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新课标 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2020-02-28 00:14陈彦存苗建立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

陈彦存 苗建立

(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特殊意义。面对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时代使命,我们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学校的教育哲学和价值追求,严格落实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对于新课标的理解认识与实践探索

1.关于修订的背景

(1)课程标准的性质与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创新经历了从素质教育到课程改革,再到关注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其中始终一脉相承的实质是国家对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顶层设计价值定位的调整与优化。在这个过程中,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国内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改革发展,把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与国家的前途命运、党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当前,我国经济、科技发展迅猛,社会生活深刻变化,教育信息化发展势头强劲,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国家对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意见》强调,要着力实现各学段、各学科、各环节、各方面力量、各阵地等“五个统筹”,从多个维度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体系,重点提出了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研制学业质量标准、加强相关学科课标教材纵向衔接和横向配合三项新的措施。此后,国家又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相关文件。这些文件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新课程改革等要求相互呼应,共同发力,构成有机的整体,其内在的精神和要求是统一的,核心理念都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

(3)国内外对核心素养研究的深化。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而人才的竞争主要是在价值理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等核心素养方面的竞争。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是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总体特点,2011年,北爱尔兰地区新课程改革中,公民教育既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以及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技能,更强调学生对社会和人类问题的关注以及参与。2014年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公布了针对1-9年级的《国家基础教育核心课程》,并同期发布了针对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的课改方案。国外一些国家的新课改理念先进,借助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最近发展区等理论,更多地关注课程建设,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强调跨学科的综合能力等。为了更好地突破人才培养模式化、单一化、同质化的瓶颈,我国引入了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界定的“核心素养”的概念,2014年启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项目,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明确化和系统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是对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聚焦强化和升级转型,它引领课程改革走向深入和育人模式的深层变革。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8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的课程标准立足本国特色,着眼于国际视野,顺应新时代的需求,呈现出3大变化,在文本结构、内容及其实施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和完善。新增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两个部分,努力凸显思想性、时代性和整体性等特点,重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强化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2.对于新课标的学习与探索

(1)广泛开展校本培训。一是统筹开展分层培训与全员培训。组织各教研室学习、研究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新课标进行精准解读,开展全员通识培训和学科专项测试;依托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科研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培训项目,选派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参加轮训;组织教研室主任、学科核心组成员赴域外考察学习;邀请省教育厅领导、知名专家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二是坚持做好课题引领。学校抢抓新课程、新高考改革的历史机遇,把对新考改背景下普通高中教学综合改革的研究作为引领学校改革发展的主要抓手和先导动力。2018年12月,《新考改背景下普通高中教学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实践》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三是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依托东北三省十二校科研协作体、龙东南地区协作体、省内五校联盟开展主题论坛、课堂观摩和学术交流等活动。

(2)进行相关制度预设。围绕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预设了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评价、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一系列制度。

(3)完善特色课程体系。基于新课标,我们把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学校课程的核心价值取向,把教育教学活动全部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匹配,完善基础性、选择性、开放性的学校特色课程体系。一是优化课程结构,降低必修课程比例,增大选修课程比例,降低学术类课程比例。二是丰富课程供给,进一步完善学术类、兴趣类、实践类、活动类、体验类课程。三是转变课程实施方式,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对话式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

3.办学理念与行动策略创新

(1)丰富办学理念。基于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我们把核心素养作为支持学生全面发展的逻辑起点,进一步挖掘、丰富“关注每个人发展,追求最优化目标”办学理念内涵,由更多地指向学生,调整为关注全体师生;由更多的指向精英学生,调整为关注所有学生;由更多的指向短期升学目标,调整为着眼未来、可持续发展,以学校发展支持引领个人发展,以个人发展助力彰显学校发展。

(2)统一行动策略。我们将“支持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校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生长点和突破口,进一步完善“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强基固本”的行动策略。坚持“面向全体”,就是要彰显教育公平,引导教师关注全体学生;坚持“因材施教”,就是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坚持“循序渐进”,就是要遵循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坚持“强基固本”,就是将德智体美劳诸育有机融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逻辑建构与有效实施

1. 深化“问题探究式”主导教学模式改革

(1)适应考试评价和课程实施的变化。新课标内容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地方和学校实施校本课程的建议,其中对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主要从测试与考试目的、命题思路和框架、命题和阅卷原则三方面展开。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实践,知识的再现已远不能达到教学要求,自主、合作、探究依然会是课堂教学的主题。我们以尊重并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权利为前提,以转变思维方式和教学方式为重点,构建了“问题探究式”主导教学模式,用课堂教学表达对于国家意志、课程改革意图的理解,引导教师立足课堂教学,落实育人目标。

(2)“问题探究式”主导教学模式的理论阐释。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了适合于各类学生多元发展的“问题探究式”主导教学模式。“问题探究式”主导教学模式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问题探究式”主导教学模式中的“问题”不是线性的简单问答式的问题,而是具有一定思维量的问题,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或合作探究或亲身体验验证而求解的问题。“探究”不仅是新课改所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中的内容,更是一种能力、一种精神,是创新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主导”有两层含义:一是强调其整体性,在各学科中都以“问题探究”为教学模式的主导思想,建构本学科的问题链、问题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二是强调其灵活性,各学科根据各自不同的专业特点,建构不同课型的教学范式,而非整齐划一。

(3)实施“明晰问题——剖析问题——生成问题——探究问题——反馈问题”教学流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启发和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经过收集信息资料和深思酝酿,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引发争论,把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探究式”的五个流程常常交互在一起,相互关联、层层递进,逐渐深化,把可以由学生自主思考、质疑探索的过程还给学生,使学生在经历思考与质疑反思的过程中,有所触动,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有所提升,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品质和能力。

2.全面实施学科教育

(1)转变教学观念。重新审视整合学科教育目标,由关注三维目标转向聚焦核心素养,重视、开发、落实学科的育人功能,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把“学科教学”变为“学科教育”。

(2)落实课程育人功能。我们坚持把课程的育人功能放在首位,教导处、课改办组织教研室核心组成员反复研讨论证,整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分学科、学段、章节梳理出育人目标。比如,英语学科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政治学科从党的治国理政和政府履职的有关内容提炼出对人的尊严和生存环境的维护与尊重。历史学科重视史料实证教学,通过补充史料再现历史人物及事件的人文细节,引导学生走近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历史。地理学科开设“旅游地理”“环境保护”“城乡规划”模块,引导学生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和谐共生。挖掘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等学科的科学探究、创新精神、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核心素养要素。在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中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等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在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培养学生崇尚健康、挑战自我、合作与竞争等方面的品质和精神。

(3)注重跨学科核心素养融合。打破学科界限,深度融合各学科内容,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开展辩论赛、时事辩析、史论评析、定线越野赛、解题能力大赛、创新实验大赛等学科核心素养融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科之间的整合与统筹。

3.构建质量评价标准

(1)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改革。进行诊断性、导向性和激励性评价,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制定不同的质量标准,高一学年实行“一分三率”评价机制,即从“平均分、及格率、高分率、低分率”四个维度考察学生的整体发展状况。高二学年和高三学年实行目标管理。

(2)建立质量管理分析模型。利用质量跟踪管理数字化平台,纵向研究历届学生学段学业质量、学业水平测试质量、综合素质评价质量、高考质量的变化规律,进行校内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学科间的数据比较分析,横向研究同类学校的相关数据,为教学策略的调整与优化提供科学支撑和成效验证。

(3)完善课堂教学评价。开展教学评价研究,分别在不同层级教师层面,教研室、教研组专业管理团队层面,各业务处室、学年等行政管理层面组织调研、座谈,下发调查问卷,总结梳理出课堂教学评价要点和内容,具体指标包括:教学目标明确,注重对学生学科思维和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主线;教学设计思路清晰,自然流畅;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呈现师生思维的碰撞;教学氛围浓厚,学生参与度高;教师知识底蕴丰厚,学术水平高、研究能力强;板书设计合理、美观等。

近年来,我们坚持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将丰富优质课程的完善与实施转化为学生多元优质的发展成果,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三、落实新课标的预设与创新

1.创新教与学方式。继续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教学实施形态,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开展必修分层、选修分类、选修课全员走班的教学实践。

2.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一是全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形成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网络化泛在学习新模式,为个性化学习、精准化教学和精细化管理提供支持。二是全面规划学生生涯发展,立足于高中学业,着眼于大学专业,致力于未来职业,整体设计学生发展目标和任务,将学生兴趣爱好优势转化为个性特长发展优势。三是放大“文科品牌”优势,将文科教育经验迁移转化到各学科各学段各层次教育。四是深入探索国际高中班的办学模式和发展路径,为学生国内升学和国外留学搭建多元选择平台。五是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拓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渠道。

3.创新课程与教学文化。一是在课程策略方面,针对课程价值、课程规划、课程开发等方面进行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的思考与建构。构建策略要讲究均衡、协调,将个人兴趣需求与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实施策略要合理安排课时,留有空白、空间、余地,重心下移;评价策略既要面向整体、关注基础,又要兼顾各层次达标情况。二是在教育质量方面,要继续深入推进“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重点、难点、薄弱点问题,关注教学的节奏快慢、难易程度、容量大小、效果好差,做到精准、贯通、熟练、规范,做到宽严相济、张弛有度,在巩固强化、完善深化、综合转化、提高升华等方面下功夫。三是在管理思路方面,要继续优化策略,提高效率,减轻负担,针对不同学年的特点建立不同策略。

猜你喜欢
学科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