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由教育部牵头,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实施、启动了我国针对本科护理教育的护理学专业认证[1],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向内涵式发展,逐渐与国际接轨,符合时代需求[2]。专业认证的主要目的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3-4]。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护理学专业类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和200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作为指导专业认证的重要依据[5],明确指出了护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要求[6-7],办学单位应根据毕业生质量要求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并构建教学体系,从而保证毕业生质量。因此,教学各环节都要围绕达成培养目标而设置[8],课程及课程设置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2012年,我院以专业认证为契机,对照《护理学本科专业规范》《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和《护理学专业类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对专业培养目标和办学各环节进行自查和整改,以期提升办学质量[9]。妇产科护理学作为护理学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在我院教育计划调整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构建课程建设方案、修订教学大纲、遴选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以及完善课程评价机制等。本研究以妇产科护理学课程设置中教学学时改革为例,阐述专业认证标准下核心课程改革效果。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10级、2012级和2014级,共计963名护理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0级为五年制本科,在大学四年级下学期开设妇产科护理学,2012级和2014级为四年制本科,均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开设妇产科护理学。授课教师无改变,3个年级学生性别、年龄、课程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学时改革
2012年教育部颁布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护理学由原来的医学学士学位改为理学学士学位,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学院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我校护理学专业学制由原来的五年改为四年,同时整合护理学课程模块,调整各课程教学时数,从而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2014年学院结合培养目标、根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对人才培养方案再次进行了调整。学制和学时调整情况详见表1。
表1 妇产科护理学课程学制和学时变化
注:每学时为50 min。
1.2.2 评价指标
妇产科护理学课程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鉴于不同学时形成性评价计算标准不统一,而终末考核成绩能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故本研究选取终末考核成绩作为评价指标。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2010级、2012级和2014级3个年级护理本科学生的终末考核成绩进行回顾性分析。终末考核方式为理论考试,试卷均为题库随机抽题形成,难度系数分别为0.763,0.752,0.739,信度中等。试卷题型一致,包括选择、论述、分析应用等题型,客观题与主观题比例为4∶6。客观题采用机读卡方式阅卷,主观题由相同教师依据标准答案采分点统一评阅。考试时长均为100 min。试卷满分100分,≥60分为及格,≥80分为优秀。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K-S检验)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数据分析,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10级、2012级和2014级总计1 000名学生,剔除挂科补考学生25名及缺考学生12名,共计37名,剩余共计963名学生的终末考核成绩纳入本研究。
2.1 不同学时终末考核成绩比较
2.1.1 不同学时学生终末考核成绩比较
理论学时80学时、62学时、45学时学生的期末成绩呈正态分布,F=32.521,P<0.05,方差不齐,选择非参数检验(K-S检验)。3种学时学生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62学时学生均分处于较高水平,详见表2和图1。
年级学时人数终末成绩(分)2010级80学时35166.30±10.152012级62学时30772.57±9.242014级45学时30562.94±8.94
注:H=142.661,P=0.001。
图1不同学时终末考核成绩分布
2.1.2 学制相同而不同学时学生终末考核成绩及格率及优秀率比较(见表3)
表3不同学时终末考核成绩及格率、优秀率比较单位:人(%)
学时年级及格优秀62学时2012级268(87.20)64(20.80)45学时2014级195(64.00)6(2.00)χ2值45.33653.837P0.0010.001
2.2 不同学制学生终末考核成绩比较
2.2.1 不同学制终末考核成绩的比较(见表4)
学制人数 年级终末考核成绩(分)五年制3512010级 64.41±11.36四年制6122012级/2014级66.61±10.57
注:t=-2.973,P=0.003。
2.2.2 不同学制学生终末考核成绩及格率、优秀率比较(见表5)
表5不同学制学生终末考核成绩及格率、优秀率比较(n=963) 单位:人(%)
学制 年级及格率优秀率五年制2010级 245(69.80)25(7.10)四年制2012级/2014级463(75.60)70(11.40)χ2值 3.9254.672P 0.0480.031
3.1 以专业认证为契机,完善妇产科护理学课程建设方案
以往的研究显示,护理学专业临床核心课程存在课堂教学部分内容滞后于临床护理发展,理论课教学时数偏多,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完善等问题[10-12]。自2007年起,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陆续研制发布《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护理学本科专业规范》等文件,从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制定认证标准,用以指导护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13]。在详细解读《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护理学本科专业规范》《护理学专业类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等文件的基础上,妇产科护理学课程组对本课程情况进行自查,分析存在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如根据新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完善课程计划、改革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等,不断完善和优化本课程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使妇产科护理学教学工作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
3.2 四年制本科护理能够达到本科人才培养要求
学生在校培养有年限限制,本科护理的培养有五年制和四年制两种,分别授予医学学士和理学学士学位,其培养目的分别为学科型护理人才和实用型护理人才[14]。我国高等护理人才紧缺,四年制护理本科一方面可以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减少国家的教育投入和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可以缓解护理人力资源紧缺的现状。本研究中,五年制和四年制学生终末考核成绩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四年制本科均处于较高水平,分析原因可能与学制缩短后:①整合教学模块,调整课程计划,修订教学大纲,整改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目标,授课教师理论授课目标性增强;②授课学时相应缩短,课程内容相应进行调整,授课教师除课堂讲授外使用Black Board(BB平台)、微课堂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③四年制在校时间减少1年,每学期课程数目相应增多,学生紧迫感增加,促使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本研究与韩浩贤等[14-16]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四年制本科培养完全可以满足现有的本科护理教育目标和护理学科本身发展需求,而且四年制符合本科护理学教育发展趋势,利于本科护理教育与国际接轨。
3.3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保证课程目标实现的基础
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并富有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是培养合格护理专业人才的基础和保障[12,15]。五年制改为四年制后,本科护生的培养目标从学科型护理人才转为实用型护理人才,授课时间缩短1年,教育计划相应进行调整。如何进行专业课程设置、调整授课学时、合理安排授课内容,从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是我们迫在眉睫需要研究的问题。《护理学本科专业规范》中对本科教学学时有明确、具体的要求[16],妇产科护理学作为护理学专业课程模块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参考学时:最低学时63学时(45学时理论讲授+18学时见习),最高学时99学时(66学时理论讲授+33学时见习)。以此为依据,调整妇产科护理学教学学时,在保持教学要求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期待用最科学、合理的学时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完成课程培养目标。本研究中,理论学时80学时、62学时、45学时的终末考核成绩均分、优秀率和及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62学时均处于较高水平,认为理论学时为62学时是比较科学、合理的理论讲授学时。
综上所述,专业认证视角下妇产科护理学课程设置改革中,理论学时为62学时的四年制本科教学具有较好教学效果,可以实现本课程教学目标,能满足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