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小刚,谭 丹
(重庆新桥医院,重庆 400037)
扩展性腹部创伤超声重点评估(eFAST)对于临床医师判断患者创伤情况、对创伤快速分级有重要意义,eFAST在实际应用中诊疗效果明显,受到一线医疗工作者的认可,现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被推广使用[1]。我们以我院收治的部分胸腹部创伤患者为观察对象,进一步评价对eFAST技术在院前胸腹部创伤快速分级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利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范围是2017年5月~2018年6月一年内我院实施院前急救的创伤患者。纳入标准为:腹部闭合性创伤;受伤后直接在我院接受检查与治疗;患者救治后知情并同意入选研究。排除标准为:患者除明显外伤外有其他恶性疾病;患有严重精神病;入院后重症危及生命;重要器官器质性病。本次实验研究符合我院伦理委员会相关规定。患者男女比例为15:7,年龄范围是26~59,平均年龄为37.40±5.23岁。
对急诊患者进行就地检查和诊断,利用便携式Philips彩色超声仪及时检查患者胸腹部创伤,为保证充分检查患者伤情,取患者仰卧位,相控阵探头、凸阵探头如图1所示位置摆放,相控阵探头频率为5-8MHz,凸阵探头频率为2-5MHz,从多个切面观察患者主要器官的伤损情况,评估是否有心包积液、气胸、血胸、腹腔游离积液等情况。患者入院后3小时内利用CT完成患者胸腹部平扫检查,便携式呼吸机和心电监护仪辅助下完成气管插管患者的CT检查。
游离液体深于2 mm为阳性结果,心脏等脏器回声异常为阳性结果。依据器官损伤定级OIS法对患者病情进行分级。三天后对98例患者进行随访。以临床手术结果为标准,分析eFAST检查结果和快速分级的准确性,与CT扫描检查结果对比,分析eFAST检查耗时情况,比较两种检测方式与手术结果的一致性。
使用SPSS 19.0对实验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组间数据选用Studentt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手术治疗最终确诊98名患者中阳性结果62例,其中心包积液7例,气胸13例,血胸21例,腹腔积液18例,脾破裂3例。利用eFAST技术检测的阳性结果51例,其中心包积液6例,气胸11例,血胸18例,腹腔积液14例,脾破裂2例,CT扫描结果提示心包积液9例,气胸12例,血胸17例,腹腔积液15例,脾破裂3例。CT检查结果与eFAST技术检测结果差异五统计学意义(P>0.05),eFAST技术检测阳性结果与手术阳性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但各项诊断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
依据eFAST技术检测结果对急诊患者腹胸创伤分级,根据CT检查结果再对患者病情进行分级,然后对比二者分级情况和检查时间,最终治疗分级准确情况以手术治疗为准。经过统计学分析,发现两种检查方式耗费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二者得出的分级结果准确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上个世纪末提出的快速创伤评估方案—FAST(focused assessment with sonography for trauma, FAST),当时FAST技术主要应用情景是为急重症医师提供腹部游离液体筛查结果,但不能针对某一个特定器官进行检查。随着FAST技术在临床工作中应用较广,并且日渐成熟,研究人员以此为基础提出了eFAST检查方案,将胸腔、心包检测项目纳入进来。eFAST通过对胸腔、心包、腹腔等部位多个切面的检查,为医生判断患者伤损情况提供有效依据,为院前快速分级、准确匹配医疗资源奠定基础。
在本研究中,我们以随机选取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手术治疗为检查结果标准,通过对比分析两种常用的急症分级评估技术,进一步对eFAST方案在胸腹部创伤的快速诊断以及临床分级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eFAST检查结果与CT检测结果阳性数量、分级准确率方面没用明显差异,但二者耗费时间有统计学差异,并且两组检查方法与手术结果的一致性都比较高。因此eFAST技术在院前胸腹部创伤快速分级方面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