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琴
【摘要】地理问题式教学以真实问题情境为载体,以问题串联知识与思维能力,从而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地理问题式教學;情境;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建议教师“重视问题式教学”。问题式教学以问题为线索,以创设问题情境为开端,围绕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下面笔者以自己执教的校级公开课“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例”,开展地理问题式教学实践。
一、真实情境贯穿教学全程
(一)情境开发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深度教学需要有与知识主题紧密结合的情境,在情境选取时遵循“儿童立场、生活眼观,故事表达”原则,符合新课标教学理念。本节教学内容中以三个情境为线索,“水浸街—母亲水窖—黄河流域”,以生活故事串联主干知识。以学生熟悉的广州童谣“落雨大,水浸街……”视频导入,视频中已经有学生亲身经历过的水浸场面,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母亲水窖为公益工程,能达到情感态度教育目的。而黄河流域分析水循环的意义能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
(二)情境创设的完整性和经典性
学生进入情境的深度,会影响课堂参与度及课堂效果,就如同演员入戏越深表演效果越好。完整的情境有助于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以母亲水窖的背景、母亲水窖工程、母亲水窖的影响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情境,学生在分析情境问题时会深深的进入其中。经典案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城市内涝是水循环学中经典的案例,又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
(三)情境创设的创新性和教育性
水循环主题是高频公开课的主题之一,高频情境为《小水滴旅行记》以及城市内涝、水量平衡。本教学设计情境选取具有创新性,打破了惯性思维。在情境选取上采取了对比法,华南地区水丰富区与西北干旱缺水区的对比,以学生生活在降水丰富地区切入,而分析水循环过程则是采用母亲水窖为情境材料,通过分析母亲水窖的背景学习水循环的过程,分析母亲水窖工程以及影响来突破人类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在整个分析过程中都涉及到人地关系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核心问题串联思维过程
(一)问题设置多层关联性
情境选取后,如何设置问题至关重要。问题设计要考虑与现实情境的关联性,与课本知识的关联。例如,情境中水塘、水井里水的来源。水井里的水来自降水,而降水根源来自海洋。海水蒸发,通过水汽运输到陆地,降水,汇集到洼地之中。这是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母亲水窖改善了降水分布的时空问题,黄河上水电站大坝众多,水能资源是怎样形成的?说明了水循环的什么意义?水窖与大坝具有相似的功能,实现了情境的过渡,从水循环过程到意义,实现了知识点的过渡。从而做到了问题与情境、课本知识之间紧密相连。
(二)问题链重思维培养
通过问题链:(1)解释为何水塘、土井里面的水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咸?(2)根据文字材料及生活常识,用箭头画出水塘、水井里的水的来源。(3)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用箭头完成水循环的过程,并标出环节名称。以这3个问题链完成水循环原理的学习,学会运用原理解决问题。故而设计问题链:(1)与土井相比,水窖改善的是水循环的哪个环节?(2)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夏季城市内涝问题以及如何缓解城市内涝。水窖与内涝是人类干预水循环有利与不利影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及问题解决能力。
(三)任务驱动齐参与
无论多完美的课堂预设,如果学生参与不到其中,就会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动手、动脑、动嘴,全方位的参与到其中才能达到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情境材料、问题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学生通过动手绘制图,建构起水循环的过程,加深对原理的理解。学生之间的点评与小组的讨论、分享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意识。在参与的过程中,也是知识、能力、思维自我建构的过程。
三、任务驱动落实核心素养
(一)地理核心素养目标隐藏在任务中
将情境中生成的核心问题,转化为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逐步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生活的广州地区夏季降水丰富,母亲水窖背景地区是西北干旱地区,全年降水较少。是两种不同气候区域的认知,两种不同水环境区域的认知,两种不同发展方向的区域认知。西北干旱地区水的损耗是蒸发和下渗太大,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就必须抓住这个地方要素特征,才能找到正确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众多大城市夏季的内涝,则要扣住城市化过程中植被减少,以及地表硬化而影响的下渗要素。情境问题的设置都渗透了区域认知、人地关系、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
(二)搭建脚手架帮助完成任务
基于学生的学情,搭建帮助其理解的脚手架,能更有效的完成学习任务。广州“水浸街”是因夏季降水丰富,为母亲水窖背景中水窖的来源做了铺垫。在设置问题任务中加入物质循环的角度,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大气这种物质循环的基础,能快速的完成水循环过程的学习。
(三)展示评价与学习过程同步
任务驱动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不是完成任务就能掌握学习目标。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应给予展示以及点评,才能进一步完善学生知识能力的自我建构。例如,学生自主完成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等任务,学生之间相互点评、纠错,最后老师再归纳总结。分析夏季城市内涝及解决措施时,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每个小组展示讨论结果,产生思维碰撞。学习过程与评价过程同步,从尝试完成任务、纠错、感悟、表现,学生经历了“真学习”的过程,实现真成长。
地理问题式教学促进了教师观念和行为的变化。知识是学生学出来的,能力是练出来的,核心素养是内化生成的。地理问题式教学能让教师认识到自身的作用是引起学习、引导学习和促进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经历“真正学习”。但也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加强地理问题的设置,更加符合学生实际,增强学生学习的效率是教师要重点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