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文 傅小香 向妙莲 熊忠华 石绪根
(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植保系农药学实验室,江西 南昌 330045)
一直以来,农药都是悬在农业生产头上的一把双刃剑,它在保障农业生产和提高农产品产量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同时,又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和不规范滥用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诸如作物药害、农药残留超标、环境污染等负面问题。因此,农药残留分析便孕育而生,成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道闸门。
然而在新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其中农药残留便是食品安全中最为引人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具备农药残留分析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当今就显得尤为重要。《农药残留分析》课程就是针对植物保护和植物检疫专业专门开设的必修课程。无论从学生将来就业服务于社会还是继续求学深造,该课程的理论与实验课将会在学生今后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中发挥其指导性作用[1-2]。
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1)“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3]。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特点是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传授的接受者,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媒体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辅助工具[4]。在这种教学结构中,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特点是学生是知识获取和加工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环境的组织者,学习内容的指导者,教材内容只是学生学习内容的一部分,教学媒体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工具。
实践证明以上两种教学结构能够长期存在,必要有其自身存在的优点,如以教师为中心时,教学效率高,有利于发挥教师的组织、监控和指导作用等;而以学生为中心时,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获取课本以外相关的知识等。其不足之处也比较明显,例如以教师为中心中,教师主宰一切,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求新性,而以学生为中心中,教师的指导性和组织性略显欠缺。
通过以上对传统两种教学结构的分析和比较,并结合本门课程自身的特点,本文提出
“主导并主体”的教学结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课堂教学:先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对理论知识的传授作用和引导作用,让学生充分理解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为学生提出需要自主扩展知识的主题与线索。
2)实验教学:《农药残留分析》课程的实验课占到全部课程的40%左右,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课后教学:通过以上教师对学生的传授、引导和实际培训后,教师为学生提出需要扩展知识的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资料查阅,归纳总结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内容,同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其创新力和创造力。
教学手段(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实现共同的教学和学习目标,完成共同的教与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方式或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图片展示法、案例列举法和情景模拟法等。这些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教师快速有效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从感性上对所学知识加以理解。而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教学技术已经逐步的应用到现代教学当中,例如VR课件和虚拟仿真实验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当中,能够极大地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认识和理解,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因此,本课程根据需要将在教学手段上加以改进,最大限度的将现代化教学手段融入到当前的教学手段中来,让学生在现代化教学手段中充分发挥想象力,激发其创造力和求新欲望
实验课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和动手能力最为直接的检查手段,通过实验课可以直观了解到学生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传统实验课的模式下,由于农药残留检测中涉及一些贵重精密仪器,如高效液相色谱仪和气相色谱仪等,只能进行演示性实验或分组进行实验,不可能完全做到让每一位学生对仪器进行亲自操作。因此多数学生只能在一旁观看别人操作,自己没有机会亲自操作。为了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亲自实验操作的体验,本实验课将采取多样化来展开实验,其中引进虚拟仿真实验就是多样化形式当中的一种,它能够让学生在现实实验操作之前先进入虚拟仿真实验,进行亲自操作,了解实验的整个过程,之后再到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提高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
总之,《农药残留分析》课程的教学应该顺应现代科技的发展,不断地将新的教学手段及教学理念融入其中,不断地完善本门课程的教学和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