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向 樱
(北部湾大学人文学院, 广西 钦州 535011)
多年来,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从未止步,但一直受限于世界第二语言教学体系的约束和影响,并没有在实践中形成我们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大多是西式教学法的复版和改造。从最初的相对直接法,到后来的以结构为主体、兼顾传统的教学法,再到现在的结构、功能与文化三位一体的教学法,各类原则此起彼伏,教学方法多而杂。经过笔者研究与分析,认为外语教学后方法中所包含的教学理论和策略,在汉语对外教学中可以有效借鉴与应用。
后方法理论,也被称为反方法或者超越方法,意味着相对于第二语言教学众多方法而言,由于专家学者们不赞成盲目追求传统的第二语言教学理论,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开始着重研究的一种教学方法思路。研究者们对教学方法本身进行深入探究,并对其做出合理质疑,甚至于进行否定,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并随着该研究的深入,整理成为一套新的教学体系。这其中,集大成者可以认为是第二语言教学专家库玛(Kumaravadivelu,B.),他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第一次提出后方法的概念,库玛在对前期各学者研究的资料进行梳理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的书籍进行深入阅读,他提出,传统教学体系中所谈到的听说法、交际法、社团语言学习法、直接法、语法翻译法、自然教学法、口语法、沉默法、情景语言教学法、暗示法和全身反应法等11种方法,都可以归纳为三类方法,也就是语言为主体类、学生为主体类、学习为主体类。在实际教学中,要想将这些方法实际应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主要是因为教学理论研究者在做结论的时候大多是将课堂以最理想化的方式进行呈现,没有将实际中会遇到的各种情况考虑在内,过于理论性,不具备较为可行的操作性,给教师在教学中带来了不便,也不能用于化解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在教学方法的构建中,学者们大多是遵照由上而下的探索方式,这就造成了一刀切的方法集成,对于不同的需求和情形,都以共同的方式去解决。
对库玛来说,他自下而上进行探索,以第二语言教学的课题对策、教学资料、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为基础,从对第二语言教育有影响的历史政治和文化方面入手,结合教学体系的特殊性、实践性以及可能性,三者合一地研究后方法教育[1]。其中特殊性指的是语言教育务必要尊重客观存在,学习者所处的文化环境背景、教师与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目标的特殊;实践性是能够为从事课堂教学的教师提供理论以及实际利用帮助;可能性则是要求以学习者和教师为教学的主体,关注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阶层等,并针对这些因素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
教师作为知识理论的传播者,他们虽然不是语言教学专家,但他们具有教学实践应用的话语权。库玛在尊重此客观的基础上,为了打破语言教学的传统方法理念,他搭建了一套宏观教学体系,包括十种不同的教学策略:最大化学习机会、最小化感知失配、促进协商互动、提升学习者自主性、培养语言意识、激活直觉启发、语境化语言输入、整合语言技能、确保社会关联、增进文化意识。在他的框架中,教学是一个创建学习机会并将其应用开来的过程,如果希望得到更多机会,就需要加强师生间以及学习者相互之间的交流;如果想将课堂互动真正应用开来,就必须要将教师的意图以及学生的主观感受之间的差距缩到最小。
后方法是一种教学方法理论,但是它又区别于众多的传统方法。在后方法的各种教学理论中,并不存在所谓的一劳永逸的具体实践方式,而是一种指导观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目前还没有统一认证的固定教材,也没有出台相应的课程目标、教学体系等,因此可以借鉴后方法理论,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研究,即使后方法理论是基于英语教学的研究,但与汉语教学相比,两者其实有很多共通之处。
中国汉语学习内容浩如烟海,其中适合外国学生学习以及阅读的材料数不胜数,但是要想选出最适合作为教材的书籍,并不是教师自己可以完成的。在我国传统教学理念中,要想做好教学工作,需要先制定一个合适的教学大纲,选择恰当的教材并做好备课笔记。用后方法的理论来看,这些都会由于预设性本质,从而不能避免教学的局限性[2]。通过对文献的阅读以及实际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在目前对于留学生的文学课的教学中,不管是关于中国文学的勾勒教材还是让留学生阅读的推荐书籍,大都是根据中国式教学体系来进行安排拓展。
欧阳祯人主编的当代文学——北大版留学生本科汉语教材文化教程系列《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从本书目录可以看到分为上下两编,上部分是现代文学,而下部分则是当代以及港澳台文学,涵盖了我国建国之后的文学发展之路,改革开放之后的文化发展方向的转变,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文学发展等。尤其是孙冰、徐巍主编的对外汉语(经贸方向)系列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精典导读》(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年版),按照作品的类别编排,分为小说、散文、诗歌等,而收录在教材中的作品大都是现代以及当代的经典作品,比如鲁迅的《孔乙己》、阿城的《棋王》、老舍的《骆驼祥子》、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王安忆的《小鲍庄》、沈从文的《边城》等。
这些作品作为中文系学生的必读书目,创作年代、内容都比较久远,如知青题材的《小鲍庄》和《棋王》,这都是属于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的寻根文学,再如《许三观卖血记》、《马桥词典》,即使不是在上世纪80年代所创作,但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却也都是距离现代生活非常久远的,并且所提及的生活场景在现实生活中都是难以再现的。
纵观目前高校的教学实况,大部分高校在给留学生进行授课时,所使用的教材多为国内学生所使用的的教材而非公开出版的留学生专用教材,这就对外国人学习中国文学形成了一大困扰。对外汉语教学导论、作者、注释等内容很重要,但是如果一上来就给留学生介绍鲁迅、叶圣陶、茅盾、郭沫若、巴金、冰心、许地山、张天翼等彪炳文学史册的正统作家及作品,是没有教学效果的,这其中所存在的文化差异更需要时间,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文学材料之后才能够理解和消除的。比如说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作为我国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若是一节对外汉语课的开篇就讲述《狂人日记》,这其中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感情,以及白话文和文言文夹杂着的语段,连中国的普通学生都觉得晦涩难懂,若是让留学生一开始就体验到这样的文章,必然让留学生们对学习汉语这件事望而生畏,从而失去学习中国文学的兴趣。
对外汉语教学的主体始终是语言教学,任何时候都不能够脱离语言教学之根本。教师应当与学生共同担当课程的学习目标,组织成功的课堂教学,以语言教学为基础,再去传播文化知识[3]。若是没有合适的教材,教师也不能够照着给中国的中文系学生上课那样生搬硬套,而是要注重留学生的文化差异,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发挥自主性,以多种小环节的形式来促进留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提高留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从而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使课堂效率最大化。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旨在培养留学生的文学素养。
1.当代文学语言是沟通的桥梁
由于留学生文学课的教材编定方面还存留着大量的问题,对此笔者需要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才能挖掘出来并解决。在通过对中高级留学生的教学反馈中笔者了解到,绝大部分留学生对古代文字阅读并不感兴趣,因为相对于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或者半文言半白话文,他们更愿意选择具有传承性和被保护性的地方方言,这些地方方言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激励他们去自主学习[4]。而这些具有特殊生命活力的地方方言,只有在当代文字中才能提取出来,并且越是贴近当代生活本身的文学语言,越是具有一定旺盛的生命力,并且能够切实反映当代社会的各种规范。
留学生来中国,最大的阻碍便是交流,能听懂中国老百姓所讲的话,是他们正常交际的基础。当代文学语言正是沟通两者的桥梁,它既保证了实用性,也保证了它的趣味性,两者相结合,使得留学生更容易去完成语言方面的初步成就。另外,从内容上来看,当代文学对当下现实生活的描绘是多彩并且深刻的,最能够反映中国当下的发展,最能够快速直观的把中国当代社会秩序以及社会环境呈现在留学生面前,有利于改变留学生对中国现状的误解。事实表明,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上个世纪,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已经远远摆脱了当时的落后,快速而稳定地向前发展。
2.口述实录小说的教学
自此,在经过大量的比对后,我选择了口述实录式小说《妇女闲聊录》,这本书的作者是林白,也是林白最具突破性的一本小说。林白选择记录口述的形式,记录了乡村妇女口中的乡村生活。全书以217个片断,讲述了中国农村妇女,迷离隐秘的私人生活、错综复杂的男女关系和快乐哀伤的最底层故事。读者有被语言“劫持”的快感,小说人物直接说话,有意以闲聊和回述的方式,把面对辽阔大地上的种种生命情状作为新的叙事伦理,从而使中国最为普通的乡村生活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阅读时,你会感觉到真的有这么一个村庄,那么一群妇人和男人,在村屋里,在火车上,在北京城向你扑面而来。嗑瓜子闲聊中,一个波澜壮阔的农民告别耕作失地进城史就被记录了下来。留学生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看到中国农村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感受到中国农民的七情六欲和诉求。
如书中办置年货这一段:二十九,我就上马连店办年货,买了饼干,五斤,四块钱一斤,云片糕,也是四块一斤,葡萄干,六块钱一斤,还有白瓜子,也是六块钱一斤,都买了两斤。还买了瓜子,一口袋,再买了蚕豆,还有山楂片,蚕豆便宜,两块一斤,山楂片七块钱一斤,还买了一袋苹果,十三块钱一袋。两袋奶粉,十五一袋,什么牌子都忘了,里面是单个包装的。然后就到了过年时:中午他们喝酒,吃涮羊肉,再就是鸡胯子,肉丸、鱼丸。聊天,东聊西聊,细哥说他喜欢北京的馒头,一顿吃四个,大个的。他在北京打工,去年,就那几个月,他也是坐那趟冻得要死的车回家。这就使得农民在过年前后的状态跃然纸上,即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无法看到农民过年时的场景,但通过这样的文字,就能够想象得到这样的画面。里面还讲述了在王榨这个村庄中农民的七情六欲,如他们结婚不领结婚证,但户口本上却依旧有名字,有人结婚后悔想跑了,就直接跑掉,跑到另一个人家去,即使是领了结婚证的,也还是会跑掉的,现在连年轻人,也都不领结婚证了,不结婚,就不会离婚,就是一起过日子。妇女木珍还解释了王榨村的一些方言,比如说“做饭”叫“捂饭”,“抽烟”叫“吃烟”,“躺着”叫“困倒”,“站着”叫“伎倒”,“蹲着”叫“苦倒”等等,还有小孩子死了不能叫死了,要叫跑掉了。就是如此简洁、直白、带着农村的落后与封建、却又真实的作品,记录下民间语言,记录下农村生活。诸如此类的作品还有很多,如毕飞宇的《推拿》,写出了残疾人的快乐、忧伤、爱情、欲望、性、野心、狂想、颓唐,打破了我们对残疾人认知的情感牢笼。再如董立勃的《米香》、尤凤伟的《泥鳅》、徐则臣的《跑步穿过中关村》等。通过阅读这样的作品,留学生可以更加全面的看到中国社会的全貌。
3.文学素养的培养
教师在选择上课内容时,更多还是应该以现当代文学入手,加大新世纪文学的比重,课堂中所选择的阅读教材题材要新颖丰富,要能够吸引留学生的阅读兴趣。教材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由近及远,了解了现代文学再去介绍近代文学,最后再去涉及古代文学[5]。然而在实际的高校教学中,大多数都是以经典的近代文学为主,经典作品固然是必要的阅读书目,但是如果不是在语言基础和文学基础之下去阅读,那么阅读效果适得其反,所以在选择教学书目市,应该采取由近及远的教学方式,先打好基础,培养基本的文学素养,再循序渐进的进行经典篇章的阅读和理解。
由于所选择的教学对象为留学生,就必须结合他们的年纪以及他们在海外的生活经历来选择相关阅读书籍,在当代文学课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导入目前较受市场欢迎的青春文学或者是海外华人所创作的文学作品。青春文学作品作为时下广受年轻人喜爱的文学类型,其特点就是青春二字,在2013年所发布的《中国文情报告》中,作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的作品销量却远不及青春文学的代表作家郭敬明的作品销量,留学生作为一个年轻群体,在阅读青春文学时也会很容易产生兴趣和共鸣,所以在课堂中可选择郭敬明、饶雪漫、韩寒等著名青年文学作家的作品来进行教学。同样的,海外华人作家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如时下最火的严歌苓,她所著的小说在被翻拍为影视剧后都广受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其文学作品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兴趣。在她的《陆犯焉识》中,讲述了五十年代作为上海大户人家公子的陆焉识由张扬的花花公子生活沦为劳改犯的生活以及这其中蜿蜒曲折的爱情故事;再如张慧雯的《完美的生活》中所讲述的在新加坡留学的青年们的生活,都很容易引起留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以及内心深处的共鸣。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可以先布置好这节课所要学习的阅读内容,引导学生去进行资料收集并思考,这样在教学时才可以进行互动,所学习的内容才更容易被吸收。在课堂中,可通过课堂辩论、剧本创作、影视表演等方式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在此过程中也促进留学生队文学作品的吸收和理解,增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在课堂结束后,可以带领同学走访所学习的文学作品中真实存在的地点或者生活环境,让留学生感受到真实的中国,真实的中国文学以及其背后的历史、经济、政治背景。还可以结合当下流行的影视作品来进行衍生,利用留学生们独特的语言文化背景优势,将网络上广受群众欢迎的影视作品进行翻译甚至自己进行演绎,增强趣味的同时也提高了其文学素养,从而加深其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