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月苹, 刘海波, 任艳*, 孟杨
(1.西南民族大学药学院,成都610041; 2.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65)
蜚蠊隶属于昆虫纲Insecta网翅总目Dictyoptera蜚蠊目Blattaria,是昆虫纲中一个古老而活跃的类群,起源于距今3.2亿年前的中石炭世维斯发早期(梁军辉等,2006),我国已记录种类将近300种(郭江莉,2012)。部分蜚蠊是传统的动物药,俗称“蟑螂”,在我国药用历史悠久,始载于汉代《神农本草经》(顾观光,2007),列为下品。研究表明,现今蜚蠊药用主流种为蜚蠊目蜚蠊科Blattidae的美洲大蠊Periplanetaamericana(Linnaeus, 1758),具有抗肿瘤、保肝、促进组织修复、增强免疫、保护心血管等药理活性,临床上将其广泛用于癌症、创面损伤、溃疡等症的治疗,现已开发出以美洲大蠊为原药制成的康复新液、心脉隆注射液、肝龙胶囊等临床常用中药制剂(高洁等,2018)。但目前关于蜚蠊的药用研究主要集中在美洲大蠊上,对其同科近缘种、民族特色药用关注度极低,造成蜚蠊资源浪费。为充分利用蜚蠊资源,本研究从名称、基源、效用、炮制方面对其进行考证,以期为蜚蠊资源的药用深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我国人民对蜚蠊的认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尔雅·释虫》中就记载有“蜚即蠦蜰”。古本草中以“蜚蠊”之名入药始载于汉代《神农本草经》,后世本草多沿用此药名。除此之外,蜚蠊在相关典籍中记录有众多异名,如唐代《新修本草》(尚志钧,1981)称其为“石姜、卢蜰、负盘”;明代《本草品汇精要》(刘文泰,1936)称之为“滑虫”;《本草纲目》(钱超尘,2008)又称为“茶婆虫、香娘子”;《中华本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1999)引梁代《本草经集注》云:“蜚蠊形态似虫而轻小能飞,故名飞”,引清代《尔雅义疏》载:“此虫气如廉姜,故名飞廉”“此虫圆薄如盘,故名负盘”。此外,蜚蠊在民间还俗称蟑螂、灶马子、偷油婆等。现代认为“蜚蠊”一名更能反映其显著特征,该虫发出的廉姜(植物名)气味,称“蠊”;因会飞,故称“蜚”,同古语“飞”(郝铭鉴,孙欢,2014)。
有关蜚蠊的品种描述最早见于汉末《名医别录》(尚志钧,1986):“生晋阳(今山西太原境内)及人家屋间,形似蚕蛾,腹下赤”,表明蜚蠊形态与蚕蛾相似,但对比发现两者差异明显。《本草经集注》(尚志钧,尚元胜,1994)记载:“蜚蠊,形似虫而轻小能飞,本在草中,八月九月知寒,多入人家屋里逃尔有两三种,以作廉姜气者为真,南人亦噉之”,这表明蜚蠊形态跟虫(即土鳖虫)有相似性,以有“廉姜气”的蜚蠊为正品,且在南北朝时期就已有食用。现代药用土鳖虫为雌性成虫,体卵圆形、无翅,与蜚蠊形态差异明显,而雄性成虫有翅2对,更符合蜚蠊“形似虫而轻小能飞”的特征。后世多部本草如唐代《新修本草》(尚志钧,1981)、明代《本草品汇精要》(刘文泰,1936)均引用上述说法。然而,唐代《本草拾遗》(尚志钧,2002)指出蜚蠊体型大:“状如蝗”,并且也记载了蜚蠊的食用:“蜀人食之”,即在四川地区为食用昆虫。明代《本草纲目》对蜚蠊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蜚蠊,今人家壁间、灶下极多,甚者聚之千百。身似蚕蛾,腹背俱赤,两翅能飞,喜灯火光,其气甚臭,其屎尤甚”。以后古代本草均沿用李时珍的记载。
古代本草中有关蜚蠊的原动物绘图(图1),对考证其基源有一定借鉴作用。明代《新刻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卷八)》(王文洁,1582)最早绘有蜚蠊原动物图,但绘制较粗略,仅能反映蜚蠊具两翅、身扁的特征;金陵版《本草纲目》中蜚蠊药图进一步突出了蜚蠊触角长丝状、翅覆盖于腹部背面的特征;《金石昆虫草木状》(文俶,2013)中所绘蜚蠊体狭长,与现代药用蜚蠊形态差异明显;明末由六有堂出版的钱蔚起版《本草纲目》(郑金生,2008)对金陵版附图进行了全面改绘,可以看出,所绘蜚蠊形态与现代蜚蠊目蜚蠊科昆虫最为接近。清代由味古斋出版的张绍棠版《本草纲目》(郑金生,2008)中有关蜚蠊药图沿用钱蔚起版;同时期的《草木便方》和《本草简明图说》(郑金生,2008)也对蜚蠊进行了绘制,《草木便方》更是突出了蜚蠊腿部具锯齿状突起的特征。
图1 历代本草蜚蠊绘图Fig. 1 Drawing of cockroaches (Feilian) in herbs works of past dynasties
A.《新刻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 B.《本草纲目》(金陵版); C.《金石昆虫草木状》; D.《本草纲目》(钱蔚起版); E.《草木便方》; F.《本草纲目》(张绍棠版); G.《本草简明图说》
A.NewengravedversionmateriamedicaofTaiYi; B.Compendiumofmateriamedica(Jinling version); C.Thefeatureofmetals,stones,insectsandplants; D.Compendiumofmateriamedica(Qian Weiqi version); E.Convenientchinesemedicineprescriptions; F.Compendiumofmateriamedica(Zhang Shaotang version); G.Simpledrawingsofmateriamedica
蜚蠊的药用在中国现存最早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顾观光,2007)就有记载:“主血瘀,瘕坚,寒热,破积聚,咽喉痹,内寒无子”,此后历代本草多有入药记录。《名医别录》(尚志钧,1986)记载“通利血脉”。《新修本草》(尚志钧,1981)记载“下气”。《本草纲目》云:“立夏之先,蜚蠊先生,为人参、茯苓使,主腹中七节,保神守中。则西南夷食之亦有谓也。又吴普本草载神农云主妇人癓坚寒热,尤为有理。此物乃血药,故宜于妇人”。《中国药用动物志(第二册)》(中国药用动物志协作组,1983)还指出蜚蠊的入药形式,既可成虫鲜用,又或用沸水烫死,进而晒干或烘干,同时载其具有活血散瘀、解毒消疳、利水消肿等功能,主治癥瘕积聚、小儿疳积、脚气水肿、疔疮肿毒及蛇虫咬伤等。《分类草药性》(刘训红,2016)载蜚蠊为“治一切饮食诸毒。同蜈蚣捣烂包伤口,消疮,敷结毒,治喉蛾”。《陆川本草》(陆川县中医药研究所,1959)言“祛风解热,通血脉,治小儿伤风感冒(煎水服),并治偏身不遂(与瘦肉捣肉饼煎服),肿疡(外敷)”。《中华本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1999)载:“散瘀,化积解毒。主治癥瘕积聚,小儿疳积、喉痹,乳蛾、痈疮肿毒,虫蛇咬伤”。《中药大辞典》(南京中医药术学,2006)载:“破瘀,化积,消肿,解毒。治癥瘕积聚,小儿疳积,疔疮,喉痹,痈肿,蛇虫咬伤”。现代多部地方标准明确了美洲大蠊的功能与主治,如《四川省中药材标准(2010年版)》(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0)规定“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积,生肌,用于癥瘕积聚、小儿疳积,咽喉肿痛,虫蛇咬伤,疮痈肿疼及痔疮出血,口腔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外用消肿生肌,用于外伤、溃疡,烧伤、烫伤、褥疮之创面”。
除中医典籍收录之外,彝族、哈尼族等多民族也将蜚蠊药用,各民族医学积累了蜚蠊入药的丰富经验和独特用法。考证可知其主要包括以下3种昆虫来源进行疾病治疗:美洲大蠊用于“蜈蚣咬伤”(布依族)、“慢性扁桃体炎,皮肤瘙痒,淋巴结炎”(侗族)、“无名肿痛,疔疮,脚气水肿,气喘,小便淋浊,小儿疳积,竹刺入肉”(哈尼族)、“小儿遗尿”(壮族),同时,美洲大蠊在傣族、佤族、土家族、彝族也有药用记载;东方蜚蠊用于“小儿疳积,脚气水肿,无名肿毒,疔疮,蜈蚣咬伤”(佤族)、“咽喉痛,疱疔”(傣族)、“草乌中毒”(彝族)、“原发性肝癌,食道癌,胃癌”(土家族);苗族、瑶族、壮族、彝族也将澳洲大蠊入药(贾敏如,李星炜,2005;贾敏如,张艺,2016)。
蜚蠊的炮制方法最早见于宋代《圣济总录》(王振国,杨金萍,2016),其入方剂——槐胶丸时需“炒焦,别研”,之后见于明代《医学入门》(金嫣莉,1995):“去翅足炒黄色”,清代《本草纲目拾遗》(闫志安,肖陪新,2007)中有关蜚蠊药方中记载:“瓦上焙干为末”“止去翅净,在火盆净瓦上,焙干为末,纸包安土上存性用”。《云南省中药材标准(2005年版)》规定:“取药材,挑选,筛去碎屑,即得”。《福建省中药材标准(2006年版)》规定:“蟑螂活体虫,浸泡于乙醇中”。《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湖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0)规定:“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晒干或60 ℃烘干”。《四川省中药材标准(2010年版)》(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0)规定的方法为:“除去杂质和异物,清水漂洗,沥干后烘干”。现代蜚蠊炮制工艺研究表明,美洲大蠊去油脂后能显著降低CCl4肝损伤小鼠的肝重系数,显著降低小鼠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含量,且经压榨去油炮制后,在保留抗肝损伤药效的基础上,降低了毒副作用(王鹏飞等,2015)。通过研究美洲大蠊不同炮制品(清炒品、盐炙品、麸炒品、米炒品)对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发现美洲大蠊各炮制品均能对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起保护作用,并以米炒、麸炒组效果最佳(石晏丞等,2018)。另外,美洲大蠊经醋炙、酒炙、麸炒后,可有效减少生品中的腥臭成分及含量,增加的香味物质可掩盖其腥臭气味(邓雨娇等,2019)。
综上所述,蜚蠊药名早在《神农本草经》(顾观光,2007)就有记载,并被后世多部本草沿用;囿于历史局限,历代本草对蜚蠊基原动物的描述并不明确,结合历代药图发现,古本草蜚蠊与现今蜚蠊目蜚蠊科多种昆虫相符;蜚蠊传统效用丰富,药用和食用均有诸多记载;古本草中未单独记载有关蜚蠊的炮制方法,仅散落在少数药方中,相关现代炮制研究主要是参考其他动物药炮制方法。随着康复新液、肝龙胶囊等蜚蠊药品的研发深入,昆虫美洲大蠊已成为药用蜚蠊的主流物种,正式收入到多部地方中药材标准中,并且相关质控标准研究在不断地提升。当前,相关蜚蠊药用研究集中在美洲大蠊上,但考证发现,美洲大蠊及其同科近缘种东方蜚蠊、澳洲大蠊在多个民族亦作药用,并有民族特色药用经验,提示这两种蜚蠊具有较大的资源开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