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重在养心

2020-02-26 01:51戴东华
婚育与健康 2020年12期
关键词:养心老子境界

戴东华

中国传统的养生之术,内容十分丰富,尤其重视神养,包括精神心理的调养;有的是行为养,如衣、食、住、行等生活起居方面的调养;有的是气养,即练气功;有的是形养,如武术等健身运动;有的是食養,通过饮食调养身体;有的是药养,中药常与食品相融合,即中医的“药膳”;有的是术养,如按摩、推拿以及沐浴之法等。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所谓养心,是指调控好自己的心态,包括思想、感情、情绪、意念等。心生病则种种病生,若缺乏养心,或受世俗的影响,心浮气躁,妄想纷飞,积怨太深,从而导致心气、心神皆不顺,就容易致病。养心胜于治病,只要宁静处世,不为世俗名利所动,身心处于淡泊宁静的良好状态之中,必然有利健康。

养心的核心,就是保持平静心神,清心寡欲,淡泊名利。要保持乐观,对人生充满信心,热爱自己的工作,要有宽广的心胸,对己严对人宽,助人为乐,胜不骄,败不馁,奋发前进。进入老年期就要做到老有所乐,始终保持乐观状态,不自寻烦恼。

事实上,正确地待人待己,热爱本职工作,讲究生活质量,这不仅是做人做事的基础,也是养心防病的前提。

心态平和

心态平和的关键,是恬淡虚无,即《黄帝内经》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就是安静,无愧于心,虚无就是没有欲念和患得患失的思想情绪。孟子曾经说过“养心莫善于寡欲”,就是欲望要少。老子也说过“少则得,多则惑”同样意思的话,寻求的东西越少,反而能够得到;寻求的东西过多,反而会被迷惑,一无所得。

寡欲少思,节制人的欲望是道家养生的一贯主张。老子说:“少思寡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以恬养性,以漠处神,节制人的嗜欲,能做到“轻天下”“细万物”“同变化”就是道家追求的一种很高的境界了。名利富贵,都是身外之物,使人患得患失,扰乱神志,影响健康。肥甘醇酒,声色犬马,往往损身乱性。少欲无求之人反能更长寿。

《黄帝内经》把这种平和的心态叫作“心闲”,即“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想一想我们见面打招呼说的一句话是什么?通常是“你最近忙吗”,一般人都回答“嗯,我最近太忙了”。这个“忙”字,是一个心字旁,加一个亡字,是什么意思?就是没有心了,找不到你的心神了,所以你就忙了。把心态放闲了之后,就处事不惊,心态也就平和了。另外,人的欲望不要太多,心自然就闲下来了。

心情愉快

心情愉快和长寿一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黄帝内经》记载:“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老子也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甘其食,就是我们吃任何东西,都觉得味道很好,经常要这么去想。要保持一种高兴的情绪,觉得很好吃,再怎么不好吃的东西,你要觉得它好吃,它可能就会变得真的好吃了。美其服,穿的衣服不在于质量好坏、价钱高低,你要觉得它好,觉得它合身,它对于你来说就是一件好衣服。安其居,居住的地方就是你心灵的避风港,是你的安乐窝。即使是陋室,你如果觉得它很舒适,很安稳,就会获得一种幸福感。幸福是什么?每个人对幸福都有不同的诠释。幸福其实就是一种感觉,“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平静生活,是在向往一种平和、安静的精神家园、心灵世界。乐其俗,就是要对自己周围的风俗环境感到很满意,就会快乐起来。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久而久之,就进入你的潜意识里,形成一种习惯。这是一种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这样的人一定是快乐幸福的。陶渊明《桃花源记》所写的正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理想家园。当你拥有恬静淡泊的心灵家园,回归自然淳朴的本性时,在喧嚣的尘世中一定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快乐。

有人说,心情快乐才能健康长寿。这里我们可以看看大文豪苏东坡的故事:他一生经常被贬,有一次他被贬到了惠州,当时整个惠州城一天就杀那么几头羊,羊肉都被那些当权的吃了,他当然吃不到。怎么办呢?他就吃剩下的羊骨头。结果他把羊骨头熬成汤之后一喝,觉得奇香无比呀,羊骨头上剩下的一点肉,也是奇美无比!他特别高兴,就给弟弟写了一封信,说没想到我现在能吃到一种食物,是以前从来没吃到过的,这个东西奇香无比。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人不管处在什么境地照样能够快乐起来。发现快乐的办法就在于一转念之间,拿现在的话来说,叫作反向思维,一反向思维你马上就能快乐起来。

心地善良

心地善良,用孔子的话叫“仁者寿”。孔子特别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在儒家的观念里,作为一个仁者,要有爱心,一颗善良的心。后来孟子就把这个心说成四个心,叫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些是仁义礼智各种美德的开端。无论儒、道、释还是中医,都主张人心地一定要善良,这是养生的基础。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得道的人以善心平等地对待任何人,做到“人无弃人、物无弃物”。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就是说自然法则是没有偏爱的,总是帮助善人。也就是做一个信者、善者、知者。“既以为人”“既以与人”,就是尽全力帮助别人、给予别人,以有余奉天下,不私藏,做到博施济众。《庄子·天道》描述了这种情况:“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心地善良,无为不争,才能保持一种不急不躁、淡泊自然、宁静安详的心境,才会有快乐感、幸福感。

医学直接服务于人类的健康,强调对每一个患者都应给予同样的关心和爱护。中医学历来非常重视医生的道德修养,如唐代大医孙思邈提倡“大医精诚”,他对来就诊的患者,无论贫贱富贵、老少丑俊,无论是朋友,还是曾有仇恨的人,都将其视为最亲的亲人,为后世树立了医德的楷模,可谓仁者。

心胸开阔

心胸开阔,就是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豁达的心,做到这一点特别有助于健康。清朝有一位大学士叫张英,他的老家在安徽桐城。有一天,张英接到一封家信,说他家与吴家在宅基地的问题上发生争执,希望他动用权利,让吴家把地皮让出来。张英回了一封信,就四句话:“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什么意思呢?你千里迢迢来这封书信,只是为了这一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呢?你看古代的万里长城现在还在吧,可是秦始皇早就不在了,不要太计较。结果他家里人就在争执线上让出了三尺地给吴家,吴家看他家让出三尺后,非常惭愧,也让出三尺。于是中间就有了六尺,成了一条小巷。这条巷后来就叫六尺巷,现在还在。一个人如果豁达了、开朗了,有一颗宽容的心,非常有助于健康。

“让三分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比大海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心灵。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心胸开阔,以豁达的情怀去待人接物,少了计较,多了宽容,收获的就是快乐和健康。

心灵纯净

心灵纯净,关键在于一个“静”字。《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修道功夫。按照道家内丹派的说法,经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个阶段以后才可以达到这个境界。按照佛家的说法,叫戎、定、慧三学,先要五戎十善,然后入定,入定就是要达到“虚极静笃”的境界,这时候就会有大智慧出现。“致虚极,守静笃”就是老子教导我们开发潜能的办法。在“虚极静笃”的时候,用的是右脑的思维,是直觉、体悟、灵感的思维。

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慢养生悄然兴起,就是吃饭、睡觉、说话、做家务、走路等动作都要慢。通过慢养生,可以延缓衰老的时间。白天忙碌了一天,晚上能够放松下来享受生活,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慢养生实际就是养神,不要使精神过于耗散,让疲惫的心神得以休息。

猜你喜欢
养心老子境界
苦味食物未必都养心
夏季,中午睡个“养心觉”
苦味未必都养心
漫画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智者老子
寻找老子【三】
最高境界
寻找轻快的灵感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