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稳
(吉林化工学院 体育教学部,吉林 吉林 132022)
从20世纪30年代,中国武术代表团在柏林奥运会的崭露头角;到20世纪70年代,李小龙功夫影片的海外热播所掀起的中国功夫浪潮;再到80年代,官方明确提出“把武术推向世界”的战略方针,世界武术锦标赛、武术进亚运在这一时期得以实现;90年代,官方将武术国际化的最高目标确定为“竞技武术进奥运”,虽未成功,但一系列历史事件使武术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尤其是从1982年至今,在过去的30多年时间里,国际武术联合会的成员国已发展了5大洲的140多个国家,中国武术的国际化进程取得了非凡成绩。与此同时,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攀升,迫切需要中国文化走出国门,为中国崛起贡献力量,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折射出中华文化的特征和核心价值观[2]。因此,完善武术国际推广体系,提升武术国际推广质量,增加武术国际习武人口,有效传播中国文化是新时期武术工作者要不断思考的实际问题。
2015年11月,中央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并针对当前中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实质性问题,提出“着力加强供给端改革”战略思想[3]。供给侧改革战略思想的最终目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2015年1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提出:“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4]。2015年11月17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指出“紧扣调结构、转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供需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5]。从我国党和政府领导人发表的讲话可以看出,供给侧改革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政策的指导与方向。面对经济、社会新的发展形势,中国武术的国际推广如何利用供给侧改革的动力效应,处理武术国际化发展的诸多实际问题,在政策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引入以“供给端”改革为统领的“供给侧改革”可实现武术国际化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能够为武术国际推广相关政策研究、制定和实施者提供参考。供给端改革常简称为供给侧改革,这两个专有名词之间一般不予严格区分,为了方便,本文在主体论述部分统一采用“供给侧改革”一词。
从供给侧改革“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等”这几个维度看,凸显改革的系统内部行为是一种内涵式的发展路径。但是,从我国武术国际推广发展演变的逻辑来看,事实上自武术真正走向国际化之路以来,我国武术国际推广相关改革一直走的是一条需求侧改革的路子:一是扩大投资,通过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投入,急切的将武术推向国际市场,把武术在国际上的规模迅速扩大,自国际武联1990年成立至今,会员国数量达到149个,呈直线上升趋势[6]。二是政策出口,如《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2016-2020年)》中就明确提出,武术国际渠道主要通过大力推进武术申奥进程、武术进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中国文化中心,驻外使领馆等组织机构,协助国家汉办,力争在全球50%以上的孔子学院开展武术教学活动[7]。从最新的文件中看出,武术国际推广的渠道还是依附于政府,通过政策性支持推进武术进入诸如孔子学院等的中国对外交流机构,而非加大民间或社会上的推广来扩大武术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即便是武术以这样的形式走出去,尤其是在孔子学院的实际推广效果,却并不令人满意[8]。三是刺激消费,鼓励国内的武术工作者到国外推广武术。但现实情况是许多武术机构和推广者借着武术的“国际化”,在国外随便租个场地,仅凭着自己的爱好经营,参与武术的人数有限,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而且缺乏统一管理,只能在小范围内发挥作用,美国武术界处于各自招兵买马、树旗为营的状态[9]。不可否认,从需求侧对武术国际推广进行的改革理念和思路,中国武术借“国际化”的东风得以迅速发展,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武术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从而我们举办了多届武术世界锦标赛、武术进入亚运会、竞技武术“入奥”的不断推进、国际武联会员国不断增加。但遗憾的是,看似表面繁华武术国际推广,却是近5年中国武术在国外受众眼中认可度排名不断下滑的客观事实[10]。也就是说,粗放式发展中国武术的国际化进程处于一种弱势的地位,是一种表面的繁荣,说明中国武术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并不强,有许多薄弱的环节亟待解决。
根据供给侧改革目标的多重任务,武术国际推广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如何增强武术国际竞争力问题。虽然国际武联有140多个会员国,然而武术的普及程度远不及空手道和跆拳道,大众参与的人群比较有限,而且有相当一部分组织并不能完全代表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个武术界[11]。甚至在欧洲的相当一部分武术组织只是民间的小团体和个人行为,数量上也绝对比不上其他武道[12]。总之,“尽管多年来武术的国际化推广速度大大提升……但国外习武人群、各类武术比赛参赛人数、观众人数和电视转播率远没有达到国际体育项目的标准”[13]。长期以来,武术国际推广的最终目的是“竞技武术进奥运”,但由于一系列原因,至今武术没能进入奥运会大家庭[14]。中国武术在国际推广所处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这与我们过度追求“竞技武术入奥”,不注重武术推广的内涵性建设,推广工作只注重“提供需求”而不是“满足需求”、重数量而不看质量,或者只重意识形态控制而忽视推广体系的创新的推广方式有关,某种程度上使得武术偏离了为世界人民提供有趣、健康、美的及具有高品质、内涵深的武术文化供给方应有的主体责任,更偏离了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时代使命[15]。这种外延式发展,一味地通过各项政策进行需求刺激,抑制了武术的推广效益,影响了武术国际推广的生存空间。相关学者认为武术进奥运是我们的梦想,但不是武术国际推广的唯一目的,要通过扩展武术国际推广的生存空间以及整个武术体系的完善与重建,从而真正的实现武术国际化发展[16]。《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从当前武术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中国武术发展的重心也进行了重大调整,武术未来的工作重点是促进武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7]。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在稳定和扩大社会总需求的前提下,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最大限度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增强持续增长动力,从而实现经济高效持续增长[17]。与经济改革相似,武术的国际推广同样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提升武术国际推广供给体系质量,实现武术的高效可持续增长。
由于我国的武术品牌、技术、推广等竞争力较其他国家的武道品牌具有一定差距,造成了武术在国际市场的相对萎缩。此外,由于我国居民收入地增长带来了对物质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等原因,国内武术市场需求没有相应增长,国际和国内武术市场的相对萎缩造成了我国武术推广的相对“滞涨”。从现有的情况分析,武术的发展出现不可持续的原因主要在于供给侧,即使政府利用财政政策或资源投入等需求侧管理手段进行大规模地刺激总需求,也只能是短期效应,不能转变“滞涨”发展的“新常态”。要推动我国武术国际化发展方式的转变,供给侧改革是其改革的新动力。
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是要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增长,主要以机制创新改革为切入点,以结构优化为改革侧重点,其结构的改革具有非常明的确含义,主要包括产业的结构、供给主体的结构、发展要素的结构等,结构改革的实质是通过转变发展方式释放经济发展成果的社会效应[18]。在国际武道市场上,武术的推广流于浅层,传播广度和推进深度等局限性致使武术正面临着诸如“跆拳道”、“空手道”、“拳击”、“柔道”、“泰拳”等武技的强烈冲击,武术显得无所适[19]。因此,中国武术国际推广要实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其推广结构进行优化,增加驱动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改变流于表层的武术国际推广现状。因此,根据供给侧改革统领全局的层面出发,从供给端着手,以机制创新,结构优化引领我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20]。因此,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武术的国际推广必须认清世界体育发展形势,把握供给侧改革的历史机遇,在劳动力、资本、土地与自然资源投入受限的情况下,加大制度与供给主体的结构优化,从供给侧优化的驱动力改革武术国际推广产品的供给结构和政府供给结构,加快武术的国际化、产业优化,努力基于质量和效益投资规模的基础上扩大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从各个方面优化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的共同进步;强调武术国际推广过程中的政府和市场双到位。才能实现武术国际推广的供求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可持续、跨越式的发展。
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完全市场是指市场机制在经济运行中不受其他因素干扰、高效率地配置资源,相当于亚当·斯密时期“看不见的手”自行调节自由经济的一种理想方式,是不需要政府职能干预的,政府只是在市场长期失灵的地方发挥作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制度供给含义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决定性作用,重视新制度供给,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和社会管理制度[21]。同时,制度资源是供给侧改革的主意目标之一,要立足改革的现实,树立改革的理念,明确改革的方向,把握改革的重点,确定核心制度的牵拉作用[22]。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为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要进一步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23]。基于上述背景,必须认识到,供给侧改革涉及一系列的制度革新,包括:行政管理制度、财税制度、价格制度、金融制度、产权制度、国有企业、土地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生态制度改革等等[24]。强化制度改革作为发展推动力,通过制度供给和变革,降低经济发展的制度成本,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提高要素的流动性和配置效率,扩大资源优化配置空间,使经济发展中的风险和收益有效匹配,提高制度要素供给的有效性,进而实现市场经济发展的效率与效益目标,从而释放经济增长潜力和活力,增强企业发展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新时期武术国际推广的制度供给改革,要在尊重国际体育市场规律的前提下,以实现推广人群受众面的最大化为目标,通过政策、法律、行政等手段,不断完善制度供给的规范,更好地发挥武术组织机构的作用,建设服务型的武术国际推广组织,引导武术国际推广市场的主体行为,才能推动武术国际推广实现内生式发展,实现武术资源配置的效益和质量。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点,只要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具备创新能力并能够应用到各行业,一定的投入就会产生更大的价值。创新资源要素的有效供给,对释放市场主体发展动力、增强企业发展的市场竞争力的作用不言而喻。也就是说,在诸如:劳动力、资本、制度、创新等资源要素投入一定的条件下,经济增长动力的核心要素是技术创新,也是供给侧改革的关键要点[25]。伴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通过优化与创新各技术要素,为改造企业技术提供支持,把减少无效产能和降低过剩产能作为重点,进而提升企业核心技术含量,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匹配,提高产品质量是增加有效供给的最基本手段,进而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发展的高效性和共享性。因此,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核心目的在于提升产品竞争力,进而实现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目标[26]。同时通过技术创新的竞争力所带来的市场收益,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进而有持续动力进行技术创新。因此,通过技术创新有效提高了相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同步升级。另外,供给侧的技术创新对需求侧也具有改善作用。同样,技术创新的竞争力这一目的,将为武术国际推广在供给侧改革提供明确的方向。我国武术国际化之路发展至今,核心技术缺乏、品牌质量不高是限制武术国际推广的主要因素之一[27]。因此,基于供给侧改革,可为中国武术国际化推广重新定位和明确改革目的,以发挥和引领技术创新路径来提升武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满足世界各国家大众对武术的需求,以此为我国武术国际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武术的国际推广改革和经济改革相似,同样可以分为需求侧改革和供给侧改革两种方式。但是,武术国际推广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不能照搬经济领域模式,因为两者的区别是十分明显的。首先,目的不同,实现潜在经济增长是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目的,而武术国际推广的供给侧改革则是更好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丰富世界多元文化,促进人类健康。其次,性质不同,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追求的是经济增长的最大化,而武术国际推广的供给侧改革追求的高品质的服务。基于此,武术国际推广的供给侧改革务必遵循其改革的目的和性质,才能为其正确的改革确定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