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HI 数据浅谈石河子地区奶牛酮病发病情况及预防措施

2020-02-28 04:40高天乐徐烨陈宏何开兵
中国奶牛 2020年1期
关键词:乳脂牛场围产期

高天乐,徐烨,陈宏,何开兵

(1.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石河子 832000;2.新疆兵团第八师畜牧兽医工作站,石河子 832000)

奶牛酮病是一种很常见的营养代谢性疾病,其发病原因大多是由于奶牛机体对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代谢出现紊乱造成的。该病已是当今奶牛养殖行业所共同面临的难题之一,对奶牛的生产性能和繁殖性能危害极大,可造成牛场严重的经济损失。研究表明,酮病患牛由于产奶量下降、繁殖性能降低等因素影响,每头病牛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低于为3 200元[1],若再考虑到淘汰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损失的金额将会更大。此外,酮病也是一种群患性疾病,很容易在规模化牛场中大规模发生。

目前,我国对临床型酮病的治疗较为成熟,而对亚临床型酮病的监测与预防较为忽视[1]。尽早地发现患牛是减少牛场经济损失的最佳选择。因此对于酮病,牛场应坚持防大于治的养殖观念,及时对酮病进行监测,以达到良好的预防效果。传统的乳酮检测方法大多数采用酮粉法和试剂法,这两种方法均可用于早期尿中酮体检测[2],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误差性[3]。

本试验通过采用产于荷兰D e l t a 公司的CombiScope 300hp乳成分体细胞联合测定系统,对乳中的丙酮和β-羟丁酸含量进行测定,针对丙酮和β-羟丁酸的含量与奶牛酮病有较高的相关性,从而为临床型酮病和亚临床型酮病的预警、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参与检测的动物来自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畜牧兽医工作站DHI中心的八个规模化牛场的800头泌乳牛,牛场编号为1-8。每个牛场随机抽取体况相近的100头牛参加检测。饲养方式采用舍饲和TMR饲喂技术。

1.2 样品采集

为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采样前按照牛场生产规范对奶牛乳区进行清洗、消毒、按摩,并弃去前3把奶,使用流量计或DHI取样器取样,早、中、晚按4:3:3取样40mL。取样后确保奶样充分混匀,加入DHI防腐剂混匀后4℃冷藏,3日内送达DHI中心进行检测[4]。

1.3 试验仪器

荷兰Delta公司的CombiScope 300hp 乳成分体细胞联合测定系统;恒温水槽(NK-100,常州诺基仪器有限公司)。

1.4 检测指标

测定乳中丙酮和β-羟丁酸含量,二者中有一项达到标准即可判断为酮病,二者测定结果不累加,酮病判定以Delta公司提供的酮病预警浓度为标准[4](表1)。

表1 酮病预警浓度标准 单位:mmol/L

1.5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Excel 2010软件进行整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表2 各牛场酮病统计结果

从表2中可以看出,参与试验的800头奶牛中,临床型酮病总体发病率为8.75%,亚临床型酮病的总体发病率为45.63%。其中5、6、7号牛场临床型酮病发病率为0,说明这3个牛场注重奶牛日常管理,并且能及时治疗病牛,但部分奶牛患有亚临床型酮病;1、2、3、4、8号牛场均属于高产牛场,故亚临床型病牛数量最多,发病率最高可达74%。从图1中可以看出,亚临床型病牛发病率明显普遍高于临床型病牛。

图1 临床型与亚临床型酮病发病率

3 讨论

3.1 病因分析

3.1.1 季节因素

据相关调查表明,奶牛酮病的高发季节主要集中在冬末春初这一阶段[5]。石河子市春季天气寒冷,气温变化无规律,本地大多数牛场都存在管理设施上的缺陷,部分牛场舍内潮湿阴冷,再加上春季牧场积雪未化,导致一些牛场草料单一,奶牛采食量下降,营养不均衡,奶牛活动量不足等,可能是引起发病的重要原因。

3.1.2 泌乳天数与乳脂率

泌乳天数小于70d、乳脂率大于5.0%的牛群中易存在酮病或亚临床型酮病。一般情况下,如果泌乳早期乳脂率测定结果较高或脂蛋比大于1.5时应注意是否有酮病。本试验中1~4号牛场存在一定比例的泌乳天数小于70d、乳脂率大于5.0的奶牛,其酮病总发病率较高可能与该指标有一定的关系。此外,乳脂率的高低与日粮的精粗比、精料的添加量、奶牛是否存在瘤胃酸中毒密切相关。

3.1.3 生理状态

参与本次试验的奶牛是随机挑选的,因此亚临床型酮病发病率较高的牛场可能是处于围产期的奶牛较多。因为酮病多发于围产期[6],尤其是产后数周内,由于泌乳量迅速增加,采食量因产后体况较弱增加较慢,导致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代谢负平衡,体脂动员后生成了大量的酮体,增加机体代谢负担,从而引发了酮病。

3.1.4 产奶量与高峰日

研究表明,高产奶牛易患酮病[7]。本试验中3、5号牛场的奶牛产奶量均在30kg以上,属于当地高产牛群,但结果表明,3号牛场酮病发病率较高,5号牛场酮病发病率较低,临床型酮病发病率为0,这说明高产奶牛虽易发酮病,但也与饲养管理有着很大的关系,在管理较好的情况下,酮病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6、7号牛场的奶牛产奶量在22.5~25kg之间,产奶量较低,酮病发病率也较低。奶牛的高峰日一般在产后40~60d,高峰日提前或推迟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奶损失,同时也说明牛群中可能存在患有营养代谢性疾病的奶牛。本次调查的牛群高峰日平均在101d,酮病总体发病率为54.38%,其高发病率可能与高峰奶的推迟有一定的关系。由此可见,高产奶牛应该作为酮病监测的重点对象,但管理的好坏对酮病发病率高低有重要影响。

3.1.5 营养状况

奶牛营养状况也是引发酮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报道,妊娠晚期和泌乳早期干物质采食量不足是引起酮病的主要原因[8],此外,围产期的日粮搭配中,能量、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的浓度均与奶牛酮病有关[9]。相关研究提出,奶牛产后8周内日粮应该提供95%左右的能量[10]。因此,饲喂的日粮既要适口性好,也要兼顾营养均衡,精粗比合理,尤其是围产期奶牛的能量供应必须满足,以防酮病的发生。

3.2 预防措施

3.2.1 加强酮病监测

目前常用于监测奶牛酮病的指标有血酮、尿酮以及乳酮。据报道,血液中β-羟丁酸含量是判断酮病的黄金指标,健康奶牛血液中β-羟丁酸含量低于1.4mmol/L,临床型酮病患牛血液中β-羟丁酸含量超过3.0mmol/L,亚临床型酮病患牛血液中β-羟丁酸含量在1.4~3.0mmol/L之间[11]。刘莉如等通过研究奶牛分娩前后血液中β-羟丁酸含量变化规律发现,亚临床型酮病在奶牛生产前后都存在很大的发病几率[12]。因此建议牧场根据DHI测定数据和报告建立酮病监测体制,及时对酮病进行有效监测,并及时治疗。

3.2.2 加强奶牛日常管理

奶牛酮病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奶牛能量负平衡的发生,对奶牛的生产性能影响极大,可能造成奶牛体重骤降,体脂被动员,甚至出现低血糖等症状。因此要让奶牛产后获得足够的能量,从而减小能量负平衡带来的影响。应注意产后奶牛的饲喂,合理提高奶牛的日采食量,并提供适口性较好的饲草和营养均衡日粮及充足干净的饮水。此外,要积极预防围产期疾病[13],加强奶牛围产期的饲养与管理。对于高度集约化饲养的牛群,要防止奶牛泌乳结束前牛体过肥[14]。此外,还应加强牛舍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外界环境对奶牛的影响,给奶牛提供较好的生活环境。

4 结论

通过本次试验发现,参与检测的8个牛场中临床型酮病的总体发病率为8.75%,亚临床型酮病总体发病率为45.63%,这说明亚临床型酮病是该地区奶牛生产的较大潜在风险,这对牛场的经济效益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因此,预防亚临床型酮病应作为石河子地区牛场的重点工作之一。

猜你喜欢
乳脂牛场围产期
肌筋膜触发点针刺联合低频电刺激和骶髂关节拉伸复位治疗围产期耻骨联合分离症的疗效分析
乳脂品质及其通过饲粮措施进行优化的研究进展
洛绒牛场
洛绒牛场
在亚丁(二首)
肉牛舍自走式牛场清粪车的研究
围产期预防保健干预对高危孕妇妊娠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观察
Effect of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on postoperative weight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
河北省唐山地区生鲜乳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变化规律研究
同步荧光法监控人乳脂质替代品氧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