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聪红
重度子痫前期是发生于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常见疾病之一,对产妇和婴儿的健康造成极大威胁[1]。重度子痫前期产妇一般需要入院治疗并采取合适的护理方式进行干预,对产妇的尿蛋白、血压以及胎儿发育情况进行检测,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2-3]。目前治疗该疾病的有效药物还未被发现,因此需要在护理工作上进行优质护理服务,来降低产妇的死亡率以及子痫的发病率[4]。基于此,本文研究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65例重度子痫前期产妇,对优质护理在重度子痫前期产妇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安全性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报道如下。
本研究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5例重度子痫前期产妇,根据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2例,年龄21~32岁,平均年龄为(28.64±2.11)岁,平均孕周为(35.14±0.28)周。研究组33例,年龄22~32岁,平均年龄为(28.87±2.31)岁,平均孕周(35.57±0.61)周。两组基本资料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符合权威指南中对重度子痫前期的诊断标准;孕周≥35周;初产妇;所有产妇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精神疾病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或者胆汁淤积等并发症。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产妇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每天定时测量体温和血压,做好常规清洁工作。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研究组采用优质护理。(1)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在产妇入院后,详细向其讲解关于重度子痫前期的知识、治疗方法、护理内容和预期结果,避免产妇过度紧张。(2)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均为初产妇,缺乏孕期知识,不了解分娩过程,同时对疾病缺乏了解,产妇常常会担心用药影响胎儿发育,有较大的心理负担,并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护理人员应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3)环境护理:护理人员应每天清扫病房环境,保持整洁,开窗透气,室内温度控制在约20℃,湿度控制在约60%;避免声光刺激。(4)生活护理:护理人员每天对产妇进行生活护理指导,如口腔清洁、足浴、会阴护理等;告知产妇多食高蛋白、高钙量、钾元素含量丰富的食物,避免食用钠元素含量高的食物。(5)产期护理:护理人员密切关注产妇的产程阶段;在第一阶段中,保证产妇有足够的睡眠,加强营养指导,确保充足的身体所需营养;在第二阶段中,做好预防准备,当产妇出现子痫和大出血时,及时救治,分娩后使用宫缩剂,对产妇腹部进行按压处理,防止血压骤降;分娩期间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产妇的血压变化。
(1)产妇情况。观察并记录两组子痫发生率。(2)护理满意度。制定百分制问卷调查,主要调查产妇对医护人员的护理技术、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服务态度的评价,分为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满意率=1-不满意率。(3)心理状态。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焦虑、抑郁程度越高[5]。
数据资料通过SPSS 20.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产妇产后子痫发生1例,发生率(3.03%),对照组产妇产后子痫发生7例,发生率(21.88%),研究组产妇产后子痫发生率更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6,P <0.05)。
护理后,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6.97%)明显优于对照组(78.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护理前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重度子痫前期极易发生并发症,且早产率较高,新生儿的死亡率也较高[6-7]。该疾病不仅仅属于妇产科疾病,同时也具有明显的高血压症状,对产妇生命以及围产儿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8-9]。因此对重度子痫前期的产妇进行合理有效的护理显得十分重要。优质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服务理念,其主要以患者利益为主,结合患者的个人实际情况开展护理工作,具有针对性,更符合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要求[10-13]。本研究通过优质护理,从健康宣教、心理护理、环境护理、生活护理以及产期护理等五个方面开展护理措施,能充分满足产妇需求,通过心理护理和环境护理,使产妇身心舒适,通过健康宣教和生活护理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使患者对子痫的发病机制全面了解,做到有效预防,从而有效的预防了产妇子痫发生率。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后的子痫发生率和心理状态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产妇均未出现死亡;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6.97%)明显优于对照组(78.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优质护理应用于重度子痫前期产妇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显著,能降低产后大出血发生率、子痫发生率以及产妇死亡率,并且提高产妇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安全性更高。
表1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表2 心理状态评分对比
表2 心理状态评分对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