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炼
(川北医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自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各高校适应时代发展,主动发力,教育普及面逐渐扩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示范带动效应显著,全社会育人氛围良好。地方高校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如何结合地方实际,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一项重要课题。
审视当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各高校多措并举,在推进顶层设计、开设特色课程、丰富创新创业活动和优化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呈现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态势。同时,我们发现不少高校存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相对滞后,课程体系不完善,与实践脱节,与社会、行业需求吻合度不够等突出问题。
教育理念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滞后陈旧的教育理念是制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部分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不够重视,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新型学科,是为培养创业学生专门开设的课程,关注度不高。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不准,存在“跟风”和“照搬”思想,没有在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上下功夫,存在“功利性”思想,忽视了对大学生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课程是大学生教育的主体资源,审视当前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呈现“两张皮”,创新创业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融合度不高,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训练的课程体系构建不完善。二是创新创业公共课程不够丰富,缺少结合地方高校实际和专业特色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除创业基础和创业意识培养的通识课程外,“法律与政策”“创业心理”“财税金融”“企业管理”等相关公共课相对匮乏。
纵观当前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停留在教室,对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实践引导不足。他们虽然掌握了“做什么”的方式方法,但缺少“第二课堂”的实训、实践,导致“怎么做”的实战能力匮乏。由于理论教育与实践互动脱节,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因子未充分唤醒,学生的积极性和实践能力不足,学的多,做的少,最终只能成为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观众”。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归根到底是育人,这就要求创新创业教育始终要围绕“为谁培养人、怎么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根本性问题展开。地方高校要紧扣办学定位,发挥专业优势和特点,因地制宜,把服务地方经济为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己任,把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原则贯穿始终。要彻底摒弃“竞赛式”“精英式”的功利思想,引领人才培养范式变革,重点围绕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目标调整人才培养战略,发挥社会人才需求导向,做好顶层设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融入素质教育各环节,实现全员覆盖。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实践教育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创新创业认知,还可以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完全停留在教室,不能全盘“纸上谈兵”,要结合地方高校学生特点,关注学生现实需求,否则出现“水土不服”。要把“敢闯会创”作为大学生核心素养来培养,其核心就在于实践训练。要变革实践教育教学考核模式,强化“以赛促教、以赛促创”,以各类学科训练竞赛和校内外实习实践教育激发学生内生动力,通过实践训练和竞赛活动等,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才能解决“怎么做”的实际问题,才能使创新创业教育落地生根,发挥最大效能。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校育人的永恒话题,而协同育人、交叉培养是激发大学生潜能潜质、促进全面发展的“一服良药”。地方高校要克服创新创业教育“单打独斗”的狭隘思想,大力挖掘校内、校外育人合力,遵循开放合作、协同一体的育人机制,努力建立政策支持、资金扶持、教育培养、融资平台、创业实训等全方位育人体系。只有通过校政、校企、校所等联动,吹响政府、高校、产业、研究所、社会组织的“集结号”,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最大推进力,才能彻底打通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切实增强人才培养实效。
地方高校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要立足地方实际,着眼于大学生“敢闯会创”实践能力提升,协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现大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有机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是教育,教育理念如果存在分割掣肘,必然使教育成效大打折扣。一是地方高校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顶层设计,要着眼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性,破除观念性障碍,从就业导向向人才培养导向转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精神,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提升。二是对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精准剖析,调整人才培养定位,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究“面向全体学生”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匹配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更多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培养的关键内容。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不仅可以拓宽专业教育的应用性,同时还可以为学生从事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活动夯实基础。一是要加大与专业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打通创新创业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壁垒”,优化课程设置,构建“通识素质教育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实践训练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搭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全链条覆盖的课程集群。二是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累计和专业课程互换认定制度。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纳入高校必修课程体系,鼓励大学生用创业典型案例、实践成果申请学位论文答辩。通过专业课程替代、实践活动考核等多方式,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专业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以“学分+积分”方式实现专业实践课与创新创业课程有机衔接。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地方高校要主动延伸触角,构建协同育人生态系统。一是以人才质量提升为牵引,盘活优化校内资源。要做好顶层设计,统一思想,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创新创业学院、教务处等几个部门的工作,树立“全校一盘棋”思维,从组织机构、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评价体系进行优化和整合,促进教、学、研、实践相融合,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育人氛围。二是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抓手,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的外部环境。要打破政府、高校、企业、行业、社会之间的“藩篱”,主动出击,赢得校外有利资源条件,建立开放共享、交叉联合培养的育人机制,聘请校外企业家、校友联合组成导师团队,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共享,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技术供给及市场调配等方面的共享协同发展生态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