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体教师文化素养创新培育策略

2020-02-27 04:43刘树民金承哲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公体育人素养

刘树民,金承哲,孙 威

(吉林化工学院 体育教学部,吉林 吉林 132022)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高校培养的是直接服务社会的精英,高校公体教师文化以形象具体的形式,通过教育潜移默化渗透到学生灵魂深处,对未来社会的建设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提升高校公体教师文化素质,寻求合理培育策略尤为重要。

一、高校公体教师文化素养实然现状及分析

(一) 高校公体教师文化观墨守成规

教育观是教师文化观的核心构成,而教育观背后蕴涵着人性观。高校公体教师在实际教育中常常视学生为单纯的学习受体,教学中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前提,学生掌握“三基”即可,容易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在实际教育中,既不能进行牵强附会的教育也不能进行“放羊式”教育而忽视学生个性。公体教师要在工作岗位因材而尽其所能把所学倾情奉献给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公体教师要树立创新的文化素养观念,才能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启迪和引领学生,达到新的台阶。

(二) 高校公体教师文化素养“轻育人”

在高校的公体教学文化形式上存在着“重技能”、“轻育人”现象。分析其原因:长期以来公体教育弱化人文素质培养,强调技能训练。高校学生在主动接受和被动接受公体课堂知识、技能方面有其特质,教师在教学中依然进行传统授课形式,相对忽视学生思想的塑造、灵魂提升、智慧的培育。高校也一直在努力构建其自身文化,但又出现了形式化、职场文化的倾向,忽视了公体文化与教育的内在联系。

(三) 高校公体教师文化素养取向淡薄学术特色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市场价值目标。这一社会期望与学校追求的供需匹配,从根本上规定了高校教育的市场价值路向。公体教师在文化传递过程中承载着“技能培养”和“就业导向”的现实使命,还应与传统大学以学术价值和文化轴线的组织追求之间产生共鸣。而目前高校公体普遍存在一部分教师重技术轻学术现象。高校需确立应有的学术追求,强调理论探讨、创新,构建浓厚的学术氛围,使公体师生重“道”不轻“器”。既强调技能培养和就业指导,也要使高校院追求应有的学术特色,进而形成公体的文化品味、素养路向和高校公体教师文化素养特色。

二、高校公体教师文化素养培育应然诉求

(一) 生源多样化要求高校公体教师文化素养主体多元化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省份招生办法灵活多样,让更多学生自主选择入学学校。如单招考试、注册入学,中外合作办学等。招生方式的开放,使生源多元化,也使高校文化建设主体与享用主体多元化,促使文化需求内容和文化消费形式多元化。这就需要公体教师在教学文化及自身文化上加强修,以适应多元主体的多样化需求。

(二) 高校公体教师文化素养引领性需要增强

高校发展文化是“制高点”,也是强有力的“引擎”。公体教学在高校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体系中地位举足轻重。提高公体教师自身文化素养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前提,因此公体教师在文化素养培育上要增强示范性和引领性。

三、高校公体教师素养创新培育策略

(一) 高校公体教师文化素养目标培育

1.树立高校公体教师正确的文化理念

公体教学是通过身体参与运动谋求个体身心健全发展的竞技性、表现性、娱乐性、教育性的文化形式,它对个体进行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或改造。面对高校学生特殊群体,公体教师文化育人理念既要抽象又要具体,整个过程离不开人文关怀和人性渗透,进行价值观念的树立也离不开价值引导,价值引导不是简单地规劝或说教,更不是简单、单向地灌输[1]。

价值引导在公体育人过程中主要是针对高校学生自身文化底蕴特点而树立价值理念,更倾向于价值启蒙,即教师利用自身的文化和生活经验上的优势,引导和辅助学生获得人生与社会基本道德价值判断的意识与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文化理念在教授技能中传承,难免会在育人过程中投射着蕴涵着教师主观意趣。如在冰雪文化育人中,主观意趣包含着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选择和预设。公体教师在进行文化育人中价值观的传输是有限的,更多是作为启蒙者的身份,这意味着教师的价值引导实际上是为了有效地启迪学生的价值观念,提高他们的价值判断、选择意识与能力,让他们在面对高校就业的社会能从容地建构个人的价值观念成为生活的主体,这样公体教师文化理念在高校中的价值传递有的放矢。

2.培育高校公体教师文化教育信念

教育信念是高校体育师资培育的核心和灵魂。“教师文化是以价值、信仰等精神内容为核心,教师培育的主体是教师的精神文化,教师培养的前提在于教师精神文化的追求”[2]。高校公体教师培育的根本途径在于培育教师的教育信念,它包含公体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理解,教育理想的追求和职业精神的坚守。“处在良好教学氛围中的教师的教育信念包含先进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3]。反之,高校公院校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一种教学只是一种任务的错误思想。高校公体教师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就会产生极大的工作热情,就会孜孜追求职业生命的内在价值,追求其职业生命的真正幸福。

具体从以下方面进行培育:内容上要走出过去重教授技能的误区,注重树立公体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自身角色的体会、感悟和转换;形式上要根据公体教师工作实际,采用业余自学、专家讲座、校本研修、网络培训等多元的方式,使其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

3.理性思考高校公体教师文化素养定位

从教育层次来看,高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教师的学术文化元素。倡导文化科学与人文相对全面的育人精神;从教育类型上看,高校的公体教师文化具备职业技术文化和高等教育文化双重属性。

高校公体教师文化素养要从自身独特的属性和特定文化背景出发,进行顶层设计和文化创新。从精神、制度、器物和行为层面入手突出“高等性”诉求,对教师文化整体设计和系统构建。高校公体教师的“高等性”诉求,就是重视价值理性,重视构建人文文化,追求“和规范性”,教学生做人;“职业性”诉求,就是要突出工具理性,重视构建技术文化,追求“和规律”,教学生做事。高校要理性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凸显高校公体教师文化基本特征,设计和实施务实性地教学活动,努力促进人文性要素和技术性要素和谐统一,进而形成具有“育人”特色的文化体系。

(二) 高校公体教师文化素养意识培育

1.积淀和提高高校公体教师文化素养

文化是一所大学根基和血脉,通过积累才能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成为大学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高校公体教师文化积淀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尊重传统与历史,并在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中享用它;其次要自觉积淀文化资源,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发展中要注重积累无形文化资源;最后要针对高校自身特点,把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本等独具时代特色的育人思想与高校特色精神要义相结合注入高校公体教师文化体系中。

高校公体文化传承和创新不是独立和封闭的。它既是一个自我进步的过程,又是一个与外界文化博弈的过程,公体教师不仅要注意自身的文化积累与提升,还要注重从其它文化中不断汲取与借鉴;文化素养的提升不仅与学生群体、学校有关,而且与家庭、社会环境及大众媒介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全社会行动下学生、学校、家庭多方协作,以高校公体校本文化为主体,兼具其他各种文化之优长,朝着符合高校教育规律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方向发展汲取职业文化元素、区域文化元素,才能形成公体教师自身独特的文化气质和开放的文化气度。

2.塑造高校公体教师文化素养行为模式

高校公体教学过程中是双向教育模式。公体教师文化作为高校文化的一个符号,它的存在不是静止的师生行为档案记录和校园记录、再现,而是无时引导师生对现实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理解和交流,外显或潜隐地支配着师生自身精神层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动态地塑造着师生的社会行为。公体教师文化素养对学生教育影响的同时,教师也在反向受教育,并且能融合进社会文化,使两种文化交互碰撞,进而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特质完成对学生的教育。

文化是校园独特的文化符号。詹姆斯.帕克(James Barker)提出:突破组织文化的职能观和象征符号观,文化代表一种体系,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的处事方式,引导组织成员的意图产生,选择有利于适应和维持组织运转方式的行动,形成工作活动[2]。高校校园文化自成体系,由于其成员(学生)结构介于中职和本科学生结构之间,公体教师文化作为一种行为模式,它体现了教师育人过程的价值观,并为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方式提出了一系列假设,通过共同的交流方式和共同的行为模式,形成师生实施教与学目标的自觉行动。如冰雪教学从原始技能最后演变成文化符号,这种自觉行动就是高校院公体教师文化素养行为特有的效果,都潜在地融入公体教学其中[4-6]。

3.追求高校公体教师文化素养自觉-智慧之爱

知识技能不是智慧,公体教师除具备教学的基本素养和知识技能外,更应自觉追求能与学生相互碰撞的爱。公体教学需要触及学生的灵魂,需要唤醒学生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公体教师在实施教育过程中,以自身的文化底蕴去感染学生之“思”,进而导向事物的本原在本原中,把握安身立命之感。文化自觉的前提是教师有文化素养,文化没有多少的界限,不能量化,但需不断学习,使知识内化并转化为善的修为。文化自觉的实施过程是公体教师追求有灵魂的教育,追求人类永恒的价值,建立与此相关的信仰,给予学生终极关怀,塑造学生终极价值,使学生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热爱学习和掌握了技能并具有特长的准职业者。如在高校冰雪文化育人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只有融为一体,才能使教师的技术与关爱影响学生久远。

(三) 高校公体教师文化素养合力培育

1.创建高校公体教师文化素养路径

文化路径创建是在适宜的人文生态环境中生长出来的历史性果实,它的约束条件包括制度文化、历史和社会文化等因素,因此高校公体教师的文化素养创建有路径依赖问题。例如建国前学校指导思想是军国民体育,建国初学校体育指导思想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现阶段的体育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体育思想的演进只是一个参考点,对高校公体教师角色及其文化价值产生重大影响的初始制度很多,如“学术权力与行政力扩张问题”、“高校教师科研奖励制度”等。因此根据历史与现实创建高校公体教师文化路径,正确对待过去。

文化创建要紧密结合社会文化和教育条件。一是考虑政治与管理因素,国内高校重视制度文化变迁的“顶层设计”,在创建教师文化路径时既要考虑顶层设计也要充分顾及公体教师文化独特性。二是国际与全球化因素,高校公体教师文化要与国际文化接轨,打破本土,跨文化办学,前提是以本土文化为内核。三是注重高校公体教师文化制度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以师资培训为主体,开展全员培训;以校本教研为主要形式,开展理论与技能研究式教育。

2.构建高校公体教师文化素养场域生态

公体教师文化素养场域生态是教师文化的存在、适应、传承及生成的一种空间状态。它包含影响教师的物质、精神、制度环境及自身的文化心理环境。在这个生态中,由公体教师个体文化、群体文化及公体教育文化三者形成相互影响、共生共存的良性循环。教师个体文化在实践教育中不断提升,以优秀的身份进入公体文化场域生态,影响着群体文化。反之,个体文化落后于群体文化,群体会给个体施压,促使个体进步,再一次以新的姿态进入这个群体。

公体教育文化对教师群体文化产生的这种平衡力,使教师群体文化以一种动态发展的状态存在于这个生态。这个场域的群体文化与与周围文化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协调,最后沉淀为高校公体教育文化。优化高校公体文化场域生态,具体措施如下:以教师为本,以价值为导向,关注教师教育生活方式及发展趋向;了解师生对教学、课程的动态需求,合目的性安排教学;建立开放、共享平台,提高公体教师文化参与度;通过进修、访学及深造等方式不断提升公体教师文化素养资本存量。通过以上方式提升公体教师文化素养,使其向深入发展。

3.凝聚高校公体教师文化素养合力

高校公体教师文化素养是建立在具有育人价值体系基础隐含的文化,是经过师生共同深入交流而形成的有效信仰框架下进行实施的文化形式。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公体教师在育人过程中,不可能所有学生都能在同一时间完全领悟和完全认同。在这种情况下,公体教师文化素养的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强势文化”能够凝聚和提高育人实施的综合影响。公体教师文化素养可以通过其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文化意识,把学生凝聚在一起,如冰上摔倒后,在其他学生互相关心与帮助下再起来的顽强意识,使学生凝聚在一起引导他们形成共识、齐心协力往前走。教师文化素养核心理念可以有一种或更多种,集体意识是其中一种[7-9]。

高校公体教师在进行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合力。公体教师文化素养在育人过程中的合力可以通过建立一种无形的、潜在的力量,实现对学生的自觉管理,增强师生的归属感,引导学生为团队或社会发展而努力,使高校公体文化育人过程中真正形成教师愿意教和学生愿意学[10]。公体教师文化在高校中主要通过两条路径建立师生间的共同愿景:一条路径是这种文化行为的目的,能够促进师生对发展方向、目的和措施形成共同认识。假使教师千篇一律地教学生某一项技术,而不是通过一项技术达到学生为战胜自我而努力奋斗,那么这种育人路径就难以达到文化合力效果;另一条路径是为学生、教师自己制定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以说明行动的正确过程,通过集体的行为准则而进行的控制,寻求教师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能教育自己的思维方式、信仰、价值观。教师通过文化育人达到对教学真正的热爱,每一次授课过程都看作是一次新的挑战,从而达到教学相长。

四、结 语

高校公体教师文化素养的提升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动态、整合的过程非一朝之功,亦非一己之力能培育完善,随着高校公体教师群体与其他群体共同参与,逐渐形成合力,高校公体教师文化素养会以一个全新的质态呈现,从而成为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落脚点。

猜你喜欢
公体育人素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合作学习在高校公体体能训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普通高校武术公体课开展现状调查研究
公体正用,体用一如
——朱熹的公正哲学及其三维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