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明
(北京市朝阳区东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18)
小儿手足口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小儿科室传染疾病,多发于5周岁以下的儿童,该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患上该病的患儿在手、足、口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虽大部分患儿能在1周左右能自愈,但也存在病情发生恶化甚至死亡的患儿。目前该病症还未有一种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案,通常会应用丙种球蛋白及抗病毒药物进行对症治疗,但该病症复发率较高,易在完成治疗后发生二次发病的情况,故在治疗后开展小儿手足口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尤为重要[1]。我院将针对上述论点开展一项研究,来分析小儿手足口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研究的过程及结果如下:
选取我院于2018年3月~2019年5月收治的114例手足口病患儿,以上患儿的一般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两组患儿均行完全一致的小儿手足口疾病的治疗,治疗方式为:所有患儿每日应用5%葡萄糖150 mL混合多烯磷脂酰胆碱235 mg混合溶液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注入患儿体内,并采用镇静剂、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及与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治疗周期共计15 d。
防控组在治疗完成后立即展开预防与控制措施。其防控措施具体为:①完成治疗后,禁止防控组儿童去接触其他患病儿童;②指导儿童养成吃饭前和上厕所后勤洗手的习惯;③在手足口病高发期尽量不要带儿童前往人多的地方;④家长应做到定期给儿童的用品进行消毒,并提醒儿童在玩耍时不要用嘴去接触不干净的物品;⑤加强儿童的营养补充,通过补充营养和锻炼来提高儿童的人免疫力和抵抗力。
在防控组完成预防和控制措施后对比两组患儿小儿手足口疾病二次发病的概率。统计标准:将儿童的免疫力情况按照0~2周岁,3~5周岁2个阶段进行区分。
应用SPSS 19.0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率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防控组(n=57)中发生二次发病的0~2岁患儿有3例,3~5岁有1例,共有4例患儿出现二次发病的情况,发病率为7.02%;治疗组(n=57)中发生二次发病的0~2岁患儿有8例,3~5岁有4例,共有12例患儿出现二次发病的情况,发病率为21.05%;(x2=4.653,P=0.031),以上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近年来随着环境空气污染加重,导致患上手足口疾病的患儿基数上升。作为一种常见的小儿科室疾病,该病的传染性非常强,通常患上手足口疾病的患儿在手、足、口等部位会出现明显的疱疹和溃疡,大部分患儿能通过自身的免疫系统在一周左右自愈,但也存在发病严重引起心肌炎、肺水肿、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的患儿,若在此阶段不接受有效的治疗,则极易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
目前有关小儿手足口疾病并没有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案,通常都是在患儿发病后针对其情况给予适量的抗菌治疗,虽能在短时间内能有效治愈患儿的病症,但由于该病的复发率较高,加之小儿抵抗力较差,很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二次感染的情况。故需在第一次治疗完成后开展并实行相关的预防和控制措施[2]。
针对小儿手足口疾病的防控措施,其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将小儿与任何致病源进行有效的隔离,其主要就包括远离患有手足口病的患儿,减少带儿童前往人口密集地方的次数、教导儿童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等。同时时刻关注儿童情况,一旦儿童有复发的征兆,家长应当及时将儿童送往医院进行检查。以此来降低二次发作的概率。切实做到治愈小儿手足口疾病的目的[3]。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入手足口病相关预防与控制措施的防控组患儿其二次病房概率为7.02%,明显低于治疗组的21.05%,该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通过在小儿手足口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加入相关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患儿治疗后二次复发的概率,以保证彻底治愈手足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