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高校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政治信仰面临着被侵蚀的风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挖掘更加科学、有效、先进的文化资源来提高教育效果,发挥文化育人、文化铸魂的功能作用,筑牢学校意识形态阵地已是迫在眉睫。红色文化资源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精神结晶,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真理性,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坚定的政治信仰、优秀的工作作风和高尚的革命道德,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崇高的价值取向、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因此,将其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全过程,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水源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要理解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首先需要探究红色文化的内涵。有学者从性质、功用、时限、来源、范畴等角度来解释红色文化的内涵。也有学者从文化结构的角度来理解,认为红色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性文化、精神性文化和制度性文化三种。虽然当前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学者们对红色文化的释义也有一定的共同性:红色文化的创造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红色文化的特质表现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本研究将红色文化的内涵理解为:一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历史遗存,是中华民族革命精神和厚重历史文化内核的主要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载体。本文所说的“红色文化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政治信仰及物质载体,是一种包含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历史文化资源。
(1)红色文化资源的主体是人民。“文化”是人作为主体性存在的体现,文化最凸显的是“以人为本”。“人民群众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生产者,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性劳动丰富了红色文化的内容、形式”[1],人民立场是红色文化的基本立场。“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一切”是红色文化的价值取向。同时,人民群众反作用于红色文化,并不断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使得红色文化不断创新发展,自身不断完善。
(2)红色文化资源的形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红色文化资源是指不同时代背景下所形成的“革命文物、革命文献、文艺作品、革命纪念地、战争遗址、革命领袖人物故居、革命根据地以及凝结在其中的革命精神和革命道德传统”[2]。这些方式承载了不同时代的革命文化和红色基因,孕育与发展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精神内核,以有形和无形的资源形式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核具有理论指导性。红色文化资源在理论运用于实践指导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红色文化资源的核心要义为人民大众提供了新的世界观、道德观,为全社会的进步提供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理论武器和实践指引。
(4)红色文化资源具有显著的政治性。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主体体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追求,具有较强的政治引导性、价值引领性和发展指向性。红色文化资源引导着中国人民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使之主动担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有力思想武器,是增强“四个自信”、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精神源泉。
其二,思想教育功能。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思想基础彰显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毅的奋斗品格、高尚的革命气概等思想内涵,是开展思想教育的宝贵资源。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红色文化资源能够起到有效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抵御腐朽文化影响,破除精神迷茫,不断坚定中国人民崇高的理想信念,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思想教育作用。
其三,文化传承功能。习近平强调:“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4]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则人民自信。红色文化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基因,为发展中华民族文化注入了新的精神内涵。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既能够拓宽文化传承的路径,也是践行文化传承的实践过程。
其四,精神激励功能。红色文化展现的是中国人民在近代以来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团结一致、奋勇向前、捍卫国家的坚定信念和价值追求,将这种精神内核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并转化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能够培养大众的国家意识、激发人民的奋斗激情,从而作为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人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不断创新。对于学校教育来讲,特别是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烈士,“在关键时刻能够激励大学生,对高校大学生仍发挥着重要的精神激励作用”[5]。
红色文化资源的含义、特征和功能彰显了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价值,具体体现在道德教育、人格培育、国民教育、社会化教育等方面。
红色文化资源不仅丰富了道德教育的内容,而且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能够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化道德教育成效。具体体现在:其一,以道德模范的故事做示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增强道德抉择能力,自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其二,以道德人格的形成做引领,能够激发学生正向的道德认同和道德情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增强社会责任感、国家认同感和时代使命感,培养高尚情怀,陶冶道德情操;其三,以道德理想的追求做激励,强化学生坚定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做到持之以恒、久久为公,砥砺前进,敢于担当。“社会公共生活的道德风尚的高尚化,既建立在关乎美好生活的政治和教育的道德引导上,又以个人自主的追求道德理想和追求优秀的道德品格为支撑。”[6]总体而言,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一种优质的德育资源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推动性。它所蕴含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展示了党和中国人民的高尚道德品质,能够发挥其感染力、塑造力、教化力,以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激发学生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成为鼓舞和激励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教育力量。
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的物化资源和精神源泉能够优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健全人格的路径,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模式、实践内容与平台有较大的创新与拓展。革命故事体现出来的对自然、社会、国家与人民多重关系的正确抉择,革命精神体现出来的舍小我为大我,革命理想体现出来的崇高思想境界,革命经历体现出来的意志磨练和优秀道德,革命遗址展现出来的历史记忆等等都可以对学生知情意行全方位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领略革命精神的真谛,在情景化的现实体验和感悟中思想受到震撼,心灵得到洗礼,自觉树立坚定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和精神意志。另一方面,通过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使其成为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教育力量,推动学生的智力开发、审美教育和人格培养,铸造和完善个体健康人格。此外,红色文化资源中的红色人物,其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境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榜样示范的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确立大学生人格发展目标,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路径。
红色文化资源旗帜鲜明地举起了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延绵不断的历史见证。一个国家想要繁衍发展就离不开国民对于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由此产生的国民责任和担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国民素质培养的重任,应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并将这一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红色文化资源渗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内核就是爱国主义,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能够大力推动高校在新时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探索,为有效培育合格公民提供载体和手段。高校要通过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高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认可度,使之做到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功能的核心在于引导社会成员不断实现从狭隘的、局部的、短浅的经济自发意识向集体的、整体的、长远的政治自觉意识的超越性发展,并使之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7]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功能体现在能够有效满足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发展要求上,它通过培养合格的社会建设者来发挥其社会化的积极意义,突出的功能是能引导人们珍惜和维护政治稳定并自觉履行社会义务。因此,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形成稳定的思想基础,自觉维护社会的政治稳定,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功能的核心内容。然而,什么是正确的政治意识呢?“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8]63,“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8]110。邓小平在上述话语中突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必要性,体现了红色文化资源对于个体确立政治信仰的关键作用。红色文化资源可以作为主要的政治信仰培育素材、思想培育阵地和政治情感培养养,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社会化功能的催化剂。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全过程,能够大力推动大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准确的政治信仰认知,增强政治信仰情感,投身政治信仰实践,切实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社会化功能。
基于有限元及试验的发动机飞轮模态分 析 ……………………………………… 孟德健,张伯俊,董晓伟(32)
(1)在教学理念上,树立教育性教学理念与主体性教学理念相结合的教学观。一是要强化红色文化资源在实现教学目标上的促进作用,用红色文化资源培养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情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素养。二是要灵活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在实现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生动性、真实性、激励性等特征,激发大学生对思政课堂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构建“思想性、民主性、政治性”三维一体的课堂生态。三是要通过创建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突出个体发展性,增强大学生的价值自信和政治理性,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政课堂教学中铸魂育人的独特作用。
(2)在教学内容上,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活水”。一是针对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选择红色故事、红色经历、红色经典等红色基因的素材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内容中;二是做到精心设计讲授内容,创新传播红色文化的方式方法,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既可以展示学理性、科学性,又显示生动性、感染性。
(3)在教学模式上,打造具有红色文化特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高校要在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教学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红色文化资源的物质载体,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或是“课堂精讲+网络拓展+实践体悟”的教学方式,打造“思政与专业、线上与线下、个体与整体”相互融通的教育模式,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的实效性。
(4)在教学方法上,贯彻主导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使用。比如合作学习、协同学习、同伴教学、自主学习、发现学习、角色学习等皆属于主导型教学法,合理地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可以转变大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激发他们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高校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隐性教育功能,拓展教育内容范围和教学素材选取,运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方法手段,实现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
(1)发挥红色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功能作用,将其融入大学校园价值文化建设,优化校园文化育人的环境氛围。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隐性教育功能,在生活场所、建筑设施、文化景观、教室布置、大学形象塑造、师生服饰、校园图标等方面融入红色基因的思想观念、价值内涵和行为示范,向大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引领。另一方面,以创新文化活动内容及方式为切入点,建立红色基因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总之,高校要推动校园文化活动由“量”向“质”的转变,形成红色文化资源活动机制,打造具有红色基因的校园文化生活,推动大学生在活动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政治信仰。
(2)充分运用红色文化资源的地域性,建立相关的大学生实践育人基地,突出第二课堂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高校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形式,打通政府、社会与家庭合力育人的渠道,充分利用全社会的红色文化资源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具体来说,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协同推进课程的社会实践教学与大学生校园实践活动相融合;二是要挖掘地方红色基因,建立定点红色文化实践基地,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和实践方式;三是要全面开展体验式的主题社会调研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红色文化融合,通过各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传播、认同和内化。
(3)创建特色网络教育平台,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全方位。高校要充分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时代背景、生活环境条件的基本特点,切实发挥“互联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开辟网络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空间,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具体来说,一是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性,建立以大学生为主的红色文化网站运行团队,让红色文化网站成为大学生线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二是要建设红色文化主题教育网站,以红色故事、红色历史、红色传承、红色资源、红色活动等内容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空间,利用文化专栏、时事评论、留言板、动漫、资源库等方式引发大学生的主动关注,使之积极参与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去。
(1)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关键性。一是高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过程的关键作用,用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渊源、价值底蕴、理论内涵、理想信念等内容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在专题学习与项目研究中推动他们积极开展理论科研和教学实践的探索。二是要将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建立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制度,以“教师教育、教师评价、教师考核、教师发展”四个阶段为内容,开辟高校思政课教师成长成才的机制,强化他们的政治信仰,升华他们的思想境界,提升他们的岗位认知。三是要积极开展红色文化精神内化活动,创建实践学习与实践调研机制,推动思想政治课教师牢固意识形态阵地。例如,通过重走长征路、红色文化交流会、红色基因传承实践等主题化的活动,坚定教师的“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打造一支政治觉悟高、品行端正、教学能力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团队。
(2)强化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一是要用红色文化资源及其蕴涵的精神去帮助专业课教师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专业课教师既要关注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要关注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课程知识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把握并提升教育教学的整体性,提高课程育人的使命担当,为实现课程思政打下基础。二是要用红色文化资源拓展专业课程教师的人文理念、历史观念、精神品质等方面的培训和培养,深化大思政格局下教师的素质能力培育和教师职业成长教育。三是要求教师注重对教学内容的整合与选取、教学思想的强化与传播,引领学生感受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体悟专业知识背后的思政与道德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