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论语》思想

2020-02-28 00:14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论语孔子大学

邹 晓 华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北京 102101)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中,一直都是以英语为载体,引导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这样以后出国会避免文化冲突。随着中国在世界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通过大学英语学习,引导学生利用英语为载体,传播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1]。

部分学者提出很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策,包括修改教学大纲,重新编写教材,提高大学英语教师传统文化修养等[2][3]。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精读》教材[4],虽然是摘选的外文原版篇章,但是大多数文章里蕴含的文化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相通的。教师只需要提前分析,利用自身的中文素养,总结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就能指导学生理解中西文化的共同点,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践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作《论语》为抓手,分析《论语》[5]思想在教材中的体现,为英语教师用中国传统文化育人提供教学参考。

二、孝道篇

大学英语阅读和汉语的语文一样,通过篇章实现育人的目的[6]。中国文化里,百善孝为先,中国人最崇尚孝敬父母,尊重老人。

大学英语教材第一册中的《礼物》一文,就是对大学生进行的孝道教育。年迈的母亲一直独自居住,这天是她八十岁的生日,她穿上最美的衣服,满怀憧憬,希望住在另外一个城市的女儿来看她。但是女儿说忙碌,仅仅邮寄了一张支票,让老母亲买喜欢的东西。结尾是老母亲将支票撕成了碎片,如同老母亲破碎的心。很显然,文章是警示青年学生如何更好地孝敬父母。

《论语》里,孔子及其弟子有大量关于孝的言语,不仅教育世人要孝敬父母,而且告诉世人如何才能真正地侍奉父母。比如:

子夏曰:“事父母,能竭其力。”意思是要尽子女一切能力孝顺父母;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即是子女不能离开父母太远,即使远游,也要让父母知道去的地方;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意思是父母的年岁,一定要清楚,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另一方面又害怕哪天失去他们;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要时刻担忧年迈父母的身体健康。

《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中的《品尝者》一文,讲述的是年迈的老爷爷每年都来免费品尝圣诞节布丁,但是从来不买。作者出于同情,想买些布丁给他,但是却让老爷爷感到非常尴尬,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老爷爷掏出所有的生活费买下了布丁。这篇文章将孝道延伸到父母之外的老人,并让晚辈反思什么才是真正达到孝的目的。

《论语》里,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意思是现在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侍奉父母。就连狗与马,也都能服侍人。如果少了尊敬,又要怎样分辨这两者呢?所以在尽孝过程中,不仅仅是养老人之身,更高境界是养老人之心。

教师在教学这些篇章的时候,将《论语》的孝道思想融入,学生会很快有本土文化认同感[7],而且能激发学生自己的思考:在生活中是否做到和古人一样,孝敬了自己的长辈?今后是否能做得更好?

三、勤学篇

古人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在学生阶段,在人的任何时候都需要孜孜不倦地学习,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在《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里,《学习英语的策略》一文给英语学习者很多建议,其中,要求学习英语每天要多听并大声朗读。这和《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不谋而合的。

第二册里《杰斐逊的哲学》一文中,杰斐逊身为贵族,但平等待人,甚至向园丁和仆人请教,充分体现了《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思想。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意思是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所以杰斐逊不耻下问的风格使他深受民众的爱戴,被美国人民认为是仁德又有智慧的总统。

第一册里《我从来没有写正确过》一文,讲述一位三个孩子的母亲如何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每天进行写作训练,最终成为作家的故事。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意思是每天都能懂得以前不懂的知识,每月都能不忘掉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第三册里《妈妈哭了》一文,讲述美国经济萧条时期,母亲为了让孩子上大学,经受一次次打击。虽然手很笨,但是每天都训练打字,最终获得高薪的工作。子谓颜渊曰:“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这一段是颜渊死后孔子的感叹,着力赞扬他自强不息,死而后已的精神。意思是我只见他不断前进,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

以上两篇文章给我们大学生的启示是勤能补拙,只要每天学习,就能进步。

第三册里《为什么做老师》一文,作者提到教师的暑假就是用来反思、学习的时间。作为教师,只有经常思考学习,思想和教学技能才能进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意思是博闻强识的君子就会每天自省,这样就会神智清明,品格高尚而行为不会犯错误。这些《论语》里体现的思想,不管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有实际教育意义的。

四、修身处世篇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本性,如诚信、友爱、节俭、正义、勇敢等品质。这些品质教育在《大学英语精读》和《论语》里都有充分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也是新时代对年轻一代的要求和中国人信仰的传承。教师以大学英语教材为媒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将大学生人品教育和核心价值观很直观地融入到教学中。

(一)诚信

“人而有信”是中国人最基本的做人标准;西方文化里,将人的诚信直接纳入社会管理系统。可见诚实品质的重要性。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大学教育应该强化对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

《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里《诚实,过时了吗?》一文,讲述美国学生作弊现象增多,各个大学都相应采取各种措施来打击作弊行为。文章对社会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措施。《论语》关于诚实守信的思想颇多,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诚信品质的高度重视。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可以做(什么),(就像)大车没有倪(车横木上的关键),小车没有杌(车辕横木上的关键)一样,怎么能走路呢?

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意思是说话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结果,否则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啊!

子夏曰:“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意思是没有而装作有,空虚而装作充足,贫乏而装作饱满,这种人难有坚定的操守呀。

(二)节俭

节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当今物欲膨胀的时代,对大学生进行节俭美德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里《教授和YOYO球》一文描写了伟大科学家崇尚简朴的生活,而对科学研究的追求却是孜孜不倦的。第四册里《午餐》一文,从反面角度讽刺了奢侈的不良后果。《论语》经典里, 孔子一向崇尚节俭,即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也“乐在其中矣”(《论语·述而》)。孔子反对奢华,“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过去人们用麻编织孝帽,花费大,后来人们节俭了,改用丝织,对此,孔子表示赞许:“俭,吾从众”(《论语·子罕》)。孔子非常赞赏他的学生颜回俭朴的精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甚忧,回也不改其乐。贤者,回也!”(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精神啊!)(《论语·颜渊》)

对舷窗来说,分不可开窗和可开窗,方形不可开、可开考虑加装防盗框,并标识“未经许可,严禁开窗,人走窗关”等,而圆形加装标识平时保持关闭状态即可。

在教学中,英语教师将孔子的思想带入篇章讲解中,引导大学生注重精神追求,不要过度追求物质享受。

(三)正义勇敢

《大学英语精读》中有好几篇文章是关于如何在危难面前保持冷静、挺身而出战胜邪恶的故事。

第二册里《别在我的街区》一文,讲述一位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有安全的成长环境,不惧怕吸毒和毒品交易团伙,一次又一次地让他们离开自己的街区,最后终于赶走强硬的吸毒团伙。第四册里《93号飞机:我不知道的事》一文,是911事件中遇难者的妻子写的文章,讲述丈夫所乘坐的飞机被恐怖分子劫持,丈夫通过飞机上的通讯设备告诉她,准备和劫机者殊死搏斗,最后飞机未能飞抵计划撞击的目标建筑物而坠毁在荒地上;海明威笔下的《一天的等待》,讲述一名9岁的男孩在“死亡”面前依然保持冷静,不惧怕死亡的故事;《晚宴》讲述的是宴会女主人明知眼镜蛇正爬过她的脚面,但是没有惊动任何客人,成功地引开眼镜蛇。

正义勇敢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里,从来是不缺席的一个主题,《论语》里,孔子关于勇敢正义的言论,如:

子曰:“勇者不惧。”(勇敢的人不害怕任何困难)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个人独立人格的重视,对自己来说,要坚守己志,保持人格尊严,不被利益所诱惑;对他人来说,要尊重他人之志,不可强夺。

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见到不公平的事情而没有什么作为,这不是勇敢的行为啊)

(四)仁爱

第一册里《回家》一文,妻子不计前嫌,热烈迎接犯错的丈夫回家,就如《论语》中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老师所讲述的道,就是忠和恕罢了)”;《品尝者》一文,讲述的是卖布丁的女店员“为仁由己” (实行仁德,在于自己),每年都耐心地允许贫穷的老人品尝免费布丁。

第二册里《教授与悠悠球》一文,讲述的是爱因斯坦积极主动地 “为仁”,他身上从来没有嫉妒、自大和野心,对待朋友的孩子非常仁慈和亲切;《杰斐逊的哲学》一文中,杰斐逊“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他对待政敌是宽容,只要有才能也加以重用。

第三册里《粉丝的留言》一文的作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自己要立身,就要帮助别人;自己想要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得知女孩重度残疾,亲自驱车前去女孩的家,鼓励女孩写作,最终女孩找到一份热爱的工作。

五、坚持梦想

共筑理想中国梦是当今大学生的时代要求。曾子曰:“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里《环球航行》一文,讲述的是英国航海家弗朗西斯·奇切斯特(Francis Chichester)不畏高龄,坚持完成他独自航行全球的梦想;《做点白日梦》鼓励读者在生活中要有梦想,梦想是什么样的,未来的生活就会向梦想迈进;《粉丝的留言》主人翁虽然高度残疾,但是执着地坚持梦想,终于实现。篇章主人翁们的精神正如松柏一样:“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只有到了一年当中最冷的时候,才晓得最后掉落的是松柏的叶子。)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可见儒家思想也是非常推崇坚持梦想,努力实现梦想。

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人和自然都是地球上生命的共同体,21世纪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纪,所以作为地球上的每一位公民, 尊重和保护大自然是义不容辞的职责。古人们早就意识到人和自然和谐与共的重要性。如: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孔子钓鱼但不用网捕鱼,射鸟但不攻击归巢的宿鸟。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大自然的资源合理利用、不过度索取的生活态度。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子曰: ‘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意思是,鸟儿看到他们的神色飞了起来,盘旋一阵又落了下来。孔子说:“这山冈上的鸟儿,真懂得时宜啊!真懂得时宜啊!”子路向它们拱拱手,它们叫了几声飞走了。这段话,反映了孔子爱护自然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意思是孔子与四名弟子在一起谈论自己的理想。轮到曾点(曾参之父)时,他说:“暮春时节,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约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子,一起到沂水河里沐浴,在祭雨坛旁吹着春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表达了古人从自然中得到的快乐。

《大学英语精读》也选编了保护自然的文章,如《鹿和能量循环》《地球上有生命吗?》分别从正反两面说明人要尊重自然,保护地球资源,否则就是自取灭亡。

英语教师在对这些有关自然篇章进行教学时,插入中国古人对自然保护的思想,会让学生有更深入的体会,并能以身作则,保护大自然。

在当今推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有非常大的优势。一方面,外语教师在中学阶段都受过中国古代文化的教育,有文化基础,替身也容易;另一方面,将中国文化推介到世界,需要语言媒介,英语教学来填补这一空缺。《大学英语精读》教材所精选的文章,其主题和中国传统文化相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相符。本研究以《论语》为对象,虽不足以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亦能抛砖引玉,鼓励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英语这一隐性德育课程,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输送给学生。

猜你喜欢
论语孔子大学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留白”是个大学问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