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镜峰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标准;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02-0021-02
一、未来的理想学校应有一个成就完整人的课程顶层设计
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学校不能把学生培养成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而应把学生放在中央,用“适合学生成长的课程”培养完整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用课程达成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体系,让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经反复研讨和论证,基于学校实际,结合当地文化和课程建设基础,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晏婴小学构建了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立德立行、善思善辩”的晏婴学子,这成为校长、教师、家长,乃至每名学生共同的价值追求。晏婴小学课程体系包含明德课程、启智课程、健康课程、尚美课程、实践课程。以上课程又包含了一系列具体的课程,如明德课程包含了文明礼仪课程、德育主题课程、传统文化课程等;启智课程包含了慧读国文课程、阶梯英语课程、生活数学课程等;健康课程包含了体质检测课程、篮球精灵课程等;尚美课程包含了视觉思维课程、齐风乐舞课程等;实践课程包含了生活自理课程、手工制作课程、安全演练课程等。这五大类课程共同指向“立德立行、善思善辩”的育人目标。
二、未来的理想学校应有一支求实创造的课程研究队伍
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师德,还要勤奋、乐学、研究、成长,不断提升个人的课程研究力。教师的教育观、课程观源于教师掌握了教育教学、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核心技术。当教师有了自己的思想个性,用自己的人格、课程的价值影响学生的成长时,教师就实现了由教材传授者到课程创生者的转变。
三、未来的理想学校应有适合每一个师生成长的空间
学校应是服务师生成长的舞台和展示才华的平台。学校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让学生体验生存,服务成长,学用结合,要努力把学校办成一个“微型社会”,让学生发生真实学习,接轨实际社会生活。晏婴小学通过修改教师考核办法,打碎束缚教师发展的“脚镣”。学校推行教师常规免检制,学校对免检教师不再实行“数节数”(指检查教师备课)、“算分数”(指依据学生考试分数考核教师)式的考核,而是依据各学科学生应具有的核心素养的评价,决定对教师的考核成绩。实践证明,只有校长改变教师的评价方式,让教师心情愉悦地走进“舞场”,才会跳出富有个性的“舞蹈”,才会引导教师由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创新,从而大大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四、课程改革是理想学校建设的必由路径
晏婴小学多年来携手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张斌研究员,开展课程整合研究,本着“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课程”的办学理念,开展了国家课程标准的校本化研究,开发了适合学生实际的50余门课程,构建了具有晏婴小学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开启了迈向理想学校的征程。但改革不是随意“拍脑袋”,而是在专家指导下的国家课程标准的校本化实施。
1.理想学校课程改革的底线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职责的基本要求。晏婴小学通过开展教学评一致的逆向课时教学设计、学期课程纲要的研制、学科课程整体方案的设计、跨学科课程的开发、国家课程标准的校本化和大概念引领的单元教学等研究,带领教师走上了专业发展的道路。
2.课程开发是理想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保障。
课程开发需要教师高屋建瓴地审视自己的教学,从育人的角度开发适合学生的课程,从教材知识的“搬运工”成长为课程的创生者,实现由职业到专业的巨大跨越。近几年来,晏婴小学一大批教师陆续开发了属于自己的课程,如边春霞老师开发的“阶梯英语课程”,崔爱霞老师开发的“慧读国文课程”,刘玉圣老师开发的“情景数学课程”,房爱翠老师开发的“视觉思维课程”,唐梦涵老师开发的“乐读学堂课程”,朱珍珍老师开发的“篮球精灵课程”等,这些课程无不带上了教师的思想烙印。
3.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是建设理想学校的核心环节。
學校课程体系的建构过程,包含了学校校长办学思想的落地、办学目标的达成、教师智慧的创造性发挥等内涵,还体现了课程与学生核心素养之间的对应关系。理想学校的建设,应把它置于与学校文化、思想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晏婴小学结合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发了一系列多学科、跨学科以及超学科课程,如立足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动物课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奇妙的水课程”,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辩论课程”等,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4.评价是理想学校课程改革不可缺少的重要举措。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程是教育实施的主要载体。课程包含的育人价值,影响和决定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坚持教学评一致性原则,使课程教学改革始终瞄向课程目标。在课程建设中,课程分类、话语体系要和国家课程方案保持一致。在课堂教学方面,要提高教学设计的专业性,转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把教学评价纳入教学设计的环节中,以评价促目标的达成。在评价方式上,采用教师评、家长评、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如采用评定量表、即时评价、谈话激励、档案袋、主题活动作品展等形式,优化学生的学习活动;注重差异性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促进个体的发展。
(作者系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晏婴小学校长,正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