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霞,袁建花
(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来说动脉脉内瘘是重要的生命线,其优点较多,如并发症少、穿刺成功率高及维持通畅的时间长等[1],但是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极易导致血管狭窄、血栓形成,使得瘘管无法在继续使用。而针对前臂血管条件差不能利用及前臂动静脉屡次建立失败的患者,则可以采取肘上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方法,也就是常说的高位动静脉内瘘[2]。目前,常用的三种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有扣眼法、区域法以及绳梯法,而高位动静脉内瘘由于位置高、可穿刺血管较短,不易采用绳梯穿刺法,通过对既往高位动脉内瘘穿刺的效果进行分析,发现扣眼穿刺法可取得理想穿刺效果,同时给予适当护理,应用价值更突出。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高危动静脉内瘘应用扣眼穿刺法的10例(20例太多)血液透析患者,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31-60岁,平均年龄(52.40±6.79)岁;原发疾病包括:15例慢性肾小球肾炎,5例梗阻性肾病。每周透析3次,单次透析4小时。本组患者中8例为上肢肱动脉-周正中静脉吻合,2例高位贵要静脉转位内瘘,6例左上肢,4例右上肢。
①穿刺血管选择:成熟使用所有内瘘,降低穿刺渗漏引起血肿的风险,达到处方血流量需求;瘘管需满足以下原则,每分钟流量高于500mL,直径超过0.6cm,皮下深度低于0.6cm,血管边界需清晰,即就可以使用瘘管;可通过锻炼方式促使内瘘成熟。因为血管位置较深且位置不定,在进行穿刺时要将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触摸作为凭据,穿刺血管段尽量选择震颤强,且可感觉血管走向避开关节。先穿刺血管近心端,再穿刺远心端。
②穿刺点选择:动脉穿刺点与内瘘吻合口的距离需超过3cm,而动脉与静脉穿刺点距离最好为5cm。其中静脉顺向穿刺(针尖指向近心端),而动脉针逆向穿刺(针尖指向吻合口处),如血管长度较短动脉针也可顺向近心方向穿刺。穿刺前由经验丰富的护士仔细观察内瘘血管走向,触摸感受管壁厚薄、深浅及弹性情况,然后用血管彩超观察内瘘血管粗细、走向、流量及深度,作为明确穿刺角度、方向、深度的依据。
③穿刺方法:第一次穿刺前,应提前告知患者扣眼穿刺法的优缺点,消除恐惧心理;穿刺期间,分散患者注意力,嘱咐患者配合操作;穿刺操作由血透资历丰富的护士进行,穿刺点则根据上述标准选择,严格评估动脉穿刺点,动脉穿刺点与内瘘吻合口距离需超过3cm,动静脉穿刺的距离超过5cm,准备用物,先进行静脉穿刺,根据患者血管充盈情况使用压脉带,对穿刺点周围皮肤进行规范消毒,待干后戴无菌手套,选择16G或是17G内瘘穿刺锐针,斜面朝上,将血管彩超显示结果作为穿刺角度、方向及深度的依据,皮下潜行0.3-1.0cm进入血管,同时让助手将注射器针栓回抽,有血则表示进入血管,就可沿着血管平行,针体推入血管,将穿刺针妥善固定,若血管位置较深,可在针柄下方垫棉球,胶布V型固定,以防穿刺针出现位移或退出,针眼处用创可贴或是无菌棉球进行覆盖。用相同方法离心或是向心穿刺动脉端,妥善固定处置,密切观察透析过程中内瘘情况,并及时采取处理,积极内瘘维护、宣传教育。
④后续穿刺:进行穿刺前嘱咐患者使用洗手液清洁穿刺侧手臂皮肤,用生理盐水纱布敷于痂皮处可软化血痂;规范消毒皮肤两次后选择无菌棉签直接剔除痂皮或用5号无菌眼科镊子祛除痂皮,严禁用其他利器祛除痂皮,再次规范消毒穿刺点两次,再按照“三同原则”,即同样的穿刺点、进针角度及进针深度进行穿刺。高位动静脉瘘通常需要15-20次左右才会形成扣眼,扣眼形成后及时更换钝针,以左右旋转的方式轻轻将穿刺针滑入血管,情况必要可以选择生理盐水湿润针道,进入血管。若穿刺失败,可调整针尖角度穿刺,如隧道闭锁可改由锐针进行穿刺几次后,直到形成隧道。
⑤拔针护理:压迫止血是保护内瘘的重要环节,尤其要注意压迫的力度、时间及压迫点。若压迫力度过小或是压迫时间过短,就易引起局部渗血,形成血肿,甚至形成血栓。如果压迫的力度过大或是时间过长,就会阻断内瘘血流,引起阻塞。待透析完成,用碘伏棉签消毒针眼两次更换创可贴覆盖针眼,选用医用血透患者专用护理包中的纸垫拔针,拔针时注意角度要与穿刺时接近或相同,完全拔出后立即压迫穿刺点,拇指垂直按压,压迫点为皮下内瘘血管进针点。力度为无出血,不会阻滞血液回流,可以触摸到压迫点上血管震颤为度,三条指宽胶布“米”字型固定,10-20分钟无出血可去除胶布,但不去除创可贴。
3例患者在改为钝针穿刺后,曾发生过穿刺困难的情况,随后改为锐针穿刺2次又换为钝针。2例手背静脉回路穿刺患者,发现有明显的瘢痕增生,改为静脉回路到手臂,以同样穿刺方法,已经改为扣眼穿刺,未见内瘘感染情况出现。扣眼穿刺进行后,20例患者均对护士选择性有不同程度改善,护士均可以顺利完成内瘘穿刺,穿刺成功率有所提高,患者疼痛度同时也有所下降,减少了穿刺点渗血,患者也更满意。10例原有动脉瘤的患者未发现增大趋势,且穿刺点未见新动脉瘤出现。
美国肾病基金会早在2006年就在临床实践指南中提出[3],预防动静脉瘘相关并发症的穿刺方法正是扣眼穿刺法。通过在高位动静脉内瘘中应用扣眼穿刺法,在临床所获效果较为理想,能够更有效解决患者实际问题,并且还可以让护理人员更具主观能动性,不仅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穿刺知识、技巧,也可以让操作完成有成就感。本次研究后发现,隧道建立以后,护理人员在进行穿刺时患者焦虑程度有所减轻,且大部分护理人员也表明采用扣眼刺法可以节省穿刺时间,也更容易穿刺。
扣眼穿刺技术早在日本及欧洲国家广泛,也曾成为“定点”穿刺法[4],时至今日仍受到重视。护理人员在掌握了高位内瘘穿刺技巧后,灵活运用扣眼定点的穿刺成功率较高,在并发症预防方面效果显著,同时还可防止血肿形成,不会提高感染、血栓的形成[5]。另外,在开展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患者原有动脉瘤未见增大,也并未发现新动脉瘤,通过原因分析得出,其一可能是扣眼穿刺能够减少动脉瘤的出现,也可能是用时过短,观察时间不足。
综上所述,钝针扣眼穿刺法在高位动静脉内瘘中有理想应用效果,不仅具有预防并发症发生率,增加穿刺成功率的作用,同时还可延长高位内瘘的应用时间,更易被患者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