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立海
摘 要:牙舟陶主要产于贵州省平塘县牙周镇,始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牙舟陶以其古朴自然的造型、民族化的纹饰、独特的釉色、神奇的窑变效果和出土文物般的神韵,在中国陶瓷艺术届独树一帜,并成为中国十大名陶之一。牙舟陶能够在国内乃至在国际上产生巨大影响力,主要是因为牙舟陶吸收了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元素,将古老的制陶工艺与当地的文化艺术相互融合,形成具有贵州民族特色的陶艺作品。文章主要从陶艺的釉色、纹饰、造型三个方面论述贵州民间文化元素在牙舟陶中的应用与融合。
关键词:民间文化元素;牙舟陶;应用
牙舟陶,600年前从江西传入贵州平塘后,结合牙舟镇周边特有的陶泥和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制陶工艺、釉料配制、造型和纹饰上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和少数民族审美内涵。牙舟陶作为贵州民间文化艺术符号的主要代表,在我国的陶瓷界产生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前,贵州的民间文化艺术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但是改革开放之后,贵州的艺术家们以本土民族题材为主题,将贵州民间文化元素与各种艺术形式相互融合,创造了一大批极具民族特色的现实主义作品,如刘雍的牙舟陶、董克俊的版画、田世信的雕塑等。这一系列凸显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美术作品和美术展览形成了当时极具影响力的贵州美术现象。而平塘牙舟陶在融入贵州本地文化元素后,在贵州美术现象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1983年3月北京举办的中国国际旅游会上,牙舟陶“鸡纹双耳罐”被评为旅游纪念品优秀作品,荣获轻工部金质奖章;1984年在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中,牙舟陶“云纹牛奶罐”作品荣获轻工部优秀作品百花奖。牙舟陶以其出色的民族风格、自然古朴的造型和出土文物般的神韵,被誉为中国十大名陶之一,并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牙舟陶吸收了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元素,将传统的制陶工艺、当地的特质陶泥和民间文化艺术相互融合,使作品既有传统制作工艺中的稚拙、朴素特质,又有浓厚的地方民族文化的神秘色彩,形成具有贵州民族特色的陶艺作品。牙舟陶是如何运用贵州民间文化元素进行创作的呢?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独特自然的釉色,民族神韵的纹饰,古朴敦厚的造型。
1 独特自然的釉色
牙舟陶在釉色的应用与调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主要以绿、蓝、褐、黄为基本的釉色,特别是绿釉用得极其普遍,逐渐发展成为贵州色彩的象征和代表。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天蓝云白,由于贵州长期以来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落后,交通不便,生态环境处于封闭状态,植被茂密而葱郁,呈现出青山绿水的景象,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便成了贵州生态环境的代名词,而体现在色彩上,以蓝、绿色调为主要色彩基调。绿色、蓝色自然形成了贵州色彩的代表。绿釉、蓝釉两种釉色表现在牙舟陶上,形成了与贵州山水、气候、色彩十分和谐、相互辉映的自然画面。而这样沉着的绿色和蓝色,既体现贵州的乡土气息,又使牙舟陶散发出具有青铜器般出土文物的神韵色彩。
贵州陶艺大师岳振的系列牙舟陶作品喜用蓝色和绿色釉,《圆之缺》《天地有道》《乡景陶瓶》《地戏薄雕陶瓶》等作品以一种深浅不均的蓝色釉去奠定牙舟陶的色彩基调。在《乡景陶瓶》作品中,岳振用国画的表现语言在陶瓶上刻画出贵州的山水和建筑,呈现出一幅优美的贵州田园风光。论及蓝色和绿色釉的运用,岳振说:“蓝与绿,加上传统牙舟陶坛、罐等生活用品的酱色,可以说是构成牙舟陶陶瓷艺术品的三原色,这三种颜色如果混为一体烧制出来,其视觉上给人的审美冲击不亚于唐三彩带来的效果。我是一个在贵州生贵州长的贵州人,走到哪都想宣传贵州的绿水青山,所以我大多数的陶瓷艺术作品也是以蓝与绿的色彩来呈现。”①青年陶艺师吴海也钟情于蓝色和绿色釉的表现,其作品《黔之韵》用抽象而概括化的语言在陶瓶上表现贵州独具特色的喀斯特地形面貌,并施以深沉的绿釉来表现这神秘而有韵味的贵州山水。
牙舟陶在釉色的研制和使用上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性文化特征,除了在色彩的设计上融入具有贵州元素的环境色,还产生了独特的冰裂和窑变效果。陶艺大师付培贵认为,冰裂效果是牙舟陶重要的艺术特色,有无开片即冰裂效果,是鉴定牙舟陶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冰裂纹的形成是由于玻璃釉面与坯体在烧制过程中的膨胀系数不一致,产生一定的差距,导致玻璃釉面出现不规则的裂纹。蓝色和绿色玻璃釉所产生的冰裂纹使牙舟陶看上去具有一种如玉般温润的色彩效果。窑变也是牙舟陶釉色的主要特点,这是玻璃釉在烧制的过程中,因为温度的变化和坯体矿物质含量的差异,而呈现出其他色彩的变化过程。窑变的色彩与玻璃釉本色自然融合,形成或斑驳陆离或自然流淌的色泽变化,而这变化莫测的窑变效果如浑然天成般完美。
2 民族神韵的纹饰
陶艺的纹饰发展是人们针对陶艺的实用功能提出的对美的诉求,是审美的需要。人们将牙舟陶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有机结合,并融入当地的民间文化艺术,使牙舟陶更具民族神韵。牙舟陶在纹饰上基本以十分概括的动物、植物、人物的形态出现,这些夸张概括的纹饰形态都取自贵州少数民族的蜡染、刺绣、剪纸、银饰、神话传说、图腾中图案符号。将这些极具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以传统浮雕的形式用捏塑、变形堆砌的手法在土陶上进行创作,形成具有贵州民族神韵的牙舟陶作品。在陶艺大师岳震的牙舟陶作品《地戏薄雕陶瓶》中,我们可以看到岳振主要将安顺地戏文化中的面具符号以浮雕的形式刻画在土陶上,那神秘表情和画面,再加上蓝色玻璃釉的映衬,让人们联想起久远的夜郎古国的某些场景。陶艺大师付培贵将神话传说夜郎国中的夜郎王作为创作题材,创作出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牙舟陶作品《夜郎王》。
王建山教授多年来一直坚持民族民间题材的美术创作和研究,其美术作品因极具概括的民族文化符号、神秘的地域文化色彩、精湛的绘画技巧和娴熟的艺术表现语言的特点而影响巨大。在陶艺的创作中,王建山教授擅于运用简练概括的民间文化符号,结合版画特有的语言表現技巧在土陶上进行刻画与创作,再施以绿釉,使其陶艺作品更具民族特色。刘雍先生的陶艺作品《鱼龙纹瓶和射虎纹瓶》《鸟纹罐》《龙纹瓶》都是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刘雍先生吸取了贵州民间蜡染、剪纸、刺绣等艺术图案,将这些民族民间艺术元素与牙舟陶相互融合,结合深沉的蓝釉,使作品有几分贵州蜡染的神韵色彩。
在牙舟陶的装饰上,除了应用贵州少数民族蜡染、刺绣、银饰和神话传说中图案纹饰,也有将贵州少数民族文字符号应用到牙舟陶的纹饰上。在这一方面,比较有影响力的要数张保果先生。张保果在中国陶艺大师张尧的启发下,将贵州水族的文字符号水书与牙舟陶结合,以传统浮雕的形式在土陶上进行创作。由于水书的形状与甲骨文、金文有些形似,都属于象形文字,水书与牙舟陶的融合,自然产生一种出土文物般神秘的视觉效果。其代表作品《万事不求人》《鬼师》《鬼视》《古老的文字》都是将水书的文字符号融入牙舟陶的创作中去。由于极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创意,这些作品在中国陶瓷界得到一致好评。
3 古朴敦厚的造型
牙舟陶的造型品种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日常的生活陶,如坛、罐、碟、杯、碗等;另一类主要是艺术陶,如十二生肖、花瓶等。牙舟陶在造型上都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体现出简洁、概括、生动、传神的艺术特色。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牙舟陶的形成,得益于牙舟镇周围丰富的制陶资源和材质独特的陶泥。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工具相对落后,牙舟陶的制作方式大部分沿用传统的制陶工艺,主要采用手工拉坯和捏泥完成。牙舟陶主要采用具有本地特色的陶泥和传统手工烧制的方式。传统的手工艺制作方式生产的陶器,呈现出比较粗糙、古朴、简洁的特点,而正是这一特点造就了牙舟陶自然、古朴、敦厚的造型风格。
牙舟陶位于平塘县的中部地区,平塘县一半以上都是少数民族,占据总人口的60%。主要以布依族、苗族、毛南族为主。布依族、苗族天生豪放的性格特征表现在牙舟陶的审美表达上即为朴素、自然。可以说牙舟陶在造型上结合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审美倾向,融合了当地少数民族性格倾向的审美要素。牙舟陶将当地少数民族性格特点和少数民族审美内涵相互融合,表现在造型上,形成具有原始粗犷的朴素美。
4 结语
牙舟陶能够在中国陶瓷界乃至世界陶瓷界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经久不衰,最重要的原因是牙舟陶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符号元素,即牙舟陶具有独特的民族性特征。“文化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是民族文化构成的,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根和源,没有民族文化也就没有世界文化。”①牙舟陶吸收了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元素,将古老的制陶工艺與当地的文化艺术相互融合,形成具有贵州民族特色的陶艺作品。
参考文献
[1]刘雍.陶器民族风格初探[J].美术,1982(12):45-46.
[2]陈筑梅,陈文惠.取拙以巧 工于匠心—大师岳振牙舟陶艺术探析[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8(8):20-27.
[3]马俞其.浅议牙舟陶的审美特征及现代转型[J].芒种,2012(19):164-165.
[4]熊华胜.文化全球化时代我国文化产业国际化策略研究[D].蚌埠:安徽财经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