充满了向往的农村青年不断增加,农村地区空巢老年人数量持续增加,老年人最愿意选择的就是家庭养老模式,但在赡养与照料父母生活方面,年轻人却表现得无能为力。年轻人在整个家庭中扮演着支柱角色,他们承载着家庭的全部希望,外出打工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家庭生活质量,两代人常年分离,使得家庭养老失去了意义。由于得不到子女的照顾,低收入孤残老人在生活、医疗等方面都遭遇到了困难。第一,他们把农业生产当成重要的收入来源,但由于缺少子女的帮助,不能完成各种强度大、技能高的活计;第二,衣食住行方面的琐事都需要他们亲自完成,例如买药、换灯泡、扫雪等,这些对于他们来说都成为难题;第三,受伤、生病时,他们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也不能享受到高质量的照顾。农村老年人劳动强度比较大,再加上营养差、保健意识淡薄,经常会出现头疼脑热、腰腿疼痛、关节炎等疾病,却无法及时得到关怀与照料。有些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但由于他们的意识与收入都比较低,以消极心理面对疾病治疗。低收入孤残老人生产之后,大部分都是由老伴照顾;如果丧偶独居,只能将希望寄托到亲戚、邻居或社会救助;有些老年人与孙辈居住在一起,能得到一定的照顾。然而,我国目前并没有创建完善的社会照顾网络,农村社会中的基层组织力量有限,志愿者数量也比较少,为孤残老人提供的帮助与他们的日常需求相差甚远,这方面存在的欠缺未能通过养老机构来弥补。

2.3 养老服务人才存在较大缺口

农村拥有数量庞大的老年人,尤其是一些失能老年人,他们最需要得到的就是专业护理,而这项护理任务繁重,工资待遇却不高,只有找不到理想工作的年轻人才愿意到养老院工作,养老院医护人员存在着严重缺口。从专业水平看,现有的养老服务人员基本都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活动,他们甚至不知道可以考取护理资格证书,养老机构在运营过程中也没有形成良好的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在为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时,多数工作人员都是凭经验与热情,专业化水平比较低,护理质量得不到保证。与此同时,农村养老机构人手不足,每位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都比较大,但工作条件、薪酬水平等却迟迟得不到提升,一旦有更好的职业选择,年轻护理人员就会跳槽,现有的农村养老服务人员专业水平、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

2.4 人情关怀淡薄,社会关爱不足

相当一部分低收入孤残老人的子女都不在身边,尽管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以电话的方式与子女进行沟通,但由于经济收入普遍不高,通信成本比较高,老年人不能经常与子女通电话,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并不到位。足以体现出,子女不在身边的孤残老人不能获得充足的精神赡养资源,他们的孤寂与苦闷得不到排解,再加上农村文化设施较为落后,公共文化活动类型单一、次数不足,许多老年人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只能待在家里看电视,或是与邻居聊天。受到内外两种环境的同时影响,他们找不到有效的精神寄托,负面情绪得不到排解,心理压力比较大,产生了孤独、空虚感。

通过调查了解到,农村地区养老院的数量与过去相比有了明显增加,在生活照料、护理等方面做得比较到位,但仍有部分老年人对养老机构表示排斥。对他们的这种心理进行分析,就是因为他们渴望亲情,特别是失能老人,更希望能享受到情感关怀。在这方面,社会却忽略了低收入孤残老人的这种需求,为他们提供的养老帮助只是浮于表面,人文关怀严重不足,没有体现出人情味。例如,有些人愿意加入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参加社会实践,有了这方面的经历之后就会选择离开,发挥不出过于明显的作用。所以,社会力量、养老机构要从情感上对老人予以关怀,这是农村养老事业发展的关键内容。

3 乡村低收入孤残老人养老问题的对策研究

为了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国家层面也制定了方针、路线,逐渐打破了保持多年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趋于完善。但在养老方面,农村地区并没有拥有数量足够的养老资源,没有构建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这一问题在低收入孤残老人群体中表现得更加突出。经过实地调查了解到,这种现象在苏北某县市的表现较为突出,从另外一个侧面体现出全省范围内经济建设水平比较低,这一群体的生存困难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农村低收入孤残老人养老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他们属于典型的弱势群体,不能安享晚年,同时承受着经济、精神等多个层面的压力,享受不到良好的生活照料,得不到强大的精神慰藉,不能表达心理诉求,权益得不到维护。怎样才能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彻底解决人中老龄化问题的根本,也是奔小康道路上的最大障碍。本次研究中,通过多种方式对苏北某县农村低收入孤残老人养老情况产生了足够了解,发现这一群体的养老问题体现在多个方面,尤其是生活照料需求得不到满足、生命健康权益得不到维护、精神慰藉不到位等,这些都暴露出苏北地区在养老、经济、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存在的不足,也体现出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减退,而养老保障体系却不能及时对其进行补充。所以,要想使这一特殊群体的养老问题得到解决,先要增强家庭养老功能,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立足于这一群体的生存背景构建良好的养老服务网络,同时运用多种方式为这一群体提供更多更好的养老服务。

3.1 培育尊老文化,增强家庭养老功能

在对这一群体提供养老服务时,家庭养老处于基础位置,是一种最起码的保障。农村低收入孤残老人在养老方面存在着精神慰藉、生活照料、物质匮乏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子女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孝道意识,使尊老敬老在农村社会蔚然成风。这实际上就是从道德层面入手解决问题。

首先,要以多种方式开展孝道教育,例如宣传手册、公益广告、文艺演出等,使更多年轻人意识到孝文化对于新时代的重要性,帮助更多家庭排解困难,使全社会都能把敬老、爱老当成一种风尚。其次,在构建社会文化价值体系时离不开民间习俗的支撑,要引领人们正确看待家庭伦理观念,形成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重建孝道文化,使孝父母、奉祖先等良好的风俗能代代相传,让更多外出务工、求学的子女能常回家探望父母,表达孝心,产生家乡归属感。最后,对于一些在孝老、爱老方面表现突出的年轻人予以表彰,宣传他们的事迹,使所有年轻人都能承担赡养责任。在这方面,年轻人既要为父母提供物质方面的生活保障,也要经常与父母沟通,向老人报平安、了解老人的身体情况,做到常沟通、勤问候,让父母获得被需要感、被尊重感,找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使他们的精神空虚得到填补。

3.2 健全养老机制,提升保障水平

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并不健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体系的完善、制度的健全,这是解决农村低收入孤残老人养老问题的关键,最需要关注的就是对传统的养老方式进行改良,确保传统养老方式能发挥出基础作用。

3.2.1 把家庭养老纳入保障体系,实施互助养老

不可否认,家庭养老的功能出现了弱化,但由于农村社会化养老体系并不健全,不管是当前还是日后较长一段时间之内,家庭养老都要发挥出基础作用,甚至要在养老体系中占据主导位置,这就需要对家庭养老进行调整,使孤残老人的养老需求能得到更好的满足。对于一些自身在经济方面存在困难的年轻人,如果能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可以减免部分税收,或是为其发放一定的补贴;从整体上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使城市农民工能在赡养父母方面尽应有之力;对于留守儿童,要为他们提供教育优惠,避免低收入孤残老人承受这方面的经济负担。与此同时,要全面推行互助养老,为所有农村老人创建信息库,把握住他们的养老服务需求,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对于一些成功案例,既要总结与推广经验,也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村地区能形成多元化养老服务模式,让低收入孤残老人的养老问题得到解决。

3.2.2 助推农村经济发展,使更多农村青年能回归家乡

政府部门要把握住农村地区在资源方面具备哪些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在这方面,既要提供财政拨款,也要引入先进的技术与优秀的人才,鼓励更多农民积极参加其中。政府部门要深入挖掘优势资源,争取在招商引资方面取得成功,增加农民收入。在财政扶持方面,凡是愿意回乡创业的青年,政府要加大对他们进行减税降费的力度,让他们以较低的利息获得贷款,在各个方面开辟绿色通道,让农村成为年轻人施展才华的平台。此外,要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创新予以鼓励,借助于微商等新型销售工具打造产业链,当农民收入逐渐增加,就能将更多的钱、物、情感等用于赡养父母方面。

3.3 完善农村社区服务机制

3.3.1 构建农村老年人照料服务体系

(1)政府部门承担责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村低收入孤残老人养老问题应该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要构建完善的照料服务体系。一方面,要把公共财政投资提升到制度层面,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将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完善、服务机构运营、老人生活补贴等方面。另一方面,对现有的扶持政策进行调整,积极推出适合当地的服务项目,吸纳更多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伴随着各项具体政策的落地,社会组织、民间企业的辅助作用会更强,这一群体的养老服务将会得到有效提升。在此期间,各种社会组织机构会起到隐形辅助的作用,尤其是宗教团体、慈善组织等,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募捐,确保与财政捐助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能得到落实,使更多力量愿意参与到此项活动,让低收入老年孤残能安度晚年。

(2)完善设备设施,提供全方位保障。老年照料服务体系的完善,离不开硬件设施设备的有力支撑。在这方面,要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要意识到在日后养老服务之中,社区照料将成为主流模式,为社区居家养老的开展创设有利条件,尤其要设立各种类型的照料服务场所,包括就餐点、娱乐室、医疗中心等,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类型更加丰富。二要为低收入孤残老人提供多元化照料服务,例如精神慰藉、康复训练、营养调理、生活照料等,这些都属于爱心护理工程项目。在具体实践中,要为每一位老人创立档案信息,将社区内所有低收入孤残老人纳入档案管理之中,分门别类地造册登记,确保这一特殊群体能居有所安、老有所养。三是发展农村敬老院,在财政支持下增强此类机构的供养能力,完善配套设施、拓宽服务项目,使农村地区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体系得以完善。

(3)增强民间组织与志愿者队伍的照料能力。当前,农村养老资源严重不足,由于政府力量毕竟有限,志愿者将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加大宣传与引导的力度,使多种层次、不同职业的人群都愿意参与其中。除了专业人士以外,农村青年、留守妇女、乡镇干部等都可以为低收入孤残老人送上爱心,发挥出自己的特长为他们提供最起码的生活照料。经常参加此类活动,志愿者能产生强烈的社会归属感,自我价值能逐渐得到提升,感受到社会的和谐。

3.3.2 培养卫生服务人才

从国家层面看,要把为农村地区培养社区卫生工作服务者当成一项重要的战略部署。医学院校要承担责任,根据社会需求对现有的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增设一些与老年人保健、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有关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与此同时,需要制定有效激励措施,使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愿意扎根农村,把农村卫生事业当成施展才华的舞台。对于这部分毕业生,当地政府应该为他们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助。在择业、落户、购房等方面为他们提供优惠。此外,还需要构建完善的人才交流机制,组织基层医务工作人员、社会养老服务者进行资质认定,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到基层参加锻炼。

3.4 创新农村文娱活动

美丽乡村建设战略的实施是一项全员参与的活动,绝不能把低收入孤残老人排除在外。要想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就要根据他们的心理需求开展各种类型的娱乐活动,帮助他们排解内心的孤寂,让他们感受到新农村的新气息。这一特殊群体并没有接受过多的教育,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弱,身体反应慢,在组织各种娱乐活动时一定要增强可行性,顾及老人对传统文化的偏爱、对民风民俗的执着。在活动开展期间,引导老年人互相交流,形成良好的群体互助氛围,让低收入孤残老人能在集体活动中增强存在感,弱化各种负面情绪对他们的影响。

结 语

在全面迈进小康社会道路上,在美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农村老人养老问题理应得到重视,这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尤其要把低收入、孤残老人当成研究与帮扶重点。本文提出的建议有待验证,唯愿这一特殊群体的养老问题能引起更多研究者的注意,构建完善的理论体系。

猜你喜欢
低收入养老老年人
我国已有6200多万低收入人口纳入动态监测预警范围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山西六类低收入群体可获农村危房改造补助户均1.4万
娶低收入老婆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