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奥勒留《沉思录》沉思了什么

2020-02-26 21:34
江科学术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马可本性学派

吴 秘

(云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当你在思考时,别人问你想什么,你任何时候都能立即坦率地说出来。”这是很多人接触马可·奥勒留便被他吸引,同时也是敬佩马可·奥勒留的重要原因,也是马可·奥勒留对个体的内心修养做的最高的要求。相对来说,中国人对他的这一思想无疑是接受最快的,因为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中就有与他相契合的思想。马可·奥勒留的这一句话足以体现他对“光明磊落”这一人格的追求。相对应的,儒家文化就非常强调做人要成为“君子”,“君子”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要光明磊落。作为一个帝王,马可·奥勒留倡导的不是权术、权谋,而是完全的坦诚。这是他之所以被选定为继承人的原因,也是他爱好哲学、爱好沉思的结果。作为斯多葛学派的晚期代表,这位“哲学家皇帝”在政务之余做了许多的沉思。这些思考是一些基本的思考,至今仍然尤其重要作用。《沉思录》的书名原本是《写给自己》,是作者与自己的对话,是对自己的要求。我们如今用走进先贤的心态来从他人的智慧中得到一些有助于增长我们智慧的契机。很明显,《沉思录》中蕴含着这样的智慧。

一、马可·奥勒留作为斯多葛学派的代表

(一)“最后一位贤王”

古罗马有“五贤王”,分别是涅尔瓦(Nerva,96年-98年),他是古罗马第十二位皇帝,是“五贤王”第一位皇帝;图拉真(TraJan,98年-117年),图拉真是涅尔瓦的养子,涅尔瓦逝世后图拉真继位,开创了古罗马的养子继承制,同时也为后来出现五位贤王打下了基础;赫德里安(Hadrian,117年-138年)是位博学多才的皇帝。据说他在文学、艺术、甚至天文、数学方面都颇有研究,在行军打仗时与士兵们共同进退,也被称作“勇帝”,并且识人。马可·奥勒留在17岁时就被赫德里安发现其优秀品质而要求第四位贤王庇乌斯收为养子“……赫德里安皇帝选定马可·奥勒留的叔父安东尼·派厄斯为自己的继嗣,条件是派厄斯亦要收养马可·奥勒留和原先继嗣的儿子科莫德斯(后名维勒斯)为继嗣[1](P2)。安东尼·庇乌斯(Antoninus Pius,138年-161年),他在位时期古罗马达到鼎盛时期,因此整个五贤帝统治时期也因他的名字而被称为“安敦尼王朝”;最后一位便是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161年-180年)也被称作“哲学家皇帝”,他的哲学沉思集《沉思录》便是本篇的主要研究对象。他们五位皇帝创造了古罗马的黄金时代,马可·奥勒留逝世后古罗马的盛世便一去不复返了。所以,我们称他为“最后一位贤王”。

(二)“马上沉思录”译本

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在我国非常受欢迎,先后有多个版本面世。比如:梁实秋的译本是译作《沉思录》,分别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2017.09)、译林出版社出版(2012.02);李宏顺的译本也译作《沉思录》,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2008.11),这一译本也在2011年出了精装本(2011.06);蔡新苗、史慧莉的版本同样译作《沉思录》,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2013.10);王邵励的译本译作《沉思录》,还添加了“领袖人物的精神导师”的评价,由北京出版社出版(2008.09);宗雪飞翻译的《沉思录: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独白》,由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2008.10);由麦芒翻译的《沉思录》(精装彩图全译本),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2016.05);何怀林的译本《沉思录》由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2018.01);由何怀宏翻译的名为《马上沉思录》在2003年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何怀宏的另一个译本中央编译出版社在2008年2月也出版了一套,名为《沉思录: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何怀宏还有个译本由北京时代文化书局出版(2017.09),何怀宏还有《品读<沉思录>》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2016.04),何怀宏最新的译本应是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沉思录》(2018.07)。《马上沉思录》这个译本非常严谨,其命名也是值得认可的。马可·奥勒留的一生并不是享乐的一生,他的一生是忙碌的、清苦的。频繁在战场上的他也没有放下他热爱的“哲学”,他总是在繁忙的政务当中抽出空隙“沉思”。所以,何怀宏教授的译本,陕西师范大学在出版时将书名定为《马上沉思录》也是被认可的,这一命名可以理解为马可·奥勒留的沉思是在马背上完成的。这么说虽不完全准确,但是从侧面体现了他政务繁忙,况且他在执政期间战乱不断、灾难频发,这位皇帝的确在马背上度过了很多艰苦日子。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在我国译本如此之多实为惊叹,可见《沉思录》一书在我国极受欢迎,其思想也影响着诸多中国人。

(三)“斯多葛式的从容”

在整个斯多葛派的历史上,一直把苏格拉底奉为“圣人”,苏格拉底的生活态度与处世风格也受到芝诺以及其后的斯多葛学派人物的推崇与仿效:对于冷暖的不闻不问,对于衣食的朴素寡淡,还有完全摒弃肉体的享乐。人们对这种“斯多葛式的从容”还是很向往的,大概类似我们中国人说的“泰山压顶而不改色”,一种麻烦来了也能运筹帷幄的从容。虽然历史上出现了一些“斯多葛式的人物”比如希特勒等,他们败坏了斯多葛的名声,让世人误解了真正的斯多葛学派的精神。但也不可否认,马可·奥勒留这样的斯多葛派的代表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在过度追求衣食享受的当下,这种斯多葛式的生活方式是否就应该被批判呢?在物质资料丰富的今天,坚持朴素依然是我们需要赞美的美德。

二、“贤王”的沉思

(一)德性如何获得

1.从师长处学习而培养。《沉思录》的开头马可·奥勒留便说明了他的各种品质的来源,从祖父那里学习到了弘德和制怒,从父亲那里学习到了谦逊和果敢,从曾祖父那里学习到了不吝钱财,从老师那里学习到了不陷入派系争斗,从其他的贤者那里学习到了不信巫术、不诡辩、不投机、不挑剔、不苛责、不放纵,要朴素、要自制、要谨慎、要节约、要满足、要专注等等。马可·奥勒留首先就对自身的修养来源做了介绍,即从师长出学习而来。这一过程对两个方面做了要求,一个是长辈,首先长辈就要是修养较好的人,晚辈才有可学习的对象;另一方面对晚辈也做了要求,那就是得向长辈学习。既要向长辈学习还要向先前的贤者学习,这就是《沉思录》中想要表达的德性如何获取的方法。

2.自身坚定而长期的思考。“每时每刻都要坚定地思考,就像一个罗马人,像一个赋有完整而朴实的尊严,怀着友爱,自由和正义之情感去做手头要做的事情的人那样。”[1](P17)马可·奥勒留是个勤于思考也擅于思考的人,在向人学习的过程中自身的审慎与思考才是真正的塑造人品性的好方法。我国古人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为人处世、治理国家中自己的思考也尤为重要。“……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让心中的神成为一个保护者……。……不寻求外在的帮助也不要别人给的安宁。这样,一个人就必然笔直地站立,而不是让别人扶着直立。”[1](P31)在思考中是否应寻求外在帮助姑且不论,“心中的神成为保护者”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是避免走向歧路而做的警示。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秉持中正,用“心中的神”来约束自己才会使这些思考缚之以绳墨。

(二)关于生死的思考与哲学治疗智慧

“生”“死”都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宗教对死后如何进行了很多思考,“生”值得我们用更多的精力来探究。亚里士多德的“幸福”包含“过得好”与“做得好”。如何才能“过得好”,如今看来首先要考虑的是“健康”问题,思考“健康”问题就是在思考“生”的问题。西北大学付粉鸽副教授在其文章《合乎自然而内心宁静:斯多葛学派的哲学治疗智慧》中这样说:“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斯多葛派以“消极想象”祛除焦虑、痛苦、厌烦等消极情感;以结束式思维肯定当下,珍惜自我当前所拥有的;以逻各斯的理性精神涵养合乎自然的生活态度,从而‘控制人所能控制的东西’,由此获得内心的安宁和深层的快乐,即幸福。”[2](P91-99)自伊壁鸠鲁哲学的“治疗人”的本质之后,斯多葛学派的这种“哲学治疗”在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中体现得很明显。

1.对“生”的智慧是“过得好”。“健康”在传统的定义是:“健康就是没有病”,这一定义较早,在从前这个定义是没问题的。《辞海》对健康的定义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和各种生理指标来衡量。”这是把人当做有机生物体来看,虽然较为之前的定义完善了许多。而现代关于健康较为完整科学的概念应是1949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3](P1315-1323)在斯多葛学派看来,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当斯多亚主义回到哲学的原始意义也就是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的时候,哲学的治疗性特质已经跃然纸上。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显明的正是治疗性的智慧。”[4](P49)马可·奥勒留生活的那个年代,战乱频发、动荡不安、人心无定,曾经安慰人们的理性主义已经不能提供心灵的慰藉。“哲学论证如果不能帮助治疗人的疾苦就是空洞无益的。正如医术如果不能帮助解除身体的疾病就毫无用处一样,哲学如果不能去除灵魂中的疾苦,也就毫无用处。”[5]在这个时期哲学家们对哲学的功能的认识就是能够治疗人们的在动荡中受到伤害的灵魂。同时,也是在反思古希腊时期的理性乐观主义,《沉思录》也体现马可·奥勒留哲学的治疗功能。

2.对“死”的智慧是“不蔑视”。“不要蔑视死亡,而是在正常地表示满意,因为这也是自然所欲的一件事。”[1](P163)“死亡”是人头顶之悬剑,但有的人恐惧死亡,有的人又对其不屑。马可·奥勒留对死亡的看法是:“死亡像生殖一样是自然的一个秘密,是同一些元素的组合与分解,而全然不是人应当羞愧的事情,因为它并不违反一个理性动物的本性,不违反我们的结构之理。”[1](P44)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可·奥勒留对死亡的坦然,把死亡当做是“自然的秘密”,我们尊重这个秘密,接受有这个秘密。何怀宏教授在《品读<沉思录>》中说到:“人既是理性动物也是感性动物,作为一个自然的感性存在,人自然就有生有死,人不会对生感到羞愧,自然也就不应当对死感到羞愧。”[6](P94)的确,不管是无意义的担忧、羞愧、蔑视都不是智慧面对“死”,那么正确的面对死亡应是怎样呢?

马可·奥勒留这样说到:“不要像仿佛你将活一千年那样行动。死亡窥视着你。当你活着,当善是在你力量范围之内,你行善吧。”[1](P47)因为终究要死,很多人看透了这一事实后得出的结论理所当然的就是要“及时行乐”,马可·奥勒留却告诉我们最好的面对死亡威胁的行为是行善。他既没有诉诸于上帝的拯救,亦没有为着过好自己的一生而选择享乐。既然人固有一死,那在有限的生命中,尽可能多的做善事是我们知道死亡终会来临要做的最好的选择。我们常思考:“人这一生的意义是什么?”行善的本质应是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情,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职责,但殊途同归。很多的学者、思想家、政治家、社会工作者给了我们答案:终其一生为人民服务。为他人着想,为他人服务可不就是行善吗?

(三)“善的源泉是内心”

1.与恶相对的善。马可·奥勒留是斯多葛学派的晚期代表之一,我们对他的理解可以结合斯多葛学派其他人的观点。如:“……每个人的本性一样,人的本性只被对‘好’的欲求……只要‘好’一出现,它就会吸引灵魂向它靠拢,而‘坏’会排斥灵魂并使灵魂远离它。”[7](P185)爱比克泰德在《哲学谈话录》中这样说。斯多葛学派注重关注人的本性,而本性又是向“好”(善)靠拢的,马可·奥勒留也在《沉思录》中提到了“善的源泉是内心”,是一种内化的、向内的探索和思考。

2.心灵自由的伦理学。斯多葛学派的研究注重伦理学的研究,他们关注人的自然本性,但是他们所关注的本性是不是完全可以自己决定呢?这点上出现了矛盾。如果本性可以自己决定,那么人最大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本性,人是自由的;如果本性不可以自己决定,那么人的自由又无处体现。此处,他们是矛盾的,如他们对精神的极度重视而在约束他人时显得苍白一样。所以恩格斯在批评尼禄的时候,作为其老师的斯多葛学派的代表塞涅卡就遭到了批判。只能说,他永远不能对不愿意遵循它的人有作用,但是对于那些愿意追随它的人来说就是莫大的精神鼓舞。

三、重读《沉思录》的意义

(一)陶冶性情且教人行善

《沉思录》中马可·奥勒留以一种同自己说话的口吻说:“正直地思想,友善地行动,诚实无欺并陶冶一种性情。”[1](P55)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实际上就是对自我性情的一种陶冶,在沉思中审视自己的行为,提高修养。并且,在马可·奥勒留《沉思录》中说“当你活着,当善是在你力量范围之内,你行善吧。”[1](P163)这种诚挚的劝导至今也是有力量的,因为信奉它的人,会遵从它。与近现代的规范伦理有所区别,斯多葛学派关注伦理学,但他们并非用规则来对人做各种要求,而是试图改善人的内心,从心底愿意行善。这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一个好的参考,无论是陶冶性情还是教人行善。

(二)缓解追逐名利的浮躁

前文提及的斯多葛学派的“治疗哲学”是一种关切人的内心的伦理思考。实际上,它治疗的是我们的内心,现今我们仍然需要这样一种具有治疗功效的哲学来为我们的内心做点事情。“一个人退到任何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特别是当他在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通过考虑它们,他马上进入了完全的宁静。”[1](P40)现代人的幸福感不强的一个原因是在追求名利的时候失去了内心的宁静,在娱乐至死的时代,我们的独处时间更少了,内向的性格甚至都会受到批判。我们都太理性,或者对外在的评价标准太在乎,以至于我们已经不会独处和沉思。重读《沉思录》,能缓解我们在追名逐利的过程中形成的浮躁之气。正如石敏敏、郭雪富教授在《斯多亚主义》第二卷所说:“……斯多亚学派区分出那些不属于我们的事物即无所谓还坏的事物,区分出那些在我们自由意志之外的事物,提出哲学只应该专注于那真正的自我。这是哲学治疗的主要内容。”[4](P52)哲学只应该专注那真正的自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当今正需要马可·奥勒留的这种“沉思”来祛除心中的浮躁。

(三)重新关注人的心灵

如上文提及,“专注真正的自我”,斯多葛学派关注自我,关注心灵。“丢开你的意见,那么你就丢开了这种抱怨:‘我受到了伤害。’而丢开‘我受到了伤害’的抱怨,这伤害也就消失了。”[1](P45)这样从哲学的基本问题来讨论的话,有唯心主义的嫌疑,所以不是本文的意愿。我们更相信对伦理学的关注的是人如何更“好”,我们也认识到,心灵对人所起的重要作用。中国古人讲“境由心生”,要想生活的好,心灵是关注的重要对象。马可·奥勒留在沉思过程中和自己对话,这给他内心一种动力。我们讲“内心强大”,“内心强大”一定是在知识充沛、安全感强的情况下才有。重读《沉思录》,重新重视人的心灵,对我们而言是借鉴古人智慧为当下服务。

四、结语

马可·奥勒留离我们非常遥远,《沉思录》问世接近两千多年,斯多葛学派也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沉思录》得以被世人所知,传至我国,还被译作多个版本,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思想是有其活力的。《沉思录》对人心灵的关注,马可·奥勒留“哲学家皇帝”的人格魅力吸引着无数的读者。《沉思录》既可以陶冶性情又可以教人行善;把我们从追逐名利的浮躁中拯救回来;关注心灵治疗灵魂。相信自我反思是每个“爱智慧”的人的天赋,读一本经典学习古人智慧也是“爱智者”的乐趣。

猜你喜欢
马可本性学派
先上马,后加鞭——中国戏曲的演化路径与“前海学派”的深度阐释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保持本性方能异彩纷呈
麦恩是条多情的狗
马可 时光の味道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马可的音乐遗产
马可·波罗来过中国吗?
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哲学基础
论现象学时空的实践本性