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精神价值挖掘与传承研究

2020-02-27 10:22李美晨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6期
关键词:目的文物保护

李美晨

摘 要:当前我国的文物保护理念还停留在对文物本体的保存层面。文物的价值不仅在于本体,更在于其蕴含的精神,文物保护不能只满足于对文物本体的保护,更应该关注对文物精神价值的保护,后者才是文物保护的终极目的。文物的精神价值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当前承载这一价值的是文物工作者和文物爱好者两大群体。文物工作者群体是承担文物保护使命的主力军,文物爱好者群体则是实现文物保护目标的生力军。因此文物保护工作不仅要保护文物本体,更应该对其精神价值的承载者予以保护、引导,在当前文物保护完全关注“物”的大环境中,切莫忽视了对这类“人”的保护。。

关键词:文物保护;目的;精神价值

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对文物保护事业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物的重要性,2015年视察西安博物院时说:“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各级政府对文物保护工作都給予了强有力的支持,特别是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设备、设施等硬件方面都得到了改善和加强。文物从发现、出土、保护到展示都能得到相应的保护,这在中国文物保护史上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在为这些成就骄傲的同时,本文想要探讨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即文物保护的目的问题。当前,我国文物保护研究多关注文物的宏观保护与管理,如文物保护需加强意识宣传和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科学的管理体制,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法律法规,健全文物保护管理机制。目的是为保护文物本体。虽也有对文物精神保护的研究,比如文物修复需保护文物精神文化,但很少触及文物精神价值保护的宏观和微观举措。

习近平主席2014年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说:“对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满足于欣赏它们产生的精美物件,更应该去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满足于领略它们对以往人们生活的艺术表现,更应该让其中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可见,文物的价值不仅在于文物本身,更在于其中蕴含的精神文化。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博物馆,当面对文物时,他们能真正感受到其中的精神吗?如果你用心观察就会发现没有专业讲解员带领的观众,往往只是感叹于博物馆中陈列文物的精美,又或是大声道出一番令人啼笑皆非的文物怪谈。于此,文物只是置于展柜内精致冰冷的物件,这与我们想要文物“活”起来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那么,文物精神价值是什么呢?我们知道文物是有其时代、制作者、用途等,研究人员便从这些方面入手,揭示它从出现至“消亡”的全过程,解读附着其中的历史信息和展现出来的精神文化,即文物的精神价值。想要深入了解文物的精神价值,我们还需理解一个本质问题,文物精神价值的认定是取决于文物的本身,还是取决于人们对文物的认识?只有充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才能在此基础上论及文物精神价值的体现方式。目前学界对此的看法可分两类:一类认为精神价值会随着人的喜恶发生变化,其认定应以客观的文物本体为主,而不应颠倒次序,将认识置于客观本体之前;另一类则认为人的活动与文物精神价值挖掘是动态的连接过程,价值会随着人们对文物认识活动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笔者认为精神价值是存在于文物中的,但对其认定则是取决于人对文物的认识。当我们参观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时,那些屹立于坑内的兵俑,其价值的高昂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其价值尚未被认识之前,当地老乡通常将挖出的人俑就地打碎,只因他们认为这是怪物,是不吉利的;又或者给这些“怪物”戴上草帽充当稻草人,用来恐吓飞禽走兽。可见,文物的精神价值只有在被人认识之后才会体现出来,否则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湮没无闻。《楞伽经》中说世界万物皆由心所造,人认识的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这种说法虽然主观唯心,但用在文物价值的认定上却有一定的道理。

文物的物质价值能以材质优劣、工艺繁简进行有价换算,与之相比,精神价值更具抽象性和非确定性,无法用具体的价码来评估,只能从形象的美与丑、品味的高与低、历史的远与近来感知。基于此,我们对文物精神价值的认识并不存在普遍性与一致性。但是目前确实又存在一套被普遍接受的认识体系,这套体系是由谁建立的?在传统社会中文物的价值是由收藏家群体塑造的。这些收藏家非富即贵,他们有地位,有财力,有文化,有品位,只要能将承载着文化价值的文物收入囊中,即使花费再多的金钱也在所不惜。一件心仪的文物如若不能收于府内或不能临近观摩,将饮食无味、彻夜难眠;如一旦心遂所愿,则不离不弃、难舍难分,张伯驹、王世襄等人应属这类人物的代表。

当前电视台的“鉴宝”“收藏”类节目层出不穷,庞大的“收藏”群体,也都是为“利”而来,而不是为“爱”而来。“收”也只是为了“利”,而不是为了“藏”。文物的精神价值如不能在新的收藏家群体中得以再现,那又存在于哪些群体中呢?笔者认为当前能够拥有上述文化情怀,并能体现文物精神价值的有两个群体,一是文物工作者群体,二是文物爱好者群体。

文物工作者是指供职于博物馆、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专业人员,他们多毕业于高等院校,是科班出身。他们会应用科学方法对文物融入更多的情感,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文物的精神价值。南昌海昏侯墓的发掘与研究就通过公众考古与大众紧密相连。与传统收藏家相比,文物工作者不嗜收藏,他们虽没有显赫的地位和雄厚财力,但他们有着同样的文化情怀,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樊锦诗先生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当然,我们还有许多如先生一般始终坚守在文保一线的同仁们,他们怀着对文物的一腔热爱,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青春。

目前,因文物保护行业的特殊性,许多实质经验需要年龄和阅历来积累,60岁的年龄对文博行业来说正是黄金时期,但这个年龄又是国家的法定退休年龄,不能不说这是文博行业发展的一个遗憾。对于那些退休后还依旧坚持在岗位上的文物工作者来说,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不断奉献,将一生的学术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才是最重要的。

然而,现实却总是阻碍文物工作者为理想前进的步伐。单从考古工作者来看,多数人对其印象多在“苦、累、穷”三字,具体表现为:“苦”是因考古工地大多地处偏僻,环境艰苦;“累”是考古发掘的时长一般在两三个月以上,更有甚者,达几年之久;“穷”是指考古职业收入普遍不高,许多年轻考古工作者靠野外补助来贴补家用。有限的物质待遇,艰苦的工作环境,与这一群体面对的高贵工作对象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许多对文物抱着热忱而来的年轻人也会因此退缩。为确保文物精神价值得到充分发掘和传递,就必须让青年文物工作者无后顾之忧,让离退休的业内人士也有发挥光热的余地。

笔者认为可适当提高文物工作者的待遇,尤其是一线的工作人员,为他们解决好后方难题。而坚守在岗位上的离退休人员,文物部门也可与其商定返聘事宜,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此外,可以在博物馆及遗址参观、门票购买等方面,给予文物工作者家属及在校相关专业学生适当便利和优惠,在细节处体现重视和关爱,不仅可以增加家属对文物工作者的认同感,还能让文物工作者感受到这一职业是受重视的。总的来说,适度提高这一群体的职业待遇和地位,让他们能以一颗高贵的心灵面对祖宗留下的无价遗产,这对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也是很有必要的。

在我国经济实力增强的大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目前人们已不再只限于满足物质生活,更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玩文物”成为一种时尚,文物爱好者群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与文物工作者群体相比,文物爱好者群体的组成要复杂得多。可以说是品味悬殊、情趣各异,他们的目的更是不同,有的为怡情,有的是为获利,有的附庸风雅,也有的对文物一往情深。对待文物他们往往是热情有余,但知识储备、文化修养却有些力不从心。有些人的文物知识甚至完全来自《鬼吹灯》《盗墓笔记》等影视文学作品,不免有些肤浅。因文物知识欠缺,他们难免会对文物作出一些不合时宜、贻笑大方的事情。正因如此,文物工作者与他们接触时,往往持谨慎甚至是排斥的态度。同时文物爱好者也时常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况,2018年一批文物爱好者在陕西咸阳唐崇陵进行“走陵”活动时,将陵区的石刻残件搬到监控摄像头下,对此评价褒贬不一,但多是批评他们“炒作”。客观来看,文物爱好者私自搬运文物的行为虽不值得提倡,但他们保护文物的热忱却是值得我们用心呵护的。要知道一个对待文物麻木甚至仇恨的社會,还何谈文物保护事业呢?

在现实生活中,文物爱好者群体也并非一无所长,全是负面形象。除了值得称赞的一腔热忱外,他们在民间文物收藏、保护和价值宣传上还有着自己的渠道和经验。抗战文物收藏爱好者群体便是其中的代表性团体,团体成员身份地位虽然不尽相同,但他们在各自领域都始终坚持初心,为收集和保护日本侵华罪证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所收藏的文物已经成为国有、民办博物馆藏品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福建为保护一座明中期缪氏大厅堂免于暴雨冲击,民间人士积极筹措资金,协助文保人员搭盖古建筑防雨棚,确保古建安全。如果能正视文物爱好者群体的积极作用,并做出必要的引导和规范,便能有效整合民间文物资源,快速打开文物保护意识和价值宣传在群众间的通道。2018年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多元投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积极性。”由地方政府、文保部门以及企业开展的河北省喜峰口和北京市箭扣段落的长城保护项目便是践行上述主旨的极佳例子,社会公众积极响应长城保护资金的募捐,参与各类活动和项目策划,贡献民众智慧;官方则通过互联网记录长城保护过程,传播长城保护知识,拉近与公众的距离,积极吸纳各方意见和保护方式,确保长城保护工程合理、科学。经过打磨,长城保护项目在融合官方和公众力量上已经成熟,为日后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提供了良好的样本。

综上,不难看出我国新时代下的文物保护更注重群众的参与,并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在文物资源急需人力保护的情况下,广大文物工作者、文物部门工作人员更应放下成见,敞开胸襟,勇敢地走进群众,用知识与魅力去感染他们,传递正确的文物价值观念。笔者认为各级文物部门可与高校联合举办文物保护专业知识培训班,系统地提高文物爱好者的见识,并加强服务意识,为文物收藏者提供鉴定、修复、保管方面的咨询,多多注重人文关怀。而不是以专家自居,摆出一副权威的面孔,拒人于千里之外。各级政府或文物部门也可出台相关资助和扶持政策,鼓励并引导民间文物收藏和保护事业走上规范化的发展道路。当然,只从行业内部向外走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文物爱好者及群众主动配合,通过自我学习的方式,增强知识储备,提高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文物保护观和价值观。也要多参与文博、考古知识讲座活动,拓宽知识来源渠道,不应将目光放在虚构的影视文学作品上,闭门造车,盲目应从。

文物保护是一项功在千秋、利国利民的事业,这项事业绝不止于将文物完好地保存下来作为最高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考察敦煌研究院时,他强调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更要揭示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不断坚定文化自信。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推动敦煌文化研究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加强同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增进民心相通。要加强敦煌学研究,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展示我国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的成果。同理,对文物进行保护研究时,我们不仅要保护文物本体,更要保护其中的精神价值。“要关心爱护科研工作者,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为科研工作者开展研究、学习深造、研修交流搭建更好平台,提高科研队伍专业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这番话无疑肯定了文物工作者的努力,也点出了精神价值需由人来认识的事实。当然,文物爱好者同样是文物精神价值的传承者,我们不能忽视他们做出的贡献。我国的文物保护事业已经进入全民参与阶段,人们已不满足于只欣赏文物的精美,更想读懂文物背后的故事和精神文化。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物的精神价值,在当前文物保护几乎完全关注“物”的背景下,切莫忽视了对“人”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徐磊.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5):74-75.

[2]黄瀚东.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6(6):143-144.

[3]于静.探讨如何做好文物保护及管理工作[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5):114-115.

[4]丁艳波.论文物修复对于文物价值体系的重要性[J].理论观察,2019(2):137-139.

[5]郭旃.文化遗产的作用、效应和价值—文物保护工作中的热点话题[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8(4):2-6.

[6]周孟圆,杜晓帆.文物的价值在行动中产生—文物价值认定的前沿理念与经验[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9(1):15-25.

[7]徐卫民.地下军阵—秦兵马俑坑考古大发现[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1-4.

[8]尚荣.坛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5:14.

[9]张恩岭.张伯驹传[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3.

[10]张中行.奇人王世襄—名家笔下的俪松居主人[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11]徐长青,曹柯平.海昏侯刘贺墓:公众考古的一个范例[J].南方文物,2017(1):131-133.

[12]李思辉.民间文物保护热情需要呵护[N].贵州政协报.2018-5-24(B03).

[13]吴继龙,刘家宁,王少亭.“九一八”事变86周年:走近抗战文物收藏爱好者群体[EB/OL].中国军网综合,http://www.81.cn/jwgz/2017-09/18/content_7759615.htm.2017-09-18.

[14]丁清華.文物保护力量在民间—小记民间团体抢救保护福建明中期缪氏大厅堂[N].中国文物报,2017-08-25(003).

[15]李耀申.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新动力—《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实践研究》读后[N].中国文物报,2019-04-12(003).

[16]侯珂.社会力量参与长城保护的思考和实践[N].中国文物报,2019-03-29(005).

猜你喜欢
目的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利用信息化建设研究
新时期文物保护项目管理的创新思路
地下文物保护首要举措考古勘探程序应前置
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
分析地方文物管理所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浅议文物保护和文物保护意识之间的关系
明辨动机和效果,解构当政者的权力博弈及政策取向
廉洁校园文化建设在预防职务犯罪中的作用研究
谈高校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