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军
我们知道,血液制品都有一定的储存有效期,在这个期限内输注都是安全并且有效的。但是,刚刚采集出来的血液和临近有效期的血液有什么差异呢?血液制品的储存时间是否会对患者的病情转归有影响呢?这一直都是颇具争议的问题,也是当前临床输血研究的热点。
什么是“新鲜血”
对于什么是“新鲜血”,输血业界并无明确标准。一般认为,“新鲜血”是指储存时间少于2周的血液或血液成分。
在现代采供血体系中,血液在采集后需要经过检测、成分制备、入库、发放等流程才能用于临床,最终输给患者的血液一般都经过了至少3天的储存。血液的储存时间有一定限制,以最具代表性的红细胞成分为例,根據所添加的保存液的不同,其储存时限分别是:21天、35天、42天。
目前,在欧美等地,红细胞成分的储存时限多为42天,我国则为35天。
临床供血的原则
临床用血发放遵循“先进先出”的库存管理原则,即库存较长的血液成分先供应临床,以避免因储存过期而浪费宝贵的血液资源,这是国际通行惯例。以新西兰为例,新西兰血液中心对于血液的供应管理,除了一些特殊病症用血需求外,一般采取的是“先进先出”的原则。
特殊病症包括以下几种:1.子宫内输血,使用5天内新鲜红细胞。2.儿科换血,使用5天内新鲜红细胞。3.血液照射处理,使用14天内新鲜红细胞,末效为照射后14天。4.成人心肺体外循环手术,一般提供14天内红细胞或全血。5.成人肾功能不全,使用10天内红细胞。6.儿科体外循环,使用5天内新鲜红细胞。
“新鲜血”和库存血有什么差别
红细胞在体外储存时会发生一系列生化和形态改变,包括细胞膜形态改变、微囊泡形成、pH值(酸碱度)降低、钾和游离血红蛋白升高等。但是,这些变化是否会给患者带来不利影响,相关研究结论还存在较大争议。
输“新鲜血”可能存在很多风险
1.新鲜血液里的各种成分抗原性强,更容易引起输血反应。
2.新鲜血液中含有大量存活的淋巴细胞,会增加受血者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风险。
3.有些传染病可能会通过新鲜血液传播。如梅毒螺旋体在体外血液4摄氏度保存下只能存活48小时~72小时,疟原虫保存两周可灭活,还有其他未知的病原体,在血液保存中都有一个自然灭活的过程。
4.新鲜血液可能达不到治疗效果。如果输血是为了补充血小板、粒细胞,12小时以内的血才算新鲜;但因各种采集方式及制备方法的限制,所含血小板、粒细胞浓度可能因达不到治疗量而影响治疗效果。
科学结论
2015年3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项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多中心盲法随机临床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重症患者输注储存8天以内的“新鲜血”与按照“先进先出”原则的常规用血(储存时间22天±8.4天)相比,患者的病情转归并无差异。
因此,我们不用担心输注“非新鲜血”会对患者的病情不利。总的来说,输注“新鲜血”是否更有利于患者病情转归等一系列输血医学领域的问题,还需要更多更具说服力的临床研究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