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2020-02-27 09:00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缩略语参考文献稿件

本刊辟有述评、专家笔谈、科研快报、重要进展简报、论著、获奖工作综述(刊登近期获部委以上奖项的科研工作综述)、临床病理(病例)讨论、疑难/罕见病例分析、技术方法、学科交叉、讲座、综述(特邀)、短篇论著、病例报告、消息、学术会议信息、书评、书讯等栏目。欢迎国内外作者踊跃投稿。

本刊实行严格的专家审稿制度, 依据学术质量取舍稿件。对于经审稿、定稿认定的有重要创新的研究成果, 本刊将以最快的速度刊出。来稿若有重大意义或为国际首报者请予说明并提供相关证据。

1 对来稿的要求及投稿注意事项

1.1对来稿的要求 来稿应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 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数字准确、文字精炼、图表简明。文章报告以人为研究对象的试验时, 其遵循的程序应该获得本单位伦理委员会批准, 取得受试者的知情同意, 并在文章中加以说明。

1.2投稿 请登录《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网站 http://bjdxxb.bjmu.edu.cn/在线投稿系统, 按照提示与引导将稿件上传,若图文件过大, 贴进word文件无法上传, 可单独上传图片。并请将1份纸质稿(需用A4纸小4号字隔行打印)、单位介绍信(注明材料真实可靠、 无一稿多投、署名无争议和不涉及保密问题等)、伦理委员会批准函件复印件(当文章报告以人为研究对象的试验时)和稿件审理费(北京大学校内稿件15元, 校外稿件40元)邮寄或送交编辑部。 邮寄地址:100191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8号 北京大学医学部内《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电话:(010)82801551 电子信箱:xbbjb2@bjmu.edu.cn

1.3作者可登录本刊网站查询稿件处理情况。若在收到本刊收稿函后3个月内未收到稿件取舍通知者, 系仍在审理中。欲另投他刊请先与本刊联系, 切勿一稿多投。

1.4来稿一律文责自负。本刊对稿件有删改权, 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将征得作者同意。修改稿逾2个月不返回者, 视为自动撤稿。

1.5稿件确定刊用后根据所占版面与插图数量收取发表费。刊印彩图者需另付彩图印制工本费。来稿(除会议专刊等另有约定外)刊出后酌致稿酬(已含光盘版、网络版稿酬), 并赠当期杂志。

2 撰稿要求

2.1文题 文题应恰当、简明地反映文章的主题, 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 尽量不用外文缩略语, 避免用“……的研究”、“……的观察”等非特定词。英文题名应与中文题名含义一致。

2018年4月27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以下简称英烈保护法),并于5月1日起正式施行[1]。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必须得到国家意志的尊崇和法律的保护,英烈保护法的实施对新时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着积极的作用。

2.2作者 作者应限于参加研究工作并能解答该文章有关问题及对文稿内容负责者。集体署名的文章必须明确责任作者,并给出其电子邮件地址。作者中如有外籍或港澳台人士, 应附其本人同意的书面材料。署名作者的人数和顺序由作者自定, 在编排过程中原则上不应再变动, 任何署名的改变要有全部作者签名同意的书面材料。作者单位包括工作单位全称及科室名称, 另加城市名称及邮政编码,并请提供通信(责任)作者姓名及其地址、电话号码和电子邮件地址。不同单位的作者在姓名右上角标示角标1, 2……并在其工作单位前相应标出1, 2……

2.3摘要 技术方法、论著和科研快报应附中、英文摘要。中文摘要200~500字, 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相对照或更详细些,不少于350个实词。摘要采用第三人称撰写, 必须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应该写出主要数据)和结论四部分, 每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疑难/罕见病例分析栏目应附中、英文摘要, 综述、病例报告应附英文摘要, 不用分成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部分,有英文摘要的文章同时要求作者姓名、地址也要有对照的英文。

2.4关键词 每篇文章需有3~5个关键词, 请尽量选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Medical Subject Headings(MeSH)中的词。各词之间用分号隔开。

2.5研究设计 对调查设计应写明是前瞻性、回顾性还是横断面调查研究;对实验设计应说明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等);对新药临床试验设计应写明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 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 受试对象的纳入和剔除标准等, 并应说明质量控制的方法。

2.7医学名词 以由全国自然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 暂未公布者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药物名称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最新版本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7)为准, 不用商品名。

2.8量和单位 执行GB 3100~3102-93《量和单位》系列标准及有关国际规定, 规范使用量和单位的名称与符号。量符号以斜体拉丁或希腊字母表示(除pH用正体外), 例如m(质量),t(时间),λ(波长)等。单位符号一律以正体字母表示, 例如g(克), m(米)等。在图表中表示数值的量和单位时应采用“量/单位”的标准化形式, 例如, “t/h”(时间单位“小时”), “p/kPa”(压力单位“千帕”)等。

2.9数字 执行GB/T 15835-2011《出版物上数字用法》。

2.10图表 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每幅图(表)应有简明的中、英文对照的题目,说明性资料以英文书写并置于图(表)下方。要合理安排并用英文书写表格的纵、横标目, 并将数据的含义表达清楚;表内同一指标数据保留的小数位数应该相同, 一般比可准确测量的精度多一位。图不宜过大, 最大宽度半栏图不超过7.5 cm,通栏图不超过17.0 cm, 高与宽的比例应掌握在5∶7左右。照片图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大体标本照片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病理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若刊用人像, 应征得本人的书面同意, 或遮盖其能被辨认出系何人的部分。引用已发表的图, 须注明出处, 并附版权所有者同意使用该图的书面材料。

2.11缩略语 必须使用缩略语时, 于首次出现处先写其中文全称, 然后用括号注出中文缩略语或英文全称及其缩略语, 后两者间用“, ”分开(如该缩略语已共知, 也可不注其英文全称)。

2.12志谢 对参加部分工作的合作者、接受委托进行某项工作的辅助人员, 以及给予指导、提供资助者, 可用简短的文字表示感谢。志谢内容加括号置于正文之后, 参考文献之前。

2.13参考文献 执行GB/T 7714-201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作者引用他人已发表的文、图、表或数据等, 需要在引用时列出参考文献以注明出处。本刊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参考文献, 在正文引出处加方括号标注在句尾右上角, 或标注在引文作者的右上角。在表格或插图说明中引用的文献, 亦应按照该表格或插图在正文中出现的顺序来编码。论著的参考文献仅限作者亲自阅读过的主要文献, 近5年的文献应占50%以上。内部资料、个人通讯、待发表及未公开发表的文章一般不作为参考文献引用; 文摘、综述等二、三次文献尽量不引用。参考文献中的作者, 1~3名全部列出, 3名以上只列前3名, 后加“, 等”或“, et al”。西文人名一律“姓”全拼在前, “名”缩写在后, 但用汉语拼音书写的中国著者姓名不得缩写。西文文章题目中, 首词和专有名词的首字母大写, 其余一律小写。外文期刊的名称缩写以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ListofJournalsIndexedinIndexMedicus所列为准。作者应仔细核对所引参考文献, 以保证各项内容准确无误。将参考文献按引用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排列于文末。举例:

[1] 寇玉辉, 姜保国. 周围神经缺损修复新方法: 神经延长术[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48(5): 753-755.

[2] Zhu HH, Huang XJ. Oral arsenic and retinoic acid for non-high-risk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J]. N Engl J Med, 2014, 371(23): 2239-2241.

[3] 俞光岩. 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精要与并发症[M]. 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1: 1.

[4] Sambrook J, Russell DW. Molecular cloning: a laboratory manual[M]. 3rd ed. New York: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2001, 40.

[5] 萧钰. 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 (2001-12-19)[2002-04-15]. http://www.creader.com/news/20011219/200112190019.html.

猜你喜欢
缩略语参考文献稿件
关于缩略语的要求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常用缩略语汇总
征集汽车电子类稿件
整合品牌栏目 征集优秀稿件
医学文稿中缩略语使用须知
整合品牌栏目征集优秀稿件
The Muted Lover and the Singing Poet:Ekphrasis and Gender in the Canzoniere*
Study on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γ—aminobutyric acid and its receptors
The Review of the Studies of Trilingual Education in i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