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娟娟 柯晓玲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由于患者脑部血管破裂或受阻滞致使血液无法正常供给入脑引发的脑血管方面疾病[1-3]。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患者自护能力,从而提高疾病疗效[4-6]。临床实践已经证实,急性脑卒中患者病发时多伴随有相应吞咽功能障碍,比例高达患者群体的30%~65%。而对于慢性期的脑卒中患者而言,亦有超过10%的患者有吞咽功能障碍现象。吞咽功能障碍不仅影响患者正常的饮食,更有几率致使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7]。故本次研究中,主要针对脑卒中患者常伴随的吞咽功能障碍展开护理干预研究,探讨不同的护理方式对该疾病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取得显著效果,现进行如下报道。
研究时间为2016年2月—2018年11月。在此期间,抽取本院脑卒中患者136例,经CT、MRI检查已确诊为脑卒中疾病,脑卒中诊断标准:CT、MRI检查显示脑部血管有出血或缺血情况[8]。所有患者均伴随有不同程度吞咽功能障碍。根据患者护理方式差异将136例患者平均划分为两组,一组为行常规吞咽训练的对照组,另一组为行康复护理干预结合吞咽功能训练的试验组,两组各68例。所有患者中已剔除延髓与脑皮质病变,无认知功能障碍及合并严重糖尿病、肝肾功能障碍者,无失语现象,可配合研究。患者已完成同意书签署。所有患者中男女比例79:57,年龄最高者79岁,最低者52岁,两组一般资料经检验显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分组讨论研究。具体见表1。
对照组予以吞咽训练,试验组在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加以康复护理干预,各护理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2.1 吞咽功能训练 吞咽训练分基础、摄食两种模式。基础训练具体如下:(1)采取冰冻处理的棉棒,蘸水少许,伸入患者口腔刺激舌根、咽喉壁等位置,并指导患者进行吞咽的相关动作训练,以达咽部冷刺激及空吞咽训练;(2)进行屏气发声训练,指导患者坐于椅上,双手撑于椅面行推压动作,屏气后松手,再做呼气发声;(3)指导患者喉抬高训练,由训练医师指导患者甲状腺软骨上缘位置所在,亲身演示,给予患者可视化的训练方式,并让患者感受到吞咽动作时的向上运动,再结合镜中模拟训练,将患者手指放于自身甲状腺软骨上缘位置,训练频率不少于20次。吞咽功能基础训练频率为2次/d,20 min/次,由护理人员在旁监督指导。
摄食训练具体见下:(1)指导患者摄食体位,促进摄食效率。仰卧位时,将头部与颈部向前屈伸,保持躯干呈30°角度上抬,垫起偏瘫侧肩,此体位利于口腔期吞咽障碍的咽部食团运送。侧卧位时,选择健侧卧位,此时食物受重力影响将集中于患者健侧部分口腔,利于摄食。坐位时,应注意患者生命体征是否平稳,有无体位性低血压反应,若存有上述反应,则不予摄食训练。(2)食物形态选择。针对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食物的形态选择尤为重要。应充分考虑每位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碍程度,予以最易接受的食物。早期宜选用流质食物,再过渡至半固体食物,最终过渡至固体食物,直至患者可实现正常饮食。期间注意禁止患者食用刺激性、过热及过冷性食物。(3)食量选择。以一口量为宜,最初可选取3 mL左右的少量食物,当患者吞咽功能恢复至一定程度后,酌情增加一口食量体积。吞咽功能摄食训练频率亦为2次/d,20 min/次,由护理人员在旁监督指导,并帮助患者回顾训练方法,强化训练效果及后续训练效率。
1.2.2 康复护理干预 注意病区的整洁及患者摄食环境的整理,宜安静、干净、无外界干扰因素等。良好的摄食环境能够促进患者摄食时的注意力提升,以减少误吸现象发生。注意患者口腔方面的护理工作,避免因食物残渣剩留口腔造成的口腔炎症反应,进而影响患者食欲。同时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足够的人文护理关怀,排解患者因疾病而产生的负面心理情绪。通过相应的心理护理,多与患者共同并就以往一些取得成功疗效的先进病例对患者进行治疗积极性上的鼓舞,进而疏解患者因疾病产生的紧张等情绪。并就疾病的相关知识及自我护理技能指导展开科学有效的健康宣教,利于患者治疗依从性提升,促进后续护理治疗工作的展开。与患者家属多互动交流,并指导其相应护理技能。从家属层面给予患者对应的治疗鼓励,促进患者治疗信心提升。
表2 两组饮水试验结果对比
表1 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表3 两组满意度对比 [例(%)]
同时针对治疗时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针对咳呛现象的发生,应指导并帮助患者低头弯腰,将身体前倾以使下颚靠近胸前,对患者肩胛下进行连续性的快速拍打,促进患者食道食物残渣的排出。针对误吸现象的发生,应做到前期预防工作,如避免患者使用吸管饮水,及杯中盛水应注意满杯,避免半杯水下患者可能下意识后仰头饮水,从而造成误吸。当误吸现象发生时,应首先排查患者口腔异物情况,若存有异物应及时取出,无法取出时应帮助患者采取拍背方式促进异物咳出。必要时可应用吸引器吸取出异物,避免窒息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两组均持续干预15天。
护理人员分别观察每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情况,并进行护理满意度对比。其中吞咽评估依照洼田饮水试验进行,具体评估指标见下:(1)Ⅰ级:一次性饮尽30 mL温水且无咳呛现象发生;(2)Ⅱ级:无法一次性饮尽但无咳呛现象发生;(3)Ⅲ级:一次性饮尽且有咳呛现象发生;(4)Ⅳ级:无法一次性饮尽且有咳呛现象发生;(5)Ⅴ级:无法饮尽且常有咳呛现象发生。本文将Ⅰ级、Ⅱ级归纳为总有效。护理满意度设置满分100分,达90以上者为满意,70~90分为较满意,70以下者为不满意。满意度填写及回收工作均于两组护理结束后进行,满意度计算方式为各组满意与较满意例数和与总例数间的比值。
对本次研究收录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应用软件为SPSS 14.0,其中计数资料表达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当结果显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对照组与试验组饮水试验显示治疗总有效率分别是88.24%、9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试验组满意度98.53%,高于对照组的89.71%,统计学处理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吞咽功能发生障碍是由于患者机体中枢神经受到损伤导致,与迷走神经背核、延髓疑核病变有关,致使唇、咽、软腭等相关吞咽组织受损,进而导致吞咽功能发生故障[9-10]。临床实践已经证实,脑卒中常伴有吞咽障碍。而吞咽功能一旦发生故障,将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正常饮食,进而导致营养不良等一系列并发症发生。因此对患者吞咽障碍的治疗就显得意义重大。
目前,临床针对此类患者,在治疗早期就给予其相应的吞咽肌群训练,旨在促进患者吞咽反射灵敏性,进而实现对患者脑组织细胞的刺激再生,并加快患者吞咽功能恢复进程[11-12]。有关吞咽功能恢复的常规护理治疗方法为吞咽功能训练,通过对患者口腔的温度刺激等相应训练,促进患者肌肉协调能力实现重建、恢复,预防肌肉萎缩。正如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在此护理模式下,其吞咽功能恢复程度与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提升。结合形态、体积合适的食物进行摄食训练,能够实现大脑皮质有效控制功能的恢复与建立,促进血液循环,提升咽部肌群协调性及灵活性,促进吞咽反射,避免肌肉萎缩。同时展开康复护理干预,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康复环境,并予以科学的心理疏导,帮助其提高治疗积极性。联合健康宣教,提升患者疾病认知度,并联合患者家属给予患者足够的人文关怀,进而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正是有了这一系列护理手段的有效结合,才使患者实现更快更优地康复[13-16]。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干预结合吞咽功能训练,较单一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并发相关吞咽障碍患者,其吞咽功能恢复疗效更佳,利于护理满意度提升,临床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