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华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驱动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产生较大的变革,文章通过搭建数字化网络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教学服务,利用新技术环境下教学和大数据诊断技术精准教学等实际案例,尝试多维度地探索在信息化背景下通过新技术和技术工具的支持来推动教与学方式的变革。经过实践验证得出合理利用技术工具确实能实现教与学关系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学方式;变革;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02-0056-03
一、引言
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成为教育信息化的新热点,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VR等新兴技术的驱动下,信息技术与教学不断实现深度融合,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方式变革的内涵,拓展了教学方式的新特质,有益于破解教育发展的瓶颈,提升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同时,在大数据、互联网、云平台的依托下,学习者可以获得“无墙的课堂”,突破教学时空的局限性,由封闭式课堂教学进入到半开放、全开放的混合式课程、社会化课程之中,促进师生关系的多元化发展和延伸,日益模糊师生之间的学习界限,真正形成教学相长的共同体。
二、理性归因:教育信息化推动教与学方式变革的动因认知
1.立足现代教育内生需求的客观需要
在“互联网+”时代下,逐渐产生对现代教育发展的刺激和驱动,形成教育发展期望,打破传统教育教学的起点和着眼点,带来深刻的、全方位的改变和影响。
2.面对新兴信息技术发展的客观影响
新兴技术的发展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丰富教育资源,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平台,使优质教育资源成为“活化”的资源,进行最大范围的教育教学共享和交流,突显其开放、共享的教育教学理念。同时,新兴的技术能够突破时空的局限性,拓展和延伸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实现课堂之外的自主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使知识成为在各个流媒体中快速流动的“知识流”,改变了学习者的学习生态和参与方式,体现出学习的智能化、智慧化、虚拟化。
3.强化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内在需求
传统的教学方式习惯于“满堂灌”,无法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导致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被扼杀,难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生成。而教育信息化则基于开放的网络彰显其差异化、个性化的教學宗旨,在丰富多彩、直观可视的教学环境下,学习者的个性得以张扬,学习兴趣得以激发,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4.促进教学媒体多样化变迁的现实可能
传统教学受限于千篇一律的教材内容,作为链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物质介质和载体,无法适应多元化教学情景的需求,而信息技术工具的多元化促进了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要素的互动,产生多样化的教学刺激,充分体现出教学方式的多媒体化、数字化和多元互补。
三、深度剖析:信息时代教与学方式变革面临的诸多问题
1.教师对教育资源的利用度偏低,规划性不足
我国当前的教育网络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存在欠缺,网络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微课等教育资源的利用度偏低,难以获得视频资源的课程交互。这也暴露出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模式存在的一些缺陷,没有进行预先周密详实的规划和指导,一些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不匹配,导致被搁置一旁,无法充分体现教育资源的利用价值。
2.教师自身信息素养欠缺,专业性不够
尽管教育信息化为教学方式的变革带来宽松、开放、自由的外部环境,然而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提升自己,难以适应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教学方式变革。加之,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行政干预较多,导致教学安排和部署受到影响,在缺少信息更新意识的状态下,缺乏对自我教学行为的审视和反思。
3.教师技术应用的定位较为模糊,针对性不强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方式变革对传统教学方式带来颠覆性的影响和冲击,封闭的师生关系也逐渐走向开放,然而一些教师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不够清晰,角色认知存在偏差,如将翻转课堂的先学后教视为新的教学方式而大加采用,却在课堂上不自觉地又回归到传统的宣讲式轨道。在进行微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观看微课课程的展示和呈现,而自己却成为“甩手掌柜”[1]。
4.信息网络的过分依赖蒙蔽师生发展,独立性差
教育信息化下背景的教学方式过于机械化、程式化,缺乏师生在课堂之间足够的情感注入,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少,不利于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健康的人格。同时,数据分析应用于教学体现了其非凡的作用,然而过分关注数据分析结果也有其弊端,对于学生的发展造成潜在的威胁,忽视了学生作为个体成长和发展的能力。另外,过分依赖于网络的教学方式,尽管使学生获得了许多零散的知识,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度思考和加工,无法使零散的知识点形成系统,难以建构有意义的知识架构和体系。
四、关键举措:借助区域教育信息化技术手段推动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1.利用公共服务平台功能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
丰富可用的教育资源,是驱动教学方式变革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的“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就要求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在“互联网+教育”大平台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对数字化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利用网络的互联互通、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进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方式变革,真正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目标。搭建数字化网络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就是要突破教育教学中的“数字鸿沟”,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特点,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利用,以此作为教学方式变革的依托和阵地。
在数字化网络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中,要进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合理分类,体现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全面、科学、实用性,依照课件、试题、试卷、案例、文献资源、问题解答、网络课程等进行分类,提升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2]。同时平台建设也要依循整体规划、分类指导、多元化的原则,使之成为优质、应用宽泛、实用性强的高水平教育资源,并注重技术性、科学性、艺术性开发,使之符合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
案例一:玄武教育信息化云平台
玄武区教育局积极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大力推动“互联网+教育”平台建设,该区经过多年的自主开发,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优质数字资源,正尝试通过“玄武教育信息化云平台”构建 “玄武教育空中课堂”,来助力学生学业提升、思想健康发展。目前平台专门为优质数字资源开通“德育学堂”和“资源中心”两大栏目。
(1)德育学堂
面向对象是全区中小学生,内容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版本,每个版本的内容针对不同学龄学生各有侧重,主持语速不同、解说语言不同。每周一期,每期12-15分钟。以学习时事新闻、品德故事、科普知识、传统文化为切入口,在区内各学校电教设备、电子大屏、食堂等校内场所的电子屏幕或电视机上推送播放。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进行正确引导,帮助青少年在学习、思考、感悟的过程中明辨是非,从而实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操的目的。
(2)资源中心
资源按照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等学段分大类,大类下面再按年级来分小类,资源基本包括了各学段学生所学内容的课件、试题、试卷、案例、微课以及精品课程等,这些资源完全免费提供给学生在线学习。其中学前教育阶段数字资源主要以快乐教育、启蒙教育、养成教育、亲子教育、游戏化学习等内容为主。
“玄武教育信息化云平台”还专门为中高考科目的知识点开设了微课栏目,每个微课不超过10分钟。为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每个微课都同步设置了5道选择题和答案解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反馈练习,这些资源非常受家长、学生的欢迎,在帮助学生提高学业成绩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南京,目前12个区的教育数据中心已经全部建成,并完成了与市级数据中心的互联互通,12个区的统一基础数据库、统一身份认证和市级平台对接也已完成。利用“玄武教育信息化云平台”将相关课程资源推送至学生(家长)的移动终端,同时该平台也支持学生在空余时间按需进行自主选择学习,区、校两级也可以通过该平台对本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和跟踪。
数字化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成功,实现了区、校两级教育部门,甚至是市、区、校三级教育部门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提升了学习成效。
2.利用新技术环境下教学方式的主动转型,践行“知行合一”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方式变革转型要体现“知行合一”的理念,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机械性、被动性状态,突显信息化教学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以内在学习兴趣作为驱动和引领,使学生在信息化学习状态下真正做到“乐学、会学、自励、自控”,在“知行合一”的信息化教学方式下,合理利用新技术突破被动吸收、存储和机械式再现的学习方式,向主动性探索、内生性转化和创造性的学习方式转变,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氛围下进行未知领域的主动性探究、合作性探讨、创新性思考,实现会学、乐学。
案例二:南京市考棚小学
该小学推出了一堂名为“‘桥思妙想——秦淮的桥”的项目式学习课堂展示课。该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掌握物联网传感器设备的应用,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该课授课教师是一名语文教师,但教师团队包括语文、信息、科学、美术、音乐、数学等多门学科的教师。
教师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内的学生来自各个不同的班级和年级,各小组推荐一名组长负责本小组的协调和组织工作。在前期,教师让每个小组先思考一个问题:根据南京夫子庙秦淮河上桥多、周边景点多的特点,从船上游客的安全和节能环保的角度出发,如何来解决游客在船上夜游秦淮河时,当船快到桥的时候,桥洞内的灯会自动亮起,离开桥洞后延时灭灯,以及同步实现游船到每一个景点附近时游船上的语音播放器自动开始介绍该景点的历史人文典故的问题?每个小组分别完成不同的一座桥或一个景点的任务。
在这项活动中,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通过教师抛出的问题,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开展持续的探究学习历程。他们去实地考察测量、自己动手制作等比例模型、录制讲解音頻、购买各种物联网传感器设备进行多次模拟实验,围绕着问题不断深入研究,遇到难题时上网查找资料或求助教师和相关专业人士。学生们通力合作,通过不断的探究,最终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展示课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来现场听课的专家学者对本堂展示课给出了较高的评价。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发现每一位学生其实都有很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学生对新兴技术的掌握能力、动手能力、合作精神都超出了我们平时的想象。在此项目中每一个学生都能从自己的任务出发,完成角色转换,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由此可见,在信息化背景下更应该学会合理利用各种新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将课堂教学逐渐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
3.利用大数据诊断技术平台精准发力,实现教与学的真正个性化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在提升教育活动灵活性等方面无法获得较好的成效。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在于通过充分挖掘和分析数据,构建师生合作互动平台,鼓励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
案例三:南京江北新区的九龙中学
九龙中学全校教师人手一台平板电脑,学生实现了课上人手一台移动终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相关数据被及时采集,对学生的习题、试卷、学情检测全部采用标准化试卷加扫描录入,并全样采集分析,所有考试学科全部开展大数据精准分析。利用大数据诊断出每个学生的学习薄弱环节,实现矫正练习的精准化、个性化推送,根据大数据诊断结果对学生进行网络微课辅导和课堂针对性辅导,一段时间下来该校学生的学业成绩实现大幅提升。九龙中学利用大数据诊断技术平台帮助教师对学生作出个性化的分析和判断,真正做到了教师教得轻松、教得智慧,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智慧。
大数据背景下,学生可依据自己的需求挑选学习内容,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简化教师工作的同时,用科学的数据分析帮助教师梳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让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真正落到实处。信息化背景下要求我们学会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育治理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和优质教育均衡发展[2],新时期各类教学应更具灵活性和前瞻性,从而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方式变革需要教师和学生能熟练掌握各种新技术和技术工具,并能进行合理运用,学会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各种资源进行交互式学习,实现时空及教学流程的再造,形成全新的教与学的关系空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知识的探究与合作。
参考文献:
[1]刘宝鹏.微信辅助教学的教学评价及应用[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8.
[2]张喜瑞.教学点教师联片教研模式应用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7.
(编辑:李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