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维山水诗的时空艺术

2020-02-27 15:42刘宇杰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山水诗王维时空

刘宇杰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

王维作为盛唐时期的大诗人,其山水诗历来受人关注,王维的山水诗不仅有自己独特的意象选择,也通过诗人与画家的双重眼光营造了独特的山水诗美意境,铸就了唐代乃至中国古典诗歌领域内的成就。对此,古今诗论家早已有诸多确评,时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云:“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1]58不仅指出了王维诗之“秀”“雅”,也指出了其诗在“意”“理”和“境”等方面的特征。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以“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2]196来对王维诗歌的韵致作出评价。宋代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3]50之评更是每每被人征引。明代陆时雍《唐诗镜》云:“王摩诘语多妙会,相出天成,境到神流,难以力与也。”[4]108王运熙在《王维和他的诗》中评价王维的山水诗说:“王维写景诗中数量更多并且最富有特色的是他的山水诗。”[5]6此外还有许多学者都对王维的诗歌进行过点评,这些评论或从王维的诗画关系着眼,或从王维诗歌的意象、意境入手,或为王维寻求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地位,或对王维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禅趣与佛理进行探究,对王维各种题材的诗歌都已经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但是对于王维山水诗中的时间表现和空间布局以及时空与诗境的关系还值得做细致的考量与分析。

一、王维山水诗的时间性表现

《论语》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表达了面对不可逆转的时间流逝时的慨叹;《孟子·梁惠王》“斧斤以时入山林”则站在农事的角度强调处理好农业与四时关系的重要;此外在《诗经》中也体现了明显的时间观念,所以早在先秦时期的文本中已经随处可见古人对于时间问题的表述。尽管这些对于“时”的表达可能在某些确指的意义上与现代的解释存在出入,但是众多的相关表述证明了以农业为根基发展起来的中国文明在内在肌理上与自然之间亲密深厚的情缘,而诗人在寄情于自然景物与山水风光时难免会因四时物转而在吟咏中表现出对于时间问题的关怀,正如陆机在《文赋》中所言:“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6]20心随物动,情随时迁,王维在其山水诗中也承继了这一古典诗歌领域内的物感传统,在山水诗的诗题和意象的选取以及诗歌技巧的构造上都透露着强烈的时间意识。

(一)直观的时间性表达:诗题的时间性

具有敏感情感体验与感知能力的诗人们往往对于时间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山水景物的变化有细腻的把握,因此季节感成为诗歌的一个独特的时间性的特征,这在中国诗歌所独有的“伤春”“悲秋”的母题表述中得到了丰富而深刻的表现。当然以夏季和冬季为诗题的诗歌也不在少数。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就存在对于四时之景的留影,这种季节性的表达首先就在诗歌题目的设置上得到直观性的表达。

1.以春为诗题的山水诗作。以春为诗题的诗歌在王维山水诗中占据着很大的比例,如《春中田园作》: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5]38。

此诗在诗歌题目的设置上直接点明诗歌内容所涉及的时间是春季,整首诗都是在“春”这个时令背景下进行景物的描摹和诗情的表达,所以在诗中意象的选择以及情境的设置上都与春有关。首句中“春鸠鸣”“杏花白”一句写动物,一句写植物;一句诉之听觉,一句诉之视觉,透露出春天的生机。接着对春季特有的物候进行叙写,还选取了燕子这一春季代表性的物类,整首诗无论是人物活动的叙写还是自然景物的点染,都透露着一种平淡从容、自然恬静的气息,共同组成了一幅春日图景。另一首诗歌《春园即事》:

宿雨乘轻屐,春寒著獘袍。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草际成棋局,林端举桔槔。还持鹿皮几,日暮隐蓬蒿[5]125。

此诗也与前一首诗歌类似,直接点明“春”题,对春中田园景色进行刻画,其中“春寒著獘袍”一句在不经意之间进行了倒春寒时春雨微凉的细节描写,将此时所写之春准确定位在初春之时,而“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一句更是极具画面感,写出了春雨过后,柳抽芽、桃泛红、农民劳作开沟引水等春日特有的情景。这种景物的组合与北宋诗人李山甫《寒食二首》“柳带东风一向斜,春阴澹澹蔽人家。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7]4772两句所表现的春日趣味可谓有相似之处。此外“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一句中的“白”和“红”以及柳所暗含的“绿”形成了颜色上的奇妙搭配,在清丽淡远的春日大背景下又点缀着桃红柳绿,真是如画春景。除了上述两首直接在诗题中点明春季的山水诗作外,在王维的山水诗中,还有诸如《柳浪》《寒食城东即事》《春日上方即事》等也都是在诗题中直接提及春季的例证。

2.以夏为诗题的山水诗作。相对来说,王维山水诗中直接以夏为诗题进行创作的诗歌不如以“春”和“秋”为题的多,也不如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和陆游《夏日六言》等诗作的诗题那么明显,但是仍然存在时间主题为夏季的山水诗作。“莲”这一意象可谓是夏季的代言,并且以荷花、芙蕖、水华、菡萏、水芙蓉等众多的别称活跃在中国古典文学文本当中,在诗歌文本中也是屡见不鲜。王维《莲花坞》:“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5]240此诗在诗题中虽然未直言“夏”,但是以“莲花”代指,无需多言。除了诗题之外,在诗作中对于“采莲 ”这一夏日独有的活动也进行了细致描绘,同时对于采莲少女着装也进行了点染,并称其为“红莲衣”,将红莲姿态之婀娜、色彩之夺目与少女的裙联系在一起,使读者不知诗人是在称赞少女服饰之漂亮还是在夸赞少女面容之美丽,完美勾勒了一幅夏日采莲图。此外《山居即事》《鸬鹚堰》和《临湖亭》也分别采用“红莲”和“芙蓉”等夏日景物来展现夏季之景。

3.以秋为题的山水诗作。秋天是特别能引起诗人复杂诗情的季节,古来对于秋天的吟诵,既有屈原“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伤感、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悲凉,也有刘禹锡“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豪气和陆游“人言悲秋难为情,我喜枕上闻秋声”的赞美,这种复杂的秋情在王维的山水诗中也有所体现。王维山水诗中言秋之诗是非常多的,如“落日满秋山”“连山复秋色”“秋山敛余照”“飒飒秋雨中”等等,王维以秋为题的山水诗作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一首五律《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5]122。

此诗直言写秋,也确实在诗中描绘了一幅独特的山居秋天的傍晚图景。诗歌前两句所写空山、新雨、明月、清泉,用较为密集的意象勾画了一个总的景物轮廓,其中“空”字点出了外在环境,既写出了山之空旷,也突出了山中之寂静。“新雨”之“新”则暗含一种积极的情素,一定程度上确定了诗的基调。三、四句既包含视觉描写,又兼含听觉描写,渲染了一片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的意境。接着又从山居秋暝之自然景物转为对人事活动的叙说,而且也同样洋溢着欢乐和趣味,此诗所传达的欢快明朗的气息与明丽秀美的画面突破了传统诗作对秋景的描写。另一首直言秋的诗作是《早秋山中作》: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5]187。

此诗也是直言秋题,虽然是写早秋,但是在诗歌情调上明显与《山居秋暝》不同,选用草间之“蛩”和山中之“蝉”两个意象,但是却又分别言其之“急”与“悲”,接着诗作又使用了“寂寞”一词来展示诗人心境,全诗具有一种悲凉之意,使人读后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王维这两首诗在诗题中都直接表明是对秋景的描写,但是两首诗的风格以及所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这也体现了高超的诗人即使面对相同的题材,在进行处理时也会因为情感、心境等的不同进行不同的艺术处理,体现不同的艺术趣味。

4.以冬为题的山水之作。王维山水诗中以冬为诗题的山水诗有《冬日游览》:

步出城东门,试骋千里目。青山横苍林,赤日团平陆。渭北走邯郸,关东出函谷。秦地万方会,来朝九州牧。鸡鸣咸阳中,冠盖相追逐。丞相过列侯,群公饯光禄。相如方老病,独归茂陵宿[5]64。

此诗是王维的一首古体诗,写冬日出城游览,极目远望,青山苍林一片、红日大地相连的冬日景象。又以秦川、长安等人文景观作为点缀,写景壮阔,兼具苍凉之色,颇有汉魏乐府古朴浑厚之感,而且诗中“横”“团”“走”“出”等动词的使用非常巧妙,突出了冬天万物归根之后所具有的辽阔之感。

(二)审美的时间性表达:意象的时间性

对于在诗歌题目中直接表明所吟咏季节的诗歌,可以直接把握诗人由此体现的时间性表达,但是由时间意识引起的审美意识的表达有时往往并不是那么明确。“中国古典诗歌的时间观念绝不是天文学或数学的观念,而是审美观念——对时间的审美,打破时间观念的自然属性和固有节奏,具备鲜明的审美属性。”[8]164所以王维山水诗的一些表述中还存在一些不那么明显的有关时间的表达。这些隐性的时间表述往往通过诗人在诗中所选用的意象体现,但是即使是在时间意象的选择上也显现出细微的差别,既有描述性的时间意象,也不乏体验性的时间意象。

1.描述性时间意象。诗人在诗歌表述过程中面对时间流变引起的情感涟漪,会采用一些具有描述性或者解释性的意象将情感变化展现出来,这些意象往往具有较强的客观性。王维的山水诗中具有很多这种描述性的时间意象,诸如“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春中田园作》)、“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辋川别业》)、“朝耕上平田,暮耕上平田”(《上平田》)、“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莲花坞》)。这些诗句当中都是采用了描述性的时间意象,其中“朝”“暮”“日日”等描述的时间段较短,都是短时间的诗歌意象,当然也有“新”“旧”“故”这种时间长度指向不明确的描述性意象,还有“一年”“分日”“清明”等这些时间指涉较长的时间性意象,但是总体来说这种描述性的时间意象在王维山水诗中的使用不如体验性的时间性意象多。

2.体验性时间意象。体验性时间意象是诗人基于自身对外在时间变化认知的基础上赋予一定事物以情感性的包装,使其成为客观事物与诗人时间性情感的契合物在诗中出现。这种意象因为表达的是诗人个体生命的时间性体验,所以情感性会更强一些。王维山水诗中这类意象的使用是较为密集的,最常见的是有关落日的相关意象:“残雨斜阳照”(《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斜阳照墟落”(《渭川田家 》)、“落日满秋山”(《归嵩山作》)、“苍茫对落晖”(《山居即事》)、“日暮隐蓬蒿”(《春园即事》)、“日暮送夫君”(《欹湖》)、“落日鸟边下”(《登裴迪秀才小台作》)。一天将尽,黄昏已至,在夜的帷幕落下之前,诗人们多情的思绪最易在此余光里飞腾,王维山水诗中如此多的关于日暮时分的表述,可见他对于时间变化时的感性体验。除了落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体验性时间意象,如“夕岚飞鸟还”(《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飞鸟逐前侣”(《木兰柴》)、“渔家夕鸟还”(《登河北城楼》)。这些有关飞鸟的意象与上述落日意象所表达的时间意识是一样的,只是更加含蓄一些,用飞鸟回飞归巢一细节暗含着日暮已临,时间已逝。此外“明月”“流水”等意象也是王维山水诗中常常出现的,而这些意象也是中国古典诗词用来展现诗人时间观念时常常使用的。

总之,王维山水诗中存在大量与时间概念相关的情感体验性意象,这些意象与直接点明时令的语词相比,既体现了诗人对于时间流变的感知和观照,又使得这种体验变得诗化和艺术化,有利于诗境的扩展,同时王维山水诗中所选取的这些意象往往具有自然气息,共同构建了王维山水诗淡薄清远之情调。

二、王维山水诗的空间性表现

除了对于诗歌时间性表现的艺术追求之外,空间性的展现也是中国古典诗学所寻求的一个重要维度,这是解读中国古典诗歌所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特质。《易经》云:“无往不复,天地际也。”[9]76宗白华先生认为这正是中国的空间意识[10]240。《周易·系辞》:“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10]402这种俯仰、远近之观便成为了中国哲人和诗人的空间观照之法。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11]493,就表明了文学创作过程中文人们思维意识所具有的空间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空间意识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王维山水诗的创作无论是在空间意象的选择上还是在空间形式的营造上,都极具特色,卓然超群,为人称道。

(一)诗歌空间话语的选取

空间实际上是具有一定哲学意义的概念,在以抒情与审美为核心的中国古典诗歌中展现空间感势必要借用一些感性化的手段或者艺术表达形式。王维山水诗中的空间表达往往注重意象的选择和想象空间的建构,以此来扩大诗歌的空间距离,拓展诗歌的意境。

1.空间性词语的使用。唐代诗人在进行空间表现的时候,往往会选择表达宏阔意义的词语,借此来拉大空间距离,比如“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等,这些诗歌中所选取的“长风”“万里”等词语具有明显的空间距离感。王维在山水诗中空间词语的使用也具有此种特征,“趣途无百里”(《青溪》)、“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送梓州李使君》)、“大壑随阶转”(《韦给事山居》)、“试骋千里目”(《冬日游览》)、“高城眺落日”(《登河北城楼》)。这些“千里”“万”“大”“高”等词语的使用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会直观地受到词语本身所涵盖的阔大感的冲击,更容易获得更阔大的视野。除了这些空间词语的使用之外,王维山水诗中方位词的使用也往往会传达出一定的空间感,“上下华子岗”(《华子岗》)、“轻舟南垞去,北垞淼难即”(《南垞》)、“渭北走邯郸,关东出函谷”(《冬日游览》)。这种上下、南北、东北等方位的对举可以直接将空间进行横向的延伸,给人造成视觉的移动和拉伸感,对空间的扩充不言而喻。

2.空间性意象的选取。王维山水诗中除了对于表示空间感词语的直接取用之外,诗中意象的选择也会传递出相应的空间感,在进行诗歌空间性的表现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空间意象群。在诗中王维使用较多的是“山”“云”“江河”等意象,对于这些意象,诗人不是漫不经心的引用,而是凝心聚气的锻造,往往会选取看似自然实则精到的词语来对这些意象进行修饰。写山时不是直言山之高、山之多,而是使用“群山”“数峰”“连山”“莲峰”“碧峰”“青山”“苍山”等。被修饰过的“山”不仅拥有了颜色,还拥有了姿态。读者读之,山之高、之多已蕴涵其中,而空间上的连绵、横跨也都凸显了出来,可谓奇妙。除此之外,诗中使用这些意象的时候往往不是单用,而是山云并置,或者山水同提,比如“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登河北城楼》)、“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泛前陂》)等就是在诗句中同时使用云和山两个意象;而“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登河北城楼》)、“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晓行巴峡》)、“大壑随阶转,群山入户登”(《韦给事山居》)等诗句是山和水的并用。这种山水意象的并用在诗歌空间的拓展上具有积极的效果,比如王维《终南山》中就全面体现了这种意象组合的审美效果。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5]124。

这首山水诗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同时涉及了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山、云和水等意象,在空间的表现上极具张力。这是一首五律诗,诗的首联采用了一种夸张的表述,“近天都”极言终南山之高,山峰虽高但仍去天甚远,这乍一看就是一种艺术性的表达,但是仔细思考,人在山脚,举目望峰,烟雾缭绕,也未尝没有耸入云霄之感,可见在艺术性的加工中也携带着生活的细微感受;“连山”写出了山峰之多,不是单峰矗立,而是群峰成片,“到海隅”更是显现了山峰在横向上绵延千里的视觉空间感,所以这一联既写出了终南山的纵向空间感,也写出了山的横向距离感。在对终南山进行了整体轮廓性的描写之后,诗人开始描述置身山中之感受,颔联写诗人已入山中,回望入山之路,但见白云一片,层云跌宕,再望前路,青霭似有若无,仿佛被雾簇拥,驾云前行,又仿佛是在云雾中趟出一条路来,云卷云舒,颇有移步换景之妙,而云气与群山相连,更见空间之阔大。颈联写诗人立于中峰所见之景,山峰有南有北,自然有阴有阳,有明有暗,而这阴阳变化又使得山峰有区别而多样化,也层面暗示了山之连绵与阔大,同时也正如杜甫《望岳》所云“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显示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首诗以终南山作为核心意象,兼及云气的变化,写山极言其高、其多和其大,而且此诗的视角变化也值得称道。此诗超越个人空间视角的局限,目骋千山,俯仰万里,兼具远近之观,还有山外山中、山阴山阳之变化,既写出了终南山东西之绵远,也显现了其南北之辽阔,仿佛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航拍摄影之景,空间视域极其广博。这首诗之用语与造境正如刘辰翁所言:“语不须深僻,清夺众妙。”[12]329

由此可见,王维山水诗中不仅有体现宁静幽深境界的清丽之诗,也有体现雄浑扩大景象的诗歌,并且在表现这雄阔的境界时,既可以通过表现空间距离感的词语来进行直接表达,但更多的是通过意象的选取、组合来精心营造一种空间感。无论是高耸连绵的群山还是飘荡无际的白云,抑或是奔腾无限的江河,在诗人王维情感与想象的编织下,营造了一幅幅极具空间感的山水诗画。

(二)诗歌的空间布局形式

王维山水诗的空间表现不仅体现在空间词语的直接使用和空间意象的选取上,还体现在诗歌中山水景物的空间布局形式上,在空间布局上,诗中有高低、远近、动静等的组合与对比,在这些景物的对比中增加了时空的张力。

1.高低对比。自然界中不同的山水景物本来就处在高低不同的位置上,云、日之在天,山、水之在地。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王维山水诗的意象使用常常采用组合并置的方式一样,在山与水、水与云等的并置使用中实际上就暗含着一种高低变化的时空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一句承接前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晚间自有明月,雨后自有清泉,但是人人可见之景却并非人人能言,也并非人人能言其妙,因此此句千古而下、受人称道,黄叔灿云:“写山居之景,幽绝清绝。‘明月’一联流水对,盖因明月而照见清泉也。”[12]320而宋征璧言:“王摩诘‘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魏文帝‘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俱自然妙境。”[12]318-319通过魏文帝一诗与此诗的对比可以明显地看出王维此句诗所蕴含的俯仰之变,明月之上与泉水之下高低位置的变化,空间距离感在对比之中立现。此外“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登河北城楼》)等诗句中也是暗含着日、月与山、水等的高低对比。

2.远近对比。诗歌中表示距离的数字的使用以及因视觉转移产生的明灭、深浅等变化亦可以使人感知到空间距离感的变化。“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青溪》)一句本意是言山姿水态,水随山转,山环水绕,既写出了水的曲折蛇形,也显现出了山的崎岖蜿蜒。王维另一首《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磴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中的“危径几万转,数里将三休”一句可以与本诗做一个文本对读。此外本诗还采用了表示距离的“百里”一词,并用“万转”来与其进行对比,将区区百里之地拉伸到要经过万转才能到达之地,一个实际的距离,一个感觉中的距离,虚实对比之中使得读者对于空间距离感有了更加真切的感受。除了表示距离的数字的使用外,视觉上的深浅变化也不失为产生空间距离感的一种表现方法。细读《北垞》:“北垞湖水北,杂树映朱栏。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一首便可以从中体会出此种写法之妙,刘云:“前半近景,后半远景,掩映生资姿,可以入画。”[13]88前两句显然是近景,写诗人在湖岸边散步所见之“杂树”与“朱栏”,接着放眼远眺,看见逶迤延伸的南川之水仿佛在树梢上流淌,忽明忽暗。这幅丛林流水的景色已经超过了我们对一般景色的认知。水在地上流,树在空中摇,二者本不会相交,但是此处却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清晰地展现出了因人视觉远近差异所产生的空间层次感,将自然本真之物经过了视觉差的重新组合,传达出一种缥缈之趣。

三、王维山水诗的时空艺术

诗人情感的产生与表达离不开具体的时空背景,诗歌意境的营造要以一定的时空意识为根基,也离不开一定的时空设计。除了单独性的时间性表现或者空间性表现之外,在很多诗作当中诗人往往凭借自己高超的艺术创造力,将时间和空间的表达巧妙地融化在一首诗甚至是一句诗歌当中,如我们熟知的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一句中的“万里”既为空间之表现,而“百年”则为时间之延伸,时间与空间在这一句诗中是共存关系;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诗中时空关系则存在相互转化且时空交融的状态。在王维的山水诗中也存在这种时空表现艺术,而且在时空关系上不仅有并置关系,也存在转化关系,还有在时空关系基础上的超越。

1.时空的并置与转化关系。除了上文中提到的王维山水诗中的时间性表现或空间性表现之外,在其诗中还存在时空并置的情况,如《欹湖》:

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5]246。

此诗一、二句点明时地与事件,萧声悠扬,传到遥远的水滨,在这日暮时分诗人与友人别离。“日暮”二字明确点明了分别的时间,而且这样一个特殊时间段的选择已经为这湖光山色镀上了一层情感的外衣;诗歌后两句诗笔一转,不再续言离别之事、之情,转而进行景色的描述。回首望去,但见碧波一片,青山耸立于白云之间,以景结情,空间阔大,境界精美,所以在此诗中既有时间的提及也有空间的营造。除了这种时间和空间的并存,在一些山水诗当中还存在时空转化的情况。《终南别业》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便是如此。这是王维的一首五律诗,此句正是诗歌的颈联,许学夷、王夫之、沈德潜、钱钟书、宗白华、袁行霈等都对此诗做过各方面的点评,而其间蕴涵的时空关系也自然受人关注。诗人行所当行,行到水穷之处;止所亦止,于云起之时,便静坐观云,禅趣与机妙可见一斑。上句体现了时间的空间化,下句则是空间的时间化,而“水”与“云”意象的选取又暗含有限与无限的辩证思考。萧驰云,“这两句诗之所以耐人寻味,正因为它微妙地表达了这种将时间空间化的过程,和以空间吸收无限时间的深长意味”[14]281-282。这可谓是对此联诗句时空关系的确评。

2.时空的融合与超越关系。中国古代文论中很多关于“静”的讨论,《老子》一书中就明确提出过“致虚极,守静笃”的虚静原则。在中国古典文学中,“静”也就成为了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由“静”来观照王维山水诗,是许多学者研究王维山水诗的着眼点,但是由“静”到王维山水诗空灵美的审视实际上也暗含着时空关系的超越。如《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5]243。

这首诗首句言山之空、人之少,因此不见人迹,营造了一个空寂、幽深的背景环境,但是这寂静并非无生命的死寂,虽然看不到人影,却可以听到“人语响”,颇有空谷传响之妙,人语过后更显山之空寂;三、四句由声入色,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捕捉到了一丝光线穿透深林照耀在树底青苔上的细节。这一束光线不仅反衬出林间的幽深,还从另一个方面给诗歌所塑造的环境增添了一丝灵动感与生命气息,通过山之寂静来显示山的空旷之感。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简单的景物描写和简约的线条勾勒,创造了一幅带有幽冷空寂色彩的山水画,形成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空灵之美。“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也与《鹿柴》所展现的境界具有相似之处。虽然诗中景物是自然的、真实的、有生命的,但是诗歌整体传达出来却是整体的、永恒的静。虽然光线会随时间转移位置,山花也有开有落,但是这动态的景象仿佛被空间化地定格成静态的画面,而我们仿佛又能冲破这画面收获一种超越时空的永恒的理解与领悟。

总之,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是文学创作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性研究不可忽略的角度。时空虽然是一个逻辑哲学意味的命题,但是要想完美地融入极具审美性的中国古典诗歌当中,势必要经过诗人的艺术加工,所以我们在诗歌中所感知到的时空关系实际上已经并非它的本来内涵。诗歌中的时空来源于现实时空,但是现实时空是完全写实的,所以诗人会有意识地进行处理,将现实时空转变为心理时空,经过一系列有意识的塑造之后,以艺术时空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所以诗歌中的时空是不能以我们生活经验中的时空来衡量的。作为一位高超的山水诗人,王维山水诗中的时空关系就是艺术处理后的结果,是一种时空形象化的体现。在表现时空关系时,王维山水诗中使用了许多直接突显时间或者空间的词语,在此基础上还选用了表现时间或者空间的意象入诗,使得诗歌在表面和内里都蕴含着对时空问题的关注。与此同时,在诸如空间布局等诗歌形式技巧上也有相关表现,有的诗歌在时空并置、转化的基础上还实现了时空的拓展与超越。王维山水诗中这些时空艺术的展现,使得诗歌内容从有限走向无限,开拓了山水诗歌的审美意境,增添了诗歌的美感。

猜你喜欢
山水诗王维时空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跨越时空的相遇
走哪条路好
镜中的时空穿梭
瞻谢公亭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论中国山水诗的成因
王维的七言山水诗论略
楠溪江:永远的山水诗
时空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