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昊旻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四川 南充 637000)
脓毒症是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一种炎症并发症,脓毒症在严重创伤、休克、感染患儿中较为常见,其发病率、病死率较高,治疗费用较为昂贵,这给儿科脓毒症的治疗带来较大阻碍[1]。有研究显示,脓毒症在1岁以内的婴儿期较为常见,超过3%的患儿会发展成为脓毒性休克,并且在所有患儿中,接近17.9%~40%的患儿会因此死亡。当患有该疾病时,患儿感染、病损、机体炎症反应、休克、器官功能障碍等病理变化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基于此,在患而病理诊断及治疗中,需依据儿童年龄、机体免疫能力、感染部位、严重程度及感染来源做好后续调整[2]。基于此,本文就儿科脓毒症早期风险评估状况展开综述性分析。
现代医疗体系下,人们对于感染和创伤反应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表明,基因水平变化是引起感染和创伤反应的基础,受基因水平多态性影响,人体在发生感染或创伤后,在细胞、组织器官和整体方面会出现较大差异。
IL-6基因即为白细胞介素-6。作为脓毒症前期主要的炎性因子,其本身是一种多功能糖蛋白,这些糖蛋由212个氨基酸组成,包含了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等诸多形态。在作用机制上,IL-6基因不仅能对肝脏发生作用,促进急性期蛋白的合成,而且能激活T细胞,诱导并实现B细胞的终末期分化。最终,该细胞会变为免活性细胞,并在机体作用期间分泌免疫球蛋白,确保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实现。
TNF-α同样具有多态性的特征,其是脓毒症休克主要的炎症介质之一。当患儿有炎症反应时,其在早期阶段,会分泌出这种新报因子,其在整个急性炎症反应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具体而言,TNF-α能诱导炎症介质的瀑布样释放。需注意的是,TNF-α的释放与单碱基多态性密切相关,当单碱基多态性增加时,TNF-α的产量会有所增加,此时,脓毒症易感性和严重程度会增加[3]。
线粒体等位基因会生成线粒体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甘酸脱氧酶(ND1);研究表明DB1不仅在受损细胞呼吸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且对于受损新报能量传递、免疫具有深刻影响。当线粒体等位基因增多,患儿在感染后,发生脓毒症并以此而死亡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作为主要的抗炎因素,IL-10能在抑制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活化的同时,减缓单核细胞因子和炎症细胞因子的合成。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炎症因子减少,起到了免疫调节的作用。当IL-10因子因-592C/734G/3367G患肺炎致脓毒症是,患者病死率明显增加。此外,脓毒症的发生还可能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有关[4]。
闫小红[5]等人研究表明:低龄儿童是脓毒症并发MODS的高危人群,最易受累的靶器官是肺脏、心脏和血液。MODS独立影响患儿90d生存率,早期监测和预防MODS,切断MODS恶性循环,可望改善患儿预后。要进一步提升儿科脓毒症监测、预防和治疗质量,需明确儿科脓毒症的感染因素。研究表明,脓毒症的始动因子是感染和损伤。除过细菌、真菌、分支杆菌感染外,病毒、支原体、螺旋体、原虫等微生物也是诱发脓毒症感染的重要原因。在儿科脓毒症早期风险评估中,应在明确其感染是否存的同时,就其病原体的种类进行系统分析,这对于后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大影响。现阶段,儿科脓毒症早期风险评估的方式逐渐多样,在传统血液、体液、腔液、分泌物、痰液培养和涂片分析的基础上,人们开使用病毒分离、抗原检测、t6SrRNA基因PCR检测等方式进行风险评估。并且从检测评估过程来看,新检测方式的应用具有特异性、快速性和敏感性的特点。徐莎[6]等人研究通过儿童细菌性脓毒症中富含组氨酸糖蛋白血浆浓度及其诊断价值研究指出:细菌性脓毒症患儿血浆HRG浓度显著下降,PCT和CRP浓度显著升高,在风险评估和脓毒症诊断中,HRG对细菌性脓毒症患儿诊断效能优于PCT和CRP,其是细菌性脓毒症的潜在诊断标志物,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儿科脓毒症的全身性反应表现形式较为多样。其中,C反应蛋白(CRP)反应、降钙素元反应、血清铁蛋白反应、IL-6反应、IL-610反应等都是其较为常见的表现形态。
就CRP反应而言,CRP本身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炎症蛋白,当患儿有炎症、组织损伤、局部缺血状况时,其血液中CRP的含量会明显增加,而当患儿炎症疾病因子消退时,CRP的浓度又会逐渐降低,并最终恢复到正常水平。有研究表明,在儿科脓毒症患儿中,感染在4—6h是,其CRP会开始升高,并且到36~50 h期间,CRP的浓度会达到峰值。有研究显示,当患者病情越严重时,CRP的浓度会持续升高。
降钙素元由116个氨基酸构成,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4.5。降钙素原广泛存在于人体血液和组织中,其在血液和组织中具有不同的表达形式。通常,当脓毒症患者发生感染超过2h时,钙素元的含量就会开始增加,并且在12~24 h期间,该元素的浓度会增长值峰值。研究表明,严重的细菌感染是引起降钙素元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
血清铁蛋白本质上是一种无机铁化合物为辅基的糖蛋白,其在肝、脾、骨髓组织中均有存在。作为一种高分子量的含铁蛋白质,血清铁蛋白在人体肝内合成,其异变与机体某一系统出现疾病受损有关,对于脓毒症患儿而言,其有明显的炎症表现,故而血清铁蛋白含量会明显升高。
IL-6是细胞因子的核心成员,其在调节细胞和B细胞过程中发护着关键作用。其一,IL-6对于B细胞具有极强的诱导作用,其能促使免疫球蛋白得以有效分泌;其二,IL-6能使得T细胞迅速增值,此外,CRP、脂多糖粘连蛋白合成与IL-6细胞也有较大关系。在脓毒症风险评估中,IL-6银子的反应极为灵敏,可将其作为脓毒症早期评估的标志物,进行脓毒症严重状况的准确评估。
IL-10对于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脓毒症患者发生全身性反应时,其IL-10细胞因子的含量会明显增加。
当儿科患儿脓毒症问题较为严重时,脓毒症炎症因子会对细胞氧传输和利用造成阻碍,从而使得患儿器官功能受到影响。通常情况下,心血管、肺脏、肝脏、肾脏受脓毒症的影响最为强烈,同时神经、胃肠道、免疫和血液系统也有其关系紧密。当脓毒症患儿病情严重时,这些器官会受到较大损伤,此时,患儿不仅有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的状况,而且会出现极为明显的代谢性酸中毒、动脉血乳酸增高、少尿问题。此外,患儿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中心体表体温差增大,有呼吸增快表现。对于此类问题,应根据患儿的病情表现,及时的进行治疗,避免患儿受到更大伤害。
脓毒症病理基础为各种感染源通过生物信息传递、转录和表达,而这些感染源会诱导患者IL-6、IL-10、C反应蛋白等物质的释放。在治疗中,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从当前儿科诊治现状来看,血管容量不足、外周血管扩张是儿科脓毒症的主要表现,此外,患儿有心肌抑制和高代谢状态、静息能量消耗增加、负氮平衡、胰岛素抵抗等表现。针对早期症状进行风险评估,并针对性地进行治疗,能有效组织病情发展。徐刚[7]等人研究右美托咪啶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肾功能及血管紧张素Ⅱ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右美托咪啶可以降低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肾功能指标,对肾功能有保护作用,而对血管紧张素Ⅱ无影响。李晓庆等人[8]研究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新生儿重症脓毒症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临床效果,结果表明CBP治疗新生儿重症脓毒症伴MODS具有可行性,可改善患儿循环功能及肾功能。大量儿科脓毒症的治疗均与早期诊断和风险评估关系密切。即及早评估发现及有效治疗是儿童脓毒症治疗成功、阻止病情发展、降低病死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儿科脓毒症发病率高,对儿童危害较大。临床实践中,针对儿科脓毒症患儿,应加紧进行患儿年龄、机体免疫能力、感染部位、严重程度及感染来源的检查,做好脓毒症早期风险评估和诊断,然后针对性地进行治疗,这样能有效阻止脓毒症病情发展,提升脓毒症治疗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