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数学错误资源,为思维插上腾飞翅膀

2020-02-26 20:06黄春丽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年5期
关键词:小敏道题差错

黄春丽

安德森曾经说过:“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基本假设,新的知识是需要学习者自我建构的,然而学习者不是简单地将新知存储在大脑中即可,而必须将新知识与自己的旧知建立联系,这个建立联系的过程就是学习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知识无论是程序性知识还是概念性知识都是学习者自己创造的。”学生在建构新知过程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学生的答案有对错之分,但学生的思考没有对错之分,只要学生动脑思考了,就会有所收获。成功是长叶的阶段,而失败却是长根的阶段,如何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读懂学生思维,笔者从实践中总结了以下一些观点。

一、用阳光心态看错误,每一份思考都闪烁着光芒

在平时的教学中,用阳光的心态看待学生的错误,不要轻易地用一个“×”否定学生,而要深究学生出错的原因。有时连教师都无法理解的错误,就要平心静气通过访谈聆听学生的心声,用“放大镜”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让学生的“奇思妙解”在教师的宽容、引导下,逐渐“拨乱反正”,成为创新思维的闪光点。

比如:在二年级下册周测考试中出现了这样的错误现象:20÷4=5的意义表示什么?按照平均分的第一种分法,学生非常容易理解,把20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5。但在这个算式还表示什么问题上,学生却写成了有20个,每5个一份,能分成4份,这个答案显然出现了重复错误现象。由于疫情期间是网络授课,学生在家里上网课。身边可用实物较多,笔者引导学生用20个圆片或其他图形或实物进行分一分,摆一摆,借助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这两种平均分的直观模型,再说一说自己分的过程。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有的用花生豆,有的用糖果,也有的直接用一元硬币当学具摆一摆,动手操作引发学生对除法意义的深入思考,让纠错过程成为彰显错误价值的过程,对学生是非常好的教育契机。

对待学生的错误如果老师视为洪水猛兽,或轻描淡写一带而过,甚至逃避不讲,那么学生的头脑里就会只有答案的对错,缺少了因辨析错误而思考的乐趣和探索的精神。

二、析错用错,追本溯源,提升思维

华应龙老师曾经说过一段话:“你是带着你所了解的数学世界,而不只是一种数学素材走进学生的。这样你才会感到数学教学的生动与多样,学生的数学学习、数学思考也才能丰富多彩。作为数学教师,你必须借助数学这个通道,引导学生去感悟世界的奥秘,而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数学的好玩、学数学的有趣,也就在这里。”

有些习题学生出错的原因并不是不会做,而是出现了审题错误。比如:有12个小朋友,坐在2辆车里,一辆车坐7个小朋友,另一辆车坐几个小朋友?这道题很多孩子只看到12个小朋友坐在2辆车里,于是就用12÷2=6去解答。而没有看到后面的条件:一辆车里坐7个小朋友,那么另一辆车里只能做12- 7=5(个)。针对上述错误引导学生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当学生能够画出直观图后,对这道题的框架模型就非常清晰了。对待低年级学生应多借助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从而减少出错的机会。

“学习”这个词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说:“学,觉悟也”“习,数飞也”。“学”指的是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习”其实是像鸟儿练习飞翔一样,需要反复对知识进行练习,转化为运用。学生在习的过程中出错在所难免,遇到错误就要引导学生学会析错。学生在析错辩错中也能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用明察的眼光化错,用耐心等待完错

把学生的错误当做沙滩上美丽的贝壳捡起来,用明察的眼光辩错,把错中的对用凸透镜放大,用耐心等待完错。展现从错中产生的思考过程,溯本求源去究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错误的观念,不要再逃避错误、掩盖错误。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错误,慎重地分析错误、改正错误。甚至发现错误背后的价值并加以利用,让学生从中学到“错了之后怎么办”的积极、正确态度。

比如:一根木头长度为10米,把它每2米锯一段,全部锯完,一共要锯几次?

这道题出错最多的学生是用10÷2=5。这是学生生活经验不足,不理解锯的段數和次数之间的关系导致的错误现象。

笔者引导学生画图。从图中学生可以看出,每锯一次能得到一段2米的小段,锯最后一次时能得到两小段,锯的次数=锯的段数- 1,因此需要锯5- 1=4(次)。

差错除了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和警醒作用之外,还需要教师练就一双慧眼,敏于捕捉,善于发现差错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引领学生从错误中求知,在错误中探究。从而找到一些直观形象的应对策略,做好应对方法,才能让学生学会从差错中启迪思维,拓展思路。

比如:爸爸、妈妈、小敏三人的年龄总和是67岁,并且爸爸比妈妈大3岁,小敏比妈妈小23岁,你知道小敏今年多少岁吗?

这道题学生因读不懂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而出错。因此引导学生画图理解题意。从图中可以看出小敏妈妈比小敏大23岁,而爸爸又比妈妈大3岁,那么爸爸就比小敏大23+3= 26岁。从三个人的年龄总数减掉23,再减去26,那么三个人剩下的年龄就是小敏年龄的3倍。这样就能够算出来67- 23-26=18(岁),然后用18÷3=6(岁)。所以小敏的年龄是6岁,而妈妈的年龄是6+23=29(岁),爸爸的年龄就是6+26=32(岁)。

心理学家盖耶指出:“谁不考虑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

华罗庚也说过:“天下只有哑巴没有说过错话;天下只有白痴没想错过问题;天下没有数学家没有算错过题的。”差错人皆有之,错了就是错了。但答案有对错,学生的思考无差错,因为差错的价值并不在于差错本身,而在于师生能够从中获得启迪,能够让正确在错误中生长出来,从而让学生学得更加有滋有味,更加生动精彩!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利用错误资源读懂学生思维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CJY C19040121)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小敏道题差错
误会
直升机防差错设计
差错是习题课的有效资源
校对工作中常见差错辨析
那些损失上百万的演员
Q博士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