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思敏 刘志成 许晓明
滨水绿色开放空间是城市重要的公共区域,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也是城市文化和形象的重要载体,是兼具景观、游憩、生态等多种功能的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目前很多国内的滨水区建设存在着生态系统失衡、开发模式单一以及开发功利化等问题[2],从而使滨水开放空间丧失了其独特的形态特质和生态作用。而芝加哥市经过长期的建设,在密歇根湖(Lake Michigan)西南岸与城市之间形成了一条长48.28 km的连续湖滨公园系统,由林肯公园(Lincoln Park)、海军码头公园(Navy Pier)、格兰特公园(Grant Park)、北岛(Northerly Island)、伯纳姆公园(Burnham Park)、杰克逊公园(Jackson Park)等11个相互连接的公园及其他绿色开放空间(林荫道、海滩等)构成,其中最宽处约1.5 km,最窄处约100 m[3]5。芝加哥湖滨公园系统是城市滨水开放空间建设的典范,对其发展演变历程进行系统的研究,可为中国类似城市区域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
芝加哥构建城市开放空间的思想由来已久,早在城市建立之初,公众即提出要利用湖滨优越的自然资源构建城市开放空间。1836年,负责密歇根运河修建的运河委员会(the Board of Canal Commissioners)在规划中指定了2个湖滨地块为公共区域。这2个地块后来分别发展为格兰特公园和迪尔伯恩公园(Dearborn Park)。格兰特公园目前位于湖滨公园系统的核心地带[4],而迪尔伯恩公园已不存在,但它被认为是芝加哥的第一个公园,是芝加哥城市公园建设的起源。在1836年的规划图纸上,明确标注格兰特公园的土地属性为公共空间,即“一个永远保持开放的空间,不建设任何建筑物或其他构筑物”[5](图1)。之后伊利诺伊州最高法院先后作出了4项裁决,对地块的开放空间属性予以肯定。用法律保护开放空间不受商业建筑的侵蚀,为日后的湖滨公园系统建设奠定了基础。
1 1836年伊利诺伊州和密歇根州运河委员会绘制的图纸Drawings created by the Illinois and Michigan Canal Commissioners in 1836
除格兰特公园外,林肯公园也诞生于该时期。其源于19世纪50年代城市第2次大规模公园分配,主要将当时的大部分城市公墓改建为公园。林肯公园原为湖滨北部的一个埋葬霍乱和水痘患者的小公墓,由于存在卫生安全隐患,在1860年将公墓改建为公园。1865年为纪念林肯总统,改名为林肯公园[6]。这一时期(1869年之前)湖滨公园在思想、法规和建设方面均处于萌芽时期,面积较小,且未注重营造高质量、功能复合的公园系统。
芝加哥经历了19世纪上半叶的人口膨胀,受巴黎林荫大道和纽约中央公园的启发,大量市民和政客要求在城市中建造更多的公园空间,以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受此影响,1869年,伊利诺伊州通过了3项法案,为芝加哥市成立3个独立的公园委员会统筹城市公园建设,分别为林肯公园委员会、南部公园委员会和西部公园委员会[7],林肯公园委员会主要负责芝加哥河北部和东部的公园建设与管理,南部公园委员会负责芝加哥河以南和东部的区域,西部公园委员会负责芝加哥河以西的内陆地区。公园委员会的成立极大地促进了芝加哥市“公园系统”的建设,其中林肯公园委员会和南部公园委员会分别负责各个辖区内湖滨公园系统建设。
“公园系统”的概念最早由奥姆斯特德等提出,主要指由“公园(包括公园以外的开放绿地)、公园路(parkway)和绿道(greenway)所组成的系统。通过将公园与线性绿地的系统连接,达到保护生态系统、引导城市开发向良性发展、增强生活舒适性的目的”[8],其涵盖的内容与中国现行的绿地分类体系并非完全直接对应。中国并未提出城市公园系统的确切概念,而是将其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9],笔者主要从美国公园系统的概念进行阐释。南方公园委员会成立后,聘请奥姆斯特德和卡尔弗特·沃克斯(Calvert Vaux)规划设计南方公园(South Park)。规划方案于1871年完成,体现了“公园系统”的思想,公园分为东西两区,东区发展为杰克逊公园,西区为华盛顿公园(图2)。“奥姆斯特德设计了林荫大道(中途广场,Midway Plaisance)来连接2个公园,林荫大道长约1.6 km,宽约140 m”[3]6,并在中间规划了一条可划船的中央运河(后被填)。东区建设相对缓慢,直到1891年,东区被选为哥伦比亚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地,由奥姆斯特德和丹尼尔·H·伯纳姆(Daniel Hudson Burnham)一起为其完成了著名的“白色城市”规划[10](图3)。博览会于1893年5月1日向游客开放,当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不仅促进了芝加哥公园系统的建设,也带动了“城市美化运动”在全美的传播[12]。
2 南方公园规划图The plan of South Park
3 世界哥伦比亚博览会规划图[11]The plan of Columbia Exposition[11]
值得一提的是,格兰特公园内也建有为哥伦比亚世界博览会服务的建筑(后改建为“芝加哥艺术学院”),但这有悖于早期的开放空间保护条例,条例指明场地内不允许建设任何建筑物或构筑物。直到1903年,州立法机构授予公园委员会在公园内建设建筑的权利,“允许公园区建造及维护‘博物馆和图书馆’,并将其视为公园设施”[13]85,自此公园的服务功能内容得到极大地丰富。
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发展,芝加哥出现了诸多城市问题,为此芝加哥市编制了著名的《芝加哥规划》,开启了“湖滨公园系统”的全面发展和建设时期。
1909年,由丹尼尔·H·伯纳姆(Daniel H·Burnham)与爱德华·H·贝内特(Edward H·Bennett)共同撰写的《芝加哥规划》正式出版[14],这份规划文件遵从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确立的棋盘式城市格局模式,将城市公园系统与其他城市要素以方格网的方式布局(图4)。《芝加哥规划》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城市的湖滨公园系统,伯纳姆对湖滨多个节点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设想,参照中国规划深度的相关规定,《芝加哥规划》在湖滨公园系统的规划方面,已经达到了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深度[15]。制定该规划时,只有1/4的城市滨水空间是向公众开放的,但伯纳姆认为“湖滨应该属于人民,每一英尺的海岸都应该为人民所拥有”[3]7。他建议将湖滨地区建成一条完整的湖滨公园系统,支撑起整个芝加哥市公园系统。同时,伯纳姆意识到城市的交通建设对湖滨公园系统的影响,他认为完善的道路交通可提高湖滨公园系统的可达性,此外他还提出在湖滨公园系统中加强文化娱乐设施建设,以提高湖滨开放空间的文化和经济效益。
4 丹尼尔·H·伯纳姆拟定的芝加哥公园系统[11] Chicago Park System designed by Daniel Hudson Burnham[11]
这一时期政府也将建设湖滨公园系统作为城市发展目标之一,并先后出台多条法律保证湖滨开放空间的公共属性。政府于1919年颁布了《湖滨地区保护条例》(Lakefront Protection Ordinance),并于1973年颁布了最为完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湖滨保护条例》(The 1973 Lake Michigan and Chicago Lakefront Protection Ordinance),其中一项规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在滨湖大道以东进行私人开发”[16]。条例保护了湖滨土地不受大量建筑工程的影响,承认了密歇根湖以及湖滨具有特殊的环境、文化、娱乐、历史和审美价值,同时也是第一套关于保护密歇根湖生态环境保护的条例。
在《芝加哥规划》的指引下,湖滨公园系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仅在1920—1953年间,湖滨地带就新建了810 hm2的公园绿地,在原有的湖滨开放空间的基础上,向南延伸至彩虹海滩,向北延伸到林肯公园北边界的好莱坞大道,使湖滨公园系统初现规模。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湖滨公园建设相比以往,更加注重景观质量的提升和功能设施的丰富。
格兰特公园的规划最早由伯纳姆提出,由奥姆斯特德兄弟进行了完善(图5),1913年由同为《芝加哥规划》撰稿人的贝内特完成了最终设计(图6)。公园设计采用巴黎美术学院派风格,由严谨的对称式树阵划分园内空间。受凡尔赛宫喷泉的启发,公园中心建设白金汉纪念喷泉,统领全园[13]173。此外,由于格兰特公园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城市中心,临近铁路站点,交通方便,从城市成立伊始,芝加哥人就把它当作城市集会及公共演出的场所,是城市的文化中心之一。在这一思想的推动下,1921年于园内建设了菲尔德博物馆(The Field Museum),1978年由民间组织提议,把伊利诺伊州中心庭院改为“湖畔表演花园”[13]173等,今天的千禧公园(位于格兰特公园内)露天音乐厅和大草坪也是这一思想的延续。
5 格兰特公园初步设计,由奥姆斯特德兄弟于 1903年设计[5] Preliminary design of Grant Park designed by the Omsted Brothers in 1903[5]
6 爱德华·H·贝内特设计的格兰特公园平面图[5]The Grant Park plan designed by Edward H. Bennett[5]
这一时期建设的其他公园也都落实了《芝加哥规划》中提升湖滨公园景观品质、加强娱乐性和文化性的要求。如于1916年7月15日向公众开放的海军码头公园,设计师查尔斯·萨姆纳·弗罗斯特(Charles Sumner Frost)在保证大湖区正常航运的基础上,巧妙地将海军码头公园的娱乐区与新船闸、装货码头结合起来。又如政府发行2 000万美元债券于1925年填湖建成的北岛(位于杰克逊公园和第12大街之间),成为供公众娱乐、景色优美的绿色岛屿。再如南方公园委员会聘请伯纳姆设计连接杰克逊公园和格兰特公园的线性绿地空间时,否决了在此建设住宅项目的计划,设计了风景大道、潟湖、码头、景色优美的绿地等,使其成为湖滨公园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为表彰伯纳姆对城市发展的贡献,1927年该公园正式以丹尼尔·伯纳姆命名[17]。
20世纪90年代以前,芝加哥是一个后工业城市,面临着城市转型的问题。将芝加哥转变为绿色城市,不仅是一个应时的政治意愿,更有助于提高芝加哥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整体形象。湖滨公园系统也响应时代主题,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进行更新优化建设。
芝加哥历史上有大量与湖滨公园系统相关的社会组织,协助政府进行公园的规划、建设和维护。“公园之友”(Friends of the Parks)就是这样一个非营利性的组织, 其于 2006年提出“最后四英里”的湖滨建设项目,以最终实现伯纳姆提出的城市湖滨公园系统的完整性。密歇根湖在芝加哥境内共计约48.3 km(30英里),此前已完成约41.86 km(26英里),即第71大道至好莱坞大道,还有约6.44 km(4英里)一直未完成。“最后四英里”项目分为南、北两部分,对应为南部湖滨区规划和北部湖滨区规划两项规划(图7、8)。
7 北湖滨区规划[18]North lakefront planning[18]
8 南湖滨区规划[18]South lakefront planning[18]
南湖滨区规划指导完成71街至75街的公园建设,以连接南岸文化中心(South Shore Cultural Center)和彩虹海滩公园(Rainbow Beach Park),项目还包括美国南方钢铁工厂(U.S. Steel South Works)旧址的开发建设[18],将破旧的工业用地及废弃荒地加以整合利用,改建成公园,成为城市绿色空间的一部分。北湖滨区规划包括扩建伯杰公园(Berger Park),以及新建绿色开放空间来连接现有的小型公园和海滩等。规划还设想通过填湖的方式,完成好莱坞大道(Hollywood Ave)至埃文斯顿边界(Evanston Border)的湖滨建设。“最后四英里”项目目前已开始建设,南方钢铁工厂旧址的更新建设项目作为首批实施工程正在建设中[19],未来将最终实现伯纳姆对于湖滨公园系统的整体规划。
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滨公园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如公园景观亟须提升,公众要求进一步丰富公园的功能和设施,湖滨公园系统的完整性有待提高,以及新的时期湖滨生态建设的需求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很多原有公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提升改造。
这一时期不少公园增加了大量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科普教育类设施,丰富了公园的游憩功能。其中最为知名的是2002年建成的“千禧公园”,由多家规划、建筑和景观设计团队联合建设,标志性建筑杰伊·普里茨克半户外音乐厅(Jay Pritzker Pavilion)由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设计[20],使公园成为北美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娱活动表演舞台。2014年格兰特公园东北角建成了能够供城市不同年龄段儿童游玩的麦吉戴利公园(原场地是戴利200周年纪念广场)。此外,2012年詹姆斯·科纳(James Corner)设计的“Pierscape”规划方案被选为海军码头的改建方案,方案致力于将海军码头建造成一个更环保、更现代化的码头,同时使码头成为首屈一指的娱乐和博览中心[21]。
这一时期的公园改造开始关注湖滨生态环境的整体提升,不仅开展了植物和野生动物调研、栖息地及水生生态系统整体修复等研究,而且制定了一系列恢复湖滨生态系统的措施,包括重新规划湖滨道路、提升水质等。如北岛原为废弃的梅格斯机场(Meigs Field),于2003年改建为公园,改建中注重草甸栖息地的构建[22]。伯纳姆公园内的麦考密克鸟类保护区(McCormick Place Bird Sanctuary)于2003年建成,并开展了草甸、林地和湿地栖息地的修复。林肯公园内的北池塘(The North Pond)是依据《迁徙鸟类城市保护条例》(Urban Conservation Treaty for Migratory Birds)建设的,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着附近大量鸟类和海狸等野生动物。2010年修复的林肯公园南池塘也营建了适宜野生动物生活的沼泽生境。2015年杰克逊公园“伍德岛”(Wooded Island)栖息地恢复工程开始建设,2020年完工后可在25年后形成较为成熟的生态系统[23],恢复工程通过修复与再创造自然群落等举措,使自然群落恢复到足以承载一定数量的动物种群的状态,从而保护动植物,提高湖滨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滨水区域是城市宝贵且敏感的重要界面,芝加哥湖滨公园系统发展受多种因素的推动和影响,其发展历程有很多方面值得学习和借鉴(图9)。
9 芝加哥湖滨公园系统发展演变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Chicago’s lakefront park system
“19世纪30年代,芝加哥市早期政府就将‘Urbs in horto’(英文意为‘City in a Garden’,即‘花园城市’)确立为城市发展的理念”[24]1,芝加哥市也将其铭刻在市徽上,并在近200年的城市建设中始终践行,湖滨公园系统是这个卓越理念的重要硕果和核心载体之一。在湖滨公园发展历程中,政府的推动、民众的需求、经济的繁荣、社会的思潮以及市场的机制等因素都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在不同历史时期支撑、引导和促进公园系统在不同的方向上持续优化完善,在空间上不断延伸生长。政府在湖滨公园的建设中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而民众对于湖滨绿色开放空间的强烈需求是湖滨公园持续建设的根本动力。此外,芝加哥市是美国经济中心之一,其持续繁荣的经济为湖滨公园的高标准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公园的发展也深受各历史时期社会思潮的影响,如“公园系统”思想、生态主义思想等,“许多城市公园都是当时重要思想和社会运动的试验场”[24]2,并由最具创新性和前瞻性的规划师进行规划设计。另外,灵活、敏锐和高效的市场机制也是推动湖滨公园发展的另一只隐形的推手,从建设到运营高度市场化的模式,是湖滨公园保持活力的制度内因之一(图10)。
10 芝加哥湖滨公园系统[18]Chicago’s lakefront park system[18]
5.2对中国城市滨水绿色开放空间建设的启示
5.2.1 制定具有前瞻性的法规,保证相关法规的传承性和连续性
芝加哥湖滨公园系统的成功得益于相关法规体系的长期保障。其不仅使湖滨空间自城市建设之始,就保持了开放空间的属性,而且在较早的历史时期就制定了极具前瞻性的系统性规划,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地优化调整,使整个湖滨公园系统的保护、规划、建设和改造提升都保持了较高的传承性和连续性,这是十分难得和重要的。
5.2.2 与城市紧密融合,规划建设注重系统性、连续性和可达性
滨水开放空间的规划和建设应与周边交通、绿地系统等各类城市用地有机结合,通过滨水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的建设优化城市整体结构,引导城市发展。同时,滨水开放空间自身应依据现状、区位、周边用地及城市发展需要,合理建设各类公园、广场、湿地、海滩、林荫道等内容,构建系统性的城市滨水绿色开放空间系统。此外,基于生态功能、景观风貌、游憩体验等方面需求,应尽量保证绿色开放空间的整体性,营造连续的公园系统。还应注重其可达性的提升,整合多种交通方式和设施,尤其注重慢行交通体系的构建,使其从城市各个区域都能便捷到达。
5.2.3 加大生态建设,构建生态屏障
滨水区域是动植物重要的栖息地,不仅生态边界效应显著,而且极为敏感脆弱,因此在开发建设时应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的意识,绝对保护生态敏感脆弱的区域。同时滨水区域也是城市与水域、人工与自然的重要生态过渡界面,通过滨水公园的过渡和传递,借助区域自然生态系统强大的生态效应优化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状况,同时缓冲城市对自然水域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构建城市的生态屏障。如近些年芝加哥越来越重视湖滨公园系统的生态建设,注重保护和修复滨水区生态体系,同时融入公众科普教育,提高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5.2.4 结合体育、文化、娱乐等公共设施,构建功能丰富的绿色滨水空间
滨水区是城市潜在的活力区域,市民有多种游憩活动需求。滨水绿色开放空间与城市的大型文化、体育或娱乐设施相结合,不仅符合市民的游憩需求、提升滨水绿色开放空间的活力和文化艺术品质,同时也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实现滨水区的可持续性发展。此外,城市大型体育、文化和娱乐设施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建设,设置于开敞性的水滨,极易成为城市的地标性景观,打造城市特色形象,因此应注重构建开放的、多元化、设施丰富完善的绿色滨水开放空间。
图片来源(Sources of Figures):
图1来自http://www.encyclopedia.chicagohistory.org/pages/10636.html;图2来自http://burnhamplan100.lib.uchicago.edu/;图3、4来自参考文献[11];图5、6来自参考文献[5];图7、8、10来自参考文献[18];图9为作者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